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斌

作品数:54 被引量:53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24篇文学
  • 20篇小说
  • 14篇民族小说
  • 11篇身份
  • 7篇文化身份
  • 7篇化身
  • 6篇代文
  • 6篇身份认同
  • 5篇当代文学
  • 5篇艺术
  • 5篇文化
  • 5篇民族文学
  • 4篇少数民族文学
  • 4篇文学张力
  • 4篇歌词
  • 3篇敦煌艺术
  • 3篇一体化
  • 3篇审美空间
  • 3篇自我
  • 2篇当代少数民族

机构

  • 53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

  • 53篇朱斌
  • 4篇张天佑
  • 2篇赵倩
  • 1篇马正平
  • 1篇刘梦晨
  • 1篇常晔
  • 1篇徐小侠
  • 1篇于晶晶
  • 1篇魏珊
  • 1篇吴丹丹
  • 1篇陈爱萍
  • 1篇寿璐
  • 1篇张瑜

传媒

  • 9篇写作
  • 3篇山西师大学报...
  • 3篇文艺争鸣
  • 3篇民族文学研究
  • 3篇西部学刊
  • 2篇宁夏大学学报...
  • 2篇燕山大学学报...
  • 2篇石河子大学学...
  • 2篇重庆工商大学...
  • 2篇北方民族大学...
  • 2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佳木斯教育学...
  • 1篇北方论丛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喀什师范学院...
  • 1篇新疆社会科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8篇2013
  • 10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学张力:形成机制的探寻被引量:2
2013年
文学张力的形成机制是重复与对比机制。对比,意味着变化和差异,导致审美空间的扩展,是两极的强化扩张;重复,意味着回旋与复归,导致有机整体的凝聚,是两极的强化聚合。二者又都遵循渐进发展的强度控制原则。
朱斌
关键词:文学张力
一体化身份认同的现实语境探析——二十七年时期民族小说的文化身份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新的国家体制的建立,各类民族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一体化改造,构成了二十七年时期一体化的现实语境,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小说对当时主流文化身份的一体化认同。它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身份建设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影响。
朱斌陈爱萍
关键词:民族小说现实语境
论文学张力的性质被引量:2
2013年
张力是退特独创的一个文论术语,其应用极其混乱。逻辑学和物理学的相关概念,能给文学张力的性质探讨提供诸多启发。就文学张力自身的特性而言,其基础性质有二:一是差异性或矛盾性,二是统一性或一体性。而动态性和整体力量的超常性,则是其更为本质的属性。
朱斌
关键词:文学张力矛盾性动态性
从附庸到狂欢:我国当代批评个性的嬗变
2012年
"二十七年时期",我国文学批评处于双重附庸的尴尬境地:附庸于作家创作和社会政治意识。新时期之初,批评个性朦胧觉醒,并以其独特的批评智慧,开辟了批评的新天地。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批评的个性恶性膨胀,最终在个性狂欢中陷入了新的危机。走向审美对话、重建理性精神,是批评走出困境的必经通道。
朱斌
关键词:觉醒狂欢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片面认同现象反思
2015年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一直存在文化身份的片面认同现象: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左右摇摆,要么片面认同他者,要么片面认同自我。这难以反映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真实情况。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身份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存在,应形成一种适应其多样性的合理化复杂认同。这要求维持认同他者与认同自我之间的必要张力,同时维持反思他者与反思自我之间的必要张力。
朱斌吴丹丹
关键词:民族小说文化身份
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反思被引量:2
2011年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比较研究有着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我们集中精力追问与之密切相关的三个根本问题:如何比较?比较什么?谁有资格比较?这种追问表明: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应该是一种"深度比较",这要求研究者必须立足于"文学",且应具有"全球"胸襟和视野。
朱斌张瑜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重申基本常识:文学理论须有文学之用——也谈“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被引量:1
2022年
2004年,《中华读书报》以《文学理论死了?》为专题,刊发了高建平、金惠敏和刘方喜三位学者的文章,探讨文学理论的危机与出路。其中,金惠敏指出了一条让文学理论获得“大解放”的路径:建构“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且让其“帝国化”,成为一种“元文学”(1)。其后,断断续续,他还发表了系列文章,继续推广这一主张。在新冠疫情反弹的2020年年末,他还组织了一次线上会议,对其进行专门探讨。旋即,他又在《贵州社会科学》主持了“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专题。
朱斌
关键词:文学理论社会科学
反思文学批评的三个基本维度
2011年
谁在批评?批评什么?怎样批评?是反思文学批评的三个基本维面。追问"谁在批评",可确立批评的"主体对话"立场;追问"批评什么",可张扬批评的"审美超越"精神;追问"怎样批评",可唤醒批评的"此时当下"意识。这构成了进行批评实践和考察批评得失的三个基本维度。
朱斌
关键词:当代文学批评基本维度
批评家的成熟与衰老——以李美皆为例
2012年
翻看几位批评家近两年的文章,我的心情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他们迅速地成熟了。成熟的主要是他们入世的事业。有的成了著作等身的文学教授;有的成了著名的批评家;有的变成了一匹天马,青云直上,坐到了文学大刊的主编椅子上。因此。
朱斌
关键词:批评家衰老入世报告文学作家作品
回顾·反思·展望——20世纪50至70年代民族小说文化身份的动态建构被引量:2
2014年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民族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是他者化与一体化交融的建构,主要经历了动态发展的三个阶段。萌发阶段,他者力量在"自我"民族群体中处于边缘性文化身份状态;壮大阶段,则发展到上升性文化身份状态;至于确立阶段,则居于主导性文化身份状态。这导致了民族文化身份的巨大变革,却消解了其民族传统根基。理想的文化身份建构应该促成他者与自我之间的有机交融。
朱斌张天佑
关键词:民族小说文化身份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