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病毒
  • 5篇结核
  • 4篇肝炎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人类免疫
  • 3篇人类免疫缺陷
  • 3篇人类免疫缺陷...
  • 3篇缺陷病
  • 3篇免疫缺陷
  • 3篇免疫缺陷病
  • 3篇免疫缺陷病毒
  • 3篇肺结核
  • 3篇HIV/AI...
  • 2篇氧氟沙星
  • 2篇沙星
  • 2篇染病
  • 2篇左氧氟沙星
  • 2篇细胞
  • 2篇抗结核

机构

  • 14篇钦州市第二人...

作者

  • 14篇杨伟荣
  • 3篇黄丽云
  • 3篇刘蓉萍
  • 3篇陈伟杰
  • 1篇吕永杰
  • 1篇唐海燕
  • 1篇吕善东

传媒

  • 3篇内蒙古中医药
  • 2篇海南医学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内科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替诺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
2023年
探讨在临床上医治乙型肝炎肝硬化时应用替诺福韦酯的效果。方法 共筛选研究对象80例,均为本院2020.7~2022.7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对其进行分两组。对照组接受普通护肝治疗,观察组联用替诺福韦酯。结果 观察组的HBeAg 转换率和HBV-DNA 转阴率更高(P<0.05);医治前,二者的HA、PCⅢ、Ⅳ-C以及LN水平相当(P>0.05),医治后,二者的以上水平都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的水平更低(P<0.05);医治前,二者的脾脏厚度、门脉最大流速、后门静脉内径和脾静脉内径相当(P>0.05),医治后,两组的上述因素均好转(P<0.05),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医治前,二者的PTA、ALT以及TBIL水平相当(P>0.05),医治后,二者以上水平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 在医治乙型肝炎肝硬化时应用替诺福韦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杨伟荣
关键词:替诺福韦酯乙型肝炎肝硬化
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对药物耐药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及HBeAg阳性血清学转换率的影响
2023年
研究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对药物耐药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及乙肝肝炎E抗原(HBeAg)阳性血清学转换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共90位,选自2015.2-2018.2在我院诊治的耐药慢性乙肝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阿德福韦酯胶囊,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联用恩替卡韦。结果 对比二者的总有效率,观察组的更高,(P<0.05);治疗12周、24周、48周和96周观察组血清中HBV-DNA小于500 U/ml的患者比率、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医治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相关参数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降幅更大(P<0.05);医治过程中,观察组、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分别为11.11%、13.33%(P>0.05)。结论 医治耐药慢性乙肝患者时联合采取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可以提高疗效,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使血清中HBVDNA水平下降,提高HBeAg转阴率与HBeAg血清转换率,且不良反应较低。
杨伟荣
关键词:恩替卡韦耐药
31例HIV/AIDS合并HCV感染临床特征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HIV/AIDS合并HCV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提高医务人员对两者合并感染临床特征的认识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结果:31例HIV/AIDS合并HCV感染患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②61.3%的患者通过共用注射器经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HIV、HCV;③16.1%的患者是由于不安全性行为而感染HIV、HCV;④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⑤少数病情较重患者出现发热、乏力、纳差、消瘦、黄疸、腹痛等症状;⑥HCV-RNA阳性率高(80.6%);⑦肝脏肿大发生率高(61.3%);⑧如不及时治疗,易导致肝硬化、脾肿大。结论:加强对静脉吸毒人员进行关于艾滋病、丙型病毒性肝炎等相关知识及防控技能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献血员及血制品的检测、确保血液及血制品的质量和安全,对于预防HIV/HCV双重感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杨伟荣黄丽云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含链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疗效观察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观察含链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感染科接受治疗的106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链霉素策治疗,完成9个月的治疗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和空洞闭合率分别为88.5%(46/52)、84.6%(44/52)和73.1%(38/5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39/54)、66.7%(36/54)和53.7%(29/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9%(14/52),对照组为24.1%(1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左氧氟沙星的治疗方案对复制肺结核患者具有明显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伟荣陈伟杰凌慧琪
关键词:链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治肺结核疗效
56例AIDS机会性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AIDS机会性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认知水平和诊疗技能。方法:对56例AIDS机会性感染病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感染的病原体具有多样性,感染的部位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不同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各种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不同。结论:临床医生要提高对AIDS机会性感染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对症、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
杨伟荣刘蓉萍黄丽云
关键词: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机会性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与病毒复制的关系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和乙肝病毒复制(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选取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经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住院部诊治的乙肝病毒携带(ASC)患者26例、乙型肝炎(CHB)患者32例和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29例作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对比各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的差异,分析T细胞亚群与HBV-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间的CD3^+%、CD4^+%、CD4^+/CD8^+水平比较,ASC组>CHB组>L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阳性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明显低于HBV-DNA阴性组,CD8^+%高于HBV-DNA阴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高复制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低于HBV-DNA低复制组,CD8^+%高于HBV-DNA低复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4^+/CD8^+与HBV-DNA复制呈负相关(r=-0.532、-0.687、-0.742,P均<0.05),CD8^+与HBV-DNA复制呈正相关(r=0.337,P<0.05)。结论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且与HBV-DNA载量呈明显相关性。
杨伟荣陈伟杰凌慧琪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复制乙肝病毒T细胞
39例HIV/AIDS合并带状疱疹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HIV/AIDS合并带状疱疹病例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HIV/AIDS合并带状疱疹病例临床特征的认识水平和诊疗技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39例HIV/AIDS合并带状疱疹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皮疹分布:躯干部33例;头面部17例;四肢11例;颈部7例;外生殖器2例;皮疹发生部位:1个部位2例;2个部位13例;3个及3个以上部位24例;35例患者痊愈;3例病情好转;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随访3个月后,有5例患者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结论:HIV/AIDS合并带状疱疹患者的皮疹呈多发性、发病急、进展快,应用阿昔洛韦治疗疗效佳。
杨伟荣黄丽云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带状疱疹
76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杨伟荣唐海燕
关键词: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小儿急性传染病学龄前儿童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
2014年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使治疗中断或方案更改,导致疗效降低和耐药等,直接影响结核病后的治疗和控制效果。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涉及肝、肾、皮肤、胃肠道、血液及神经系统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cd liver injury,DILI)最为常见,严重者可致肝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是历来关注的焦点[1]。如何减轻或避免肝损害,使抗结核治疗顺利进行,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就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概况、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处置等问题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该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杨伟荣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药物性肝损害抗结核治疗INJURY危及生命肝坏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病死率的影响
2021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入院的30例患者)和试验组(后入院的30例患者),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及治疗不同时间段病死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病死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效果理想。
杨伟荣凌慧琪刘仙梅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死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