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宏

作品数:36 被引量:188H指数:8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5篇电子电信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针刺
  • 5篇电针
  • 5篇康复
  • 4篇疼痛
  • 4篇关节炎
  • 3篇蛋白
  • 3篇偏瘫
  • 3篇缺血
  • 3篇竹红菌素
  • 3篇小鼠
  • 3篇疗法
  • 3篇康复医学
  • 3篇教学
  • 3篇关节
  • 3篇光动力
  • 2篇新癀片
  • 2篇性关节炎
  • 2篇穴位
  • 2篇穴位敷贴
  • 2篇血管

机构

  • 31篇重庆医科大学...
  • 7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成都中医药大...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四川美术学院
  • 1篇重庆医药高等...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重钢总医院
  • 1篇重庆市第七人...

作者

  • 33篇李小宏
  • 15篇余和平
  • 7篇邵岚
  • 7篇白定群
  • 6篇陈大为
  • 5篇朱正威
  • 5篇唐成林
  • 3篇曹万群
  • 3篇卢圣锋
  • 3篇夏新蜀
  • 3篇许川山
  • 3篇王大武
  • 3篇林海丹
  • 3篇吴梦佳
  • 2篇孔渝菡
  • 2篇谢德娟
  • 2篇李开庭
  • 2篇何佳
  • 2篇刘宏玲
  • 1篇余曙光

传媒

  • 7篇激光杂志
  • 3篇针刺研究
  • 3篇实用中医药杂...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针灸临床杂志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陕西中医
  • 1篇四川中医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俞募配穴结合TENS治疗COPD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年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TENS治疗,试验组采用双侧肺俞、中府穴位结合TEN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圣乔治问卷(SGRQ)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T)。结果治疗2、6个月后,两组FEV1、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6个月后,两组SGR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SGRQ评分分别为(45.67±2.91)、(43.24±5.95)分,低于对照组的(48.31±1.38)、(47.42±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6个月后,两组6MWT均长于治疗前,且实验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配穴结合TENS可明显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谢德娟李小宏
关键词:俞募配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俞
康复医学科病房院内感染病原学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院内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通过查阅病史及“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收集 2014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期间 156 名发生院内感染患者及 1605 名未发生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康复医学科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86%(2014:7.16%;2015:7.73%;2016:10.34%;2017:10.61%);共检测病原菌 235 株,检出革兰阴性菌(G-)178 株(75.74%),革兰阳性菌(G+)49 株(20.85%),真菌 8 株(3.40%)。 G-中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80 株,34.04%),G+中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8 株,7.66%);5 种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菌株中,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MDR)占比最高的为鲍曼不动杆菌(73.91%);感染部位最常见的为泌尿系统,占 55.65%,其次为呼吸系统占 20.87%,血液系统感染占 8.70%;发生院内感染的疾病最常见的为脑卒中,占 36.54%,在发生院内感染的所有病种中以脊髓损伤的院感发生率最高,为 63.08%;男性(OR=2.105,95%CI=1.440~3.076,P=0.000)、留置尿管(OR=4.629,95%CI=3.087~6.942,P=0.000)、气管切开(OR=2.427,95%CI=1.293~4.557, P=0.006)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得分<60 分(OR=13.455,95%CI=7.585~23.869,P=0.000)为康复医学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留置胃管(OR=0.312,95%CI=0.166~0.587,P=0.000)可能为保护性因素。结论:院内感染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菌比例较高,感染部位以泌尿系感染最常见。发生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病种为脑卒中,而院感发生率最高的病种为脊髓损伤。男性、留置尿管、气管切开及 ADL 得分<60 分等可能为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邵岚王大武白定群余和平杜艳会陈大为李小宏彭晓华何佳孔渝菡
关键词:康复医学科
针刺配合新癀片外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李小宏
文献传递
竹红菌素光动力疗法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
2011年
竹红菌素(hypocrellins)是我国首先研究的一类天然光敏剂,具有结构明确、光敏化活性高、暗毒性低、体内代谢快等特性,在临床光动力治疗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仅就竹红菌素光动力疗法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综述与探讨。
夏新蜀白定群余和平李小宏许川山
关键词:竹红菌素光动力学疗法抗肿瘤生物学机制
重复经颅磁刺激配合不同色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配合不同色彩(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用白色背景rTMS,试验组绿色背景rTMS,每周5次,共治疗4周,进行视觉模拟评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明McGill疼痛量表(Short-form of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McGil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且试验组感觉项、情感项和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绿色背景下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更好。
万柯希彭佳李小宏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重复经颅磁刺激
不同色彩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李小宏白定群余和平
浅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浅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加用浅刺针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28天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后采用四肢简化Fugl-Meyer(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比较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综合能力。结果:治疗7天、14天、28天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治疗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针法可明显提高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日常生活综合能力。
李小宏曾团平刘宏玲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浅刺针法
浅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浅刺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组用浅刺针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28天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比较肌张力及神经功能。结果:治疗7天、14天、28天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CSI评分、NIHSS评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针法可明显降低肌张力,减轻神经受损程度。
曾团平李小宏刘宏玲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浅刺针法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5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损伤平面T10—L1,ASIA分级C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站立床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用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Berg平衡量表(BBS),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方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组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高于电动起立床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Barthel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邵岚白定群余和平王大武李小宏陈大为
关键词:脊髓损伤
电针通过调控微小RNA对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肌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腓肠肌中微小RNA-1(Mir-1)、微小RNA-133a(Mir-133a)、微小RNA-133b(Mir-133b)、配对盒转录因子Pax7、组蛋白脱乙酰酶4(HDAC4)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横断坐骨神经制备大鼠右后肢失神经肌萎缩模型。电针组电针大鼠患侧'足三里''环跳',每次1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2周。电针干预结束后称取并计算各组大鼠的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后测定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腓肠肌中Mir-1、Mir-133a、Mir-133b、HDAC4 mRNA、Pax7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造模2周后,模型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 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 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腓肠肌中Mir-1、Mir-133a相对表达量降低,HDAC4 mRNA和Mir-133b相对表达量升高(P<0. 05),Pax7mRNA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 05);电针组术侧腓肠肌中Pax7、HDAC4 mRNA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增加(P<0. 05),Mir-1、Mir-133a、Mir-133b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减少(P<0. 05)。结论:电针干预可能通过抑制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腓肠肌中Mir-1、Mir-133a、Mir-133b的表达,增加Pax7、HDAC4 mRNA的表达,促进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肌卫星细胞的增殖。
朱正威唐成林李小宏赵丹丹杨之雪代妮
关键词:肌萎缩电针微小RNA腓肠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