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清
- 作品数:43 被引量:1,177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草地蝗虫种群数量消长数学模型研究被引量:17
- 1994年
- 本文根据草地蝗虫发生特点,在充分考虑其数量消长受环境条件、敌害及本身内禀作用制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时序为特点的几种主要蝗虫及混虫种群数量消长的数学模型。宽须蚁蝗、狭翅雏蝗及混合种群密度的拟合模型中z和x有较强的相关性,故这几个模型较好的反映了消长情况。但在混合种群消长模型中,自9月15日以后观测值迅速下降,而模型值并未很快下降,这是由于模型未考虑蝗虫生存的临界温度。
- 冯光翰李镇清杜国桢王国胜漆可立陈灼
- 关键词:草地种群消长数学模型蝗虫
- 中国典型草原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112
- 2003年
- 根据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IMGERS)近20年的观测资料,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系统的气候指标:生物温度、降水、可能蒸散和可能蒸散率以及任继周等提出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的气候指标:>0℃积温、降水、湿润度,研究我国典型草原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近2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所在地区有变暖的趋势,冬季增温尤为明显。根据模型计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在羊草样地实测的地上生物量值自1993年以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增温使该地区春季干旱进一步加剧,并使典型草原的生产力下降。
- 李镇清刘振国陈佐忠杨宗贵
- 关键词:内蒙古典型草原气候变化生产力
- 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被引量:67
- 2016年
-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急需优先抢救的国家重点保护濒危植物。目前,有关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原因及相应解濒技术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已有的植物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理论对极小种群植物并不完全适用,迫切需要研发有针对性的科学理论和保育技术。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2016YFC0503100)"的研究意义、内容、目标及展望。项目拟针对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保护与恢复技术的研究,拟构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理论体系,研发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和更新复壮的技术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应用技术标准和示范基地,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 臧润国董鸣李俊清陈小勇曾宋君江明喜李镇清黄继红
- 关键词:扩繁技术迁地保护
-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被引量:4
- 2008年
- 简要介绍了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概况,西南岩溶地区主要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当地特殊的地质(如岩溶发育、山地、河谷等)、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灌丛、灌-草丛和草丛(草甸)等成为现状植被的主要类型。在人为干扰条件下,灌草丛和草丛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李镇清富兰克
- 关键词:岩溶生态系统植被资源
- 不同刈牧强度对冷蒿生长与资源分配的影响被引量:48
- 2004年
- 利用野外实验与盆栽实验 ,对不同刈牧强度下冷蒿生长与资源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按比例刈割冷蒿的再生生长大于留茬高度刈割 .在生长季前期 ,不刈割冷蒿净生长高于刈割处理 ,而进入生长季中后期 (8月中旬以后 ) ,轻度刈割净生长高于不刈割处理 .冷蒿种群生物量分配的总体格局是根 >叶 >茎 .刈牧明显影响冷蒿生物量分配格局 ,尤其是叶和花的分配 .3/ 4刈割或留茬 4cm刈割叶生物量分配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 ,而花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 ,根、茎生物量分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冷蒿有性生殖分配随刈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繁殖方式发生了改变 .优先将光合产物分配给再生茎以及繁殖方式转向营养繁殖 ,通过克隆生长维持和扩大种群是冷蒿对强度放牧的生态适应对策 .
- 李金花李镇清刘振国
- 关键词:资源分配生物量生态适应性牧草
- 描述Meta-种群动态的耦合映象格子模型被引量:8
- 1998年
- Meta-种群观点为在局部种群之上的空间尺度上描述种群的生态学过程提供了一种途径。但是由于植物所拥有的若干特殊性质(如种子休眠、有限扩散和局部适应)使得对某些植物种使用原有的Meta-种群概念和模型存在许多困难。因此,为了能更精确地反映植物Meta-种群动态,本文将Meta-种群动态分解为斑块内局部种群动态和斑块间的扩散过程两个分量。用Logistic方程表述每个斑块内的局部种群动态,用扩散系数ε表示斑块间的扩散,建立了描述Meta-种群动态的耦合映象格子模型。对单峰映象xn+1=1-ax2n给出了耦合映象格子的时空行为,这对Meta-种群动态的研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 李镇清
- 关键词:META分析种群动态耦合映象格子混沌植物
- 不同放牧强度下冷蒿种群小尺度空间格局被引量:101
- 2004年
