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墩
- 作品数:33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论朱子礼学对《五礼通考》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朱子礼学对《五礼通考》的编撰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编撰方式,遥承朱子之志,兼采经史纪传等,先经后史,会通《三礼》,以时间为序汇纂古代礼制材料,并对古代诸家议礼之说加以考辨折中,以分节之法编纂;编撰指导思想,秦蕙田推崇朱子治礼之法,重视义理,辅以考索之学;礼学思想,秦蕙田承朱子《周礼》为宗周典制与尊王等思想,主张礼应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学术取向,秦蕙田对朱子及其弟子之礼说非常尊重,有关重要礼学问题,一以朱子之说为依归。从治礼宗旨与学术取向等角度分析,《五礼通考》是一部具有宋学色彩,受朱子礼学影响较深的礼学巨作。
- 曹建墩
- 关键词:《五礼通考》义理
- 论周代饮食礼仪中的和谐之道被引量:1
- 2009年
- 钱穆说:“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诚哉斯言。《周礼·地官·大司徒》明确提出礼乐的功能是:“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代饮食礼,蕴涵了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追求和谐之道的理念。
- 曹建墩
- 关键词:饮食礼仪周代礼乐文化礼乐文明
- 史前中原文明的文化特质与文化观
- 2021年
- 中原地处南北、东西交通的汇合处,信息畅通,交流广泛,对异质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吸纳能力与改造能力。中原文化不务宗教玄想而务实际、重实用,祖先崇拜和祭祀礼仪更多被赋予了社会和政治功能,宗教祭祀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特征比较明显,在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世俗理性与务实致用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族群融合与政治实践中,中原社会逐渐形成了共同体道德意识,形成一种道德政治模式和以德治理的道德政治理念,其是以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以礼制来约束社会成员,从而使中原文化具有一种内敛、节制、中和的文化气质,也使中原社会形成了崇简尚朴、贵本节用的价值观和崇尚中和的政治观。中原文明这些文化特质和文化观念,使中原文化具有内聚性、向心力和强大的文化吸附力,更容易形成大范围的政治文化认同,对中原文明优势地位的形成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 曹建墩
- 关键词:中原文明文化特质文化观文明进程
- 早期中国文明内生性演进的内在逻辑阐释被引量:1
- 2022年
- 中国文明的形成是内生性演进的结果,是内在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早期文明一体化演进具有其制度逻辑与文化逻辑。其中礼制使中原政体保持了政治制度上的先进性,是政体组织力和控制力的保证,是文明演进持续性动力的制度基础。早期文明演进中形成了以向心性、伦理性、道德性为特质的意识形态,这使中原文明体更容易实现政治聚合与文化融合,从而凝聚成为更大的文明体。在文明一体化进程中,中原文明的内核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无论是纵向的历时性演进,还是横向的空间扩张,这一文化内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它是以文化融合为整合多元政治力量的方式,以推行礼乐文教为文明扩张的方式,以道德文教为社会整合的主要原则。这一文明演进模式是中国早期文明保持连续性的重要原因。
- 曹建墩岳晓峰
- 关键词:早期文明礼制意识形态
- 三代礼制传统与华夏文明的连续性被引量:1
- 2019年
- 礼治模式是夏商周三代政治治理的根本模式。礼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复杂政治文化体系,兼具政治、宗教、道德等属性,它可以从多方面为王权政治提供合法性论证和技术支持,从而保障王权秩序的稳定,整合社会关系,促进共同的文化与政治认同。三代的礼制传统既包括外显的礼仪、制度,也蕴含有内在的精神传统,比如敬天法祖及衍生出的崇德报功、报本反始等道德观念,以及从祖先崇拜基础上生发出的血亲意识、宗族共同体意识、人伦孝道等观念。礼制精神经过礼乐教化,内化为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建立在礼基础上的早期国家既是一政治、文化共同体,也是一道德共同体。礼制的深层次精神传统内化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深入契合并形塑了华夏民族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可以说,礼制文明构成了华夏文明演进具有连续性的深层次根基。
- 曹建墩赵梓伊
- 关键词:文明连续性
- 从礼制到礼学——先秦儒家对礼义的探寻被引量:1
- 2015年
- 春秋以降,王纲解纽,礼章荡佚,世风日下,史家称之为“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现实凸显了重建社会秩序的时代主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救世,提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意图恢复三代之盛治。面对礼乐衰颓的现实,儒家积极探寻礼义,探寻礼乐文化存在的内在依据,重新赋予礼乐以鲜活的生命力,以矫正世风,重建礼乐秩序。本文旨在探讨儒家对礼义探寻的路径,并进而考察儒家礼学转向这一问题。
- 曹建墩
- 先秦儒家对祭礼的理论阐释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4
- 2014年
- 祭祀是一种人神交接之道,其实质是一种宗教性的行为。但中国的祭祀,从西周开始,随着人文理性的觉醒,即逐渐在消解祭祀的宗教性色彩,瓦解其宗教性功能。先秦儒家则从祀典制定原则、祭祀应遵循之礼、祭祀的社会功能等角度对祭祀作了理论上的诠释。儒家祭祀理论的指向是现实的世界,关注于现实世界的道德伦理与政治社会秩序;儒家祭祀的目的是非世俗功利性的,而是将之视作一种道德的践履与人情感的慰藉;儒家的祭祀是人文的,而非宗教的,它是一种利用宗教形式而实现人文教化的礼仪体系。儒家祭祀理论可以赋予现代祭祀以人文道德内涵,使之成为道德与情感的人文仪式,引导现代祭祀向人文主义的方向发展。
- 曹建墩
- 关键词:儒家祭祀教化
- 先秦儒家对祭礼的理论阐释及其现代意义
- <正>祭祀之礼源于原始崇拜和宗教,是一种崇拜祖先、自然神的礼典。西周以后,祭祀礼仪逐渐摆脱原始祭祀的宗教意义,被赋予了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人文精神,成为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体系。春秋以降,儒家对祭礼进行了人文意义上的阐释,...
- 曹建墩
- 文献传递
- 上博简(九)《陈公治兵》初步研究
- 上博简《陈公治兵》这批新材料的面世,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先秦军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古文字、音韵、训诂学知识,对简文中的疑难字词作一考释,并在此基础上对简文反映的礼制问题作了初步的考察。
- 曹建墩
- 关键词:战国楚简军礼司马法
- 西周金文所见宾礼的再检讨
- 2018年
- 传世文献中,涉及邦交关系的宾礼主要记载在《仪礼》《周礼》中,但由于《周礼》成书年代较晚[1],故记载的可靠性如何,是否反映了西周朝聘礼的实际,尚需要结合金文等出土文献资料进行考察。本文拟在学者研究基础上[2],对西周金文中涉及邦交关系的宾礼作一考察。一、西周金文中的宾礼本文讨论的宾礼,主要包括邦国之间的朝聘礼仪,以及诸侯觐见朝聘周王室的礼仪,大致而言,可以分为:①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交往礼仪.
- 曹建墩张草
- 关键词:周王朝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