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和军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丹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神经外科
  • 2篇外科
  • 2篇颅脑
  • 1篇眩晕
  • 1篇亚低温
  • 1篇亚低温治疗
  • 1篇眼科
  • 1篇再次手术
  • 1篇早期胃肠内营...
  • 1篇诊疗分析
  • 1篇阵发
  • 1篇阵发性
  • 1篇治疗锁骨骨折
  • 1篇伤患者
  • 1篇神经眼科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并发
  • 1篇术后并发症
  • 1篇锁骨

机构

  • 5篇丹阳市人民医...
  • 1篇南通大学

作者

  • 6篇戴和军
  • 2篇樊永忠
  • 1篇孙夕峰
  • 1篇严朝俊
  • 1篇唐勇
  • 1篇李杰
  • 1篇李云龙
  • 1篇李杰
  • 1篇唐勇
  • 1篇王伟

传媒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健康之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微创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微创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4例均分为两组。微创组采用微创亚低温治疗术;保守组实施内科保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整体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BI)。结果微创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保守组(86.6%vs.48.8%)(P<0.01);微创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保守组[(13.00±3.25)分vs.(18.99±4.99)分](P<0.05)。治疗3个月后,微创组患者的BI高于保守组[(85.43±5.43)分vs.(77.43±10.23)分](P<0.05)。结论微创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唐勇李杰严朝俊戴和军窦力樊永忠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被引量:4
2010年
荆瑜鹏李云龙戴和军
关键词:锁骨骨折闭合复位
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42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胃肠内营养(EEN)组及传统延迟胃肠内营养(EN)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效果。结果血生化指标方面,血糖、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氮平衡等EEN组显著优于EN组;在感染、多器官损害以及消化道反复出血例数方面EEN组也显著低于EN组;出院时EEN组APACHEⅡ评分(59.7±10.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9±7.6)分。结论 EEN具有临床应用简单、安全、方便的优点,能增加热量和蛋白质摄入,纠正负氮平衡,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对患者早日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杰唐勇戴和军
关键词:胃肠内营养颅脑损伤胃肠外营养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和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36例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的患者的就诊资料及康复信息组成此次实验的实验组,采用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进行预后评分。结果:本次调查中,GOS1级患者为3例,GOS2级患者为4例,GOS3级患者为8例,GOS4级患者为17例,GOS5级患者为4例。结论: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的疗效要比保守治疗的疗效优秀,患者恢复情况较好。
戴和军
关键词:再次手术术后并发症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分析
2016年
分析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神经眼科临床特征,进而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搜集2015 年1 月至 2016 年1 月来我院神经外科神经眼科就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康复信息,运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 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结果:在我院神经科就诊的病人中,来神经眼科就诊并符合神经眼科的患者所占比例为36.89%,其中, 以眼球震颤和眼球运动障碍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复视,视力模糊和视野缺损等疾病。导致疾病的原因也多样,包括原发或 继发的颅内恶性肿瘤,脑出血、颅骨骨折、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等原因。结论: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36.89%为神经 眼科的患者,病情以以眼球震颤和眼球运动障碍为主。
戴和军
关键词:神经外科神经眼科
颅脑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疗分析
2023年
分析颅脑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tBPPV)患者临床特点及诊疗情况,提高临床医生对tBPPV认识,减少延误诊断。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或门诊患者中颅脑外伤后眩晕患者,根据患者病史及相关床边检查,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中枢性眩晕。结果 共收集到196例颅脑损伤患者有眩晕症状,诊断tBPPV患者41例(占总数20.9%),41例中23例(56.1%)伴有中枢性眩晕,其中单侧后半规管结石31例(75.6%),单纯水平管结石3例(7.3%),后半规管同时伴水平半规管4例(9.8%),双侧后半规管3例(7.3%)。复位后症状完全改善有12例(29.3%),明显改善21例(51.2%),稍有改善8例(19.5%)。41例患者中确定诊断23例(56.1%),可能诊断及存在争议综合征18例(43.9%),但经耳石复位法治疗有效,也诊断为tBPPV。外伤后1周内诊断9例(21.95%),外伤后8天-31天诊断23例(56.1%),外伤3月后诊断9例(21.95%)。结论 颅脑损伤症状容易掩盖tBPPV