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震

作品数:45 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文学
  • 6篇艺术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文艺
  • 9篇文学
  • 9篇小说
  • 7篇叙事
  • 7篇文艺批评
  • 6篇媒介
  • 4篇代文
  • 4篇诗学
  • 4篇文化
  • 4篇写作
  • 4篇长篇
  • 3篇当代文学
  • 3篇电影
  • 3篇艺术
  • 3篇隐喻
  • 3篇舆论
  • 3篇诗歌
  • 3篇作家
  • 3篇媒介化
  • 3篇基因

机构

  • 40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西北政法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上海戏剧学院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作者

  • 40篇李震
  • 2篇虞吉
  • 2篇李牧泽
  • 1篇陈捷
  • 1篇关玲
  • 1篇牛鸿英
  • 1篇翟传鹏
  • 1篇黄望莉
  • 1篇张阿利
  • 1篇范志忠
  • 1篇厉震林
  • 1篇庚钟银
  • 1篇杨博
  • 1篇彭锋
  • 1篇田秋生
  • 1篇焦素娥

传媒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现代文学...
  • 4篇文艺争鸣
  • 3篇中国文艺评论
  • 3篇创作评谭
  • 2篇小说评论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人民论坛
  • 1篇新闻知识
  • 1篇新华文摘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求是
  • 1篇当代戏剧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思想战线
  • 1篇艺术广角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西部大开发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冷媒介与精英文学--1980年代文学生产的媒介因素考察被引量:2
2013年
1980年代文学因典型的精英文化特质在当代文学史中地位显著。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学场域,期刊是重要的文学载体。作为冷媒介的文学期刊,其信息清晰度低,参与度高,对精英文学有不容忽视的形塑作用。文学期刊能动地参与、推动、制造了精英文学的盛宴,塑造了1980年代的文化风格和气质。探讨1980年代文学生产的媒介因素,进而反思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对应对媒介化时代的文学境遇不无参照意义。
杨博李震
关键词:1980年代文学冷媒介精英文学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高度与新指针
2016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这一论断,不仅对正在新闻一线的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也对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高度和新指针。
李震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才新闻舆论工作媒体从业人员媒体竞争
爱与死之间的蜿蜒与激荡——作为心理小说的《多湾》被引量:2
2017年
当我准备动用文字来讨论周碹璞的长篇小说《多湾》的时候,我再一次意识到,所谓文艺批评的确不是对一部作品作出简单的肯定性判断,或者否定性判断,而是这部作品已经展示的可阐释的意义空间所激发的一种学术言说的冲动,以及由此引发的批评家与作家、与读者构成的三方对话。《多湾》之所以能够引发我进入学术言说的冲动,是因为它展示了相当丰富的意义空间。
李震
关键词:心理小说长篇小说文艺批评肯定性
关于《带灯》及贾平凹小说的几个问题被引量:4
2013年
《带灯》出版有半年了,捧者有之,诛者亦有之,但大多不得要领。对于贾平凹这样一个具有近40年写作经验的作家,简单地肯定或者简单地否定都属轻狂之举。近40年来,贾平凹从散文、中短篇到十部长篇,始终没有停歇,而且每一部作品都试图找到新的体验方式和叙事方式,因此,
李震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写作经验叙事方式散文长篇
纪实之维与隐喻之光——论陈彦小说《装台》的艺术经验被引量:6
2016年
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将纪实与隐喻两种相反的叙事策略融为一体,以极端的纪实写法,建构了一个庞大的隐喻空间。这一空间首先是由"装"与"台"两个意象构成的"装台"与"表演"的人生隐喻链。同时,装台人刁顺子,被书写成了一个民族精神的隐喻。而断腿狗"好了"与唱"好了歌"的跛腿道人之间的互为隐喻,则让《装台》与《红楼梦》构成了互文关系,从而巧妙地将一条断腿狗,变成了阴阳两隔、世道沧桑、万事皆空的隐喻,既大大延伸了小说的隐喻空间,又使小说的精神触角延伸到了某种宗教的高处。
李震
关键词:隐喻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被引量:17
2005年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李震
关键词:《白鹿原》叙事策略文学传统
文学史视域中的《山花》现象与延川作家群被引量:1
2018年
《山花》是"文革"后期的1972年在陕北延川创办的文学小报。它聚拢了一群回乡知青和北京知青,孕育了路遥、曹谷溪、史铁生、梅绍静、陶正等一大批"文革"后的重要作家、诗人。它与同时期河北的白洋淀诗群构成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知青文学据点,但却出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血脉和知识谱系,也走上了不同的文学道路。目前各家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对白洋淀诗群有着大篇幅的论述,而对《山花》及延川作家群却只字未提。本文就此提出质疑,并试图在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中来分析、认识《山花》现象及延川作家群的文学史意义。
李震
关键词:白洋淀诗群当代文学史
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2023年
新乡村叙事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形成的文学现象。乡村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及其引发的三次文化裂变使中国乡村叙事不断演变。在第三次文化裂变中,前两次文化裂变孕育的三种乡村叙事传统的历史语境、文化元素正在发生转场和变异。新乡村叙事的文化逻辑由二元对立演变为多元冲突与融合,并初步形成文化乡愁、生态关怀、新乡村人物形象书写等新的叙事支点,呈现出基于多元冲突—融合—共生的崇高美学、作为美学原则的“真”与非虚构策略等新的美学形态,以及重建叙事主体、探索多维叙事视角和拓展叙事对象时空范围等新的叙事范式。
李震
关键词:二元对立叙事主体
《装台》的纪实之维与隐喻之光
2021年
人们谈论一部小说,大多是在谈论这部小说写了什么,而很少谈论这部小说是怎么写的。事实上,在小说史上留存下来的作品,一般都是由于它为其所延续的小说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艺术经验,而这种艺术经验的独特性,取决于“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大凡一个作家可以写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还有其他什么家都可以写,即使是那些生僻的,鲜为人知的物事。只有怎么写才能决定一个作家的存在,才是作家区别于其他什么家的根本所在。
李震
关键词:小说史小说传统心理学家历史学家
人工智能环境中的人本主义批评传统
2023年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已经开始影响社会各个领域,也开始冲击文艺批评,机器人写作、特别是ChatGPT的面世,似乎已冲击到人作为文艺批评主体的地位,以及本文所倡导的中国人本主义文艺批评传统的复归问题。对此,本文认为,机器人作为一种智能媒介的身份,只能是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非生命体的虚拟仿真产品,最终无法取代具有生命体的“合法”智能的批评主体——人;算法算不出审美体验来,机器人写作也写不出学术思想来。因而人工智能环境中的文艺批评,应该更加坚守人本主义立场,坚持“品”——磨砺感官,保持直觉和感知的敏锐度;坚持“悟”——淬炼心智,保持体验和顿悟的深刻度;坚持“思”——锐利思想,保持评价和判断的精准度。在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重建的问题上,人工智能引发的话语变革,与本文倡导的人本主义批评的话语方式,倒是有着某种共同的倾向,即趋向于基于感官直觉和画面叙事的口语,如此,便可以共同推动文艺批评回到说“人话”的传统中来。
李震
关键词:人工智能批评话语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