- 时间、空间格局的发展和维持及其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观察的尺度怎样影响格局的描述。冷蒿 (Artemisia frigida)种群伴随着典型草原退化演替的各个阶段 ,对其所在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应用 Ripley's K函数以及蒙特卡罗 (Monte Carlo)随机模拟方法 ,定量分析了 4种放牧强度下冷蒿种群在 0~10 0 cm尺度上的空间格局及其随尺度的变化规律 ;研究了放牧对冷蒿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及冷蒿在放牧胁迫下的生态适应对策。并以放牧条件下冷蒿的生活史特征、生态适应对策以及群落内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探讨产生和维持这些格局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1放牧对冷蒿种群空间格局有显著影响。同一放牧强度下冷蒿种群在不同尺度 (0~ 10 0 cm)上的空间格局存在显著差异 ;2在 0~ 10 0 cm尺度上 ,无牧、轻牧条件下冷蒿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 ;中牧条件下在 0~ 6 0 cm尺度上冷蒿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 ,而在 6 0~ 10 0 cm尺度上为均匀分布 ;重牧条件下在 0~ 72 cm尺度上冷蒿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 ,而在 72~ 10 0 cm尺度上为均匀分布 ,这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对放牧压力的生态适应对策密切相关 ;
- 刘振国李镇清
- 关键词:冷蒿放牧强度小尺度生态适应对策
- 退化草原冷蒿群落13年不同放牧强度后的植物多样性被引量:63
- 2006年
- 放牧过程通过家畜的啃食、践踏干扰草原环境,使草原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植物种群的优势地位发生更替。对退化草原中的冷蒿群落在经历13a不同放牧强度———无牧(0.00只羊hm2)、轻牧(1.33只羊/hm2)、中牧(4.00只羊hm2)、重牧(6.67只羊hm2)的围栏放牧后的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3a的演替变化,(1)无牧处理下植被密度显著低于其它3个放牧处理下的植被密度,而其它3个放牧处理之间的植被密度差异不显著;(2)无牧处理下羊草成为群落的优势种,轻牧和中牧处理下冷蒿依然是群落的优势种,这3种处理下寸草苔的种群密度最大;重牧处理下优势种变为星毛委陵菜,并且其种群密度最大;随着放牧强度增加,不同放牧退化阶段指示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是:冷蒿为先增大后减小,而星毛委陵菜为先急剧增大,然后平缓增大,最后再急剧增大;(3)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中牧处理下最大,在无牧处理下最小,说明中牧处理下群落的多样性最高,无牧处理下群落的多样性最小,而优势度指数正相反。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主要是由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不同植物对放牧响应的不同策略、植物种间的竞争、动植物协同进化以及由放牧改变的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此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退化草原在继续放牧干扰下的演替规律以及为退化草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刘振国李镇清
- 关键词:退化草原放牧强度植物多样性
- 中国东北样带 (NECT)植物群落复杂性与多样性研究被引量:40
- 2000年
- 在更广的意义上考虑群落复杂性的概念 ,将群落总复杂性分解为基于无序的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并以群落的两个原始数据———群落组分 (例如种群 )数和各组分个体的比例分布为基础 ,用描述群落的最小剩余码的平均码长L(S) =∑qj=1 pjlj (其中lj为物种S的相对多度的Huffman码字长度 ,q是物种数 ,pj 满足∑qj=1 pj=1)测度群落总复杂性。用Shannon_Wiener熵H(S) =-∑qj=1 pjlog2 pj和Renyi熵Hα(S) =11-αlog2 ∑qj=1 pαj (α =12 )测度基于无序的复杂性。将总复杂性和基于无序的复杂性之差Δ(S) =L(S) -H(S)和Δ12 (S) =L(S) -H12 (S)作为组织复杂性或群落结构复杂性的测度。研究了中国东北样带典型植物群落的α_多样性、总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及其沿中国东北样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 ,干扰相对较少的围栏割草地群落具有较高的结构多样性 ,而一些过度放牧的极端退化草地的结构多样性都较低。表明Δ12 (S)测度的复杂性组分不同于基于无序的复杂性组分H12 (S) ,将Δ12 (S)作为群落结构多样性测度是合适的。
- 李镇清
- 关键词:中国东北样带植物群落多样性
- 植物群落动态的模型分析被引量:12
- 2005年
- 植物群落的动态是植物群落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包括更新、波动、演替、进化等主要内容。空间格局对种群和群落的动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种群空间格局和群落空间结构是群落中各种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模型是描述群落动态、认识植物群落组建和维持机理的有效工具。本文阐述和比较了描述群落动态的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经验模型,即镶嵌循环模型、随意游走模型、同资源种团比例模型、空间抢先占有模型及其机理。四种经验模型的空间性及缺陷分别是:(1)“镶嵌循环模型”考虑到了相邻斑块之间的植被空间结合在群落动态中的作用,而另外三种模型没有考虑到这一点;(2)在一定程度上,四种植物群落动态模型对各自针对的植物群落可能是适合的,但要作为描述群落动态发展的一般性模型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因为四种模型均没有考虑到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对植物群落动态的影响。作者对将来植物群落动态的研究及实践意义做出以下展望:(1)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更加有效地评价控制群落动态变化的各种过程的相对重要性,并进一步将它们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整合到群落动态模型中;(2)充分认识植物群落中存在的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生物群体的结构配置对植物群落动态发展的重要性;(3)
- 刘振国李镇清董鸣
- 关键词:群落动态动态模型退化生态系统自然干扰植物群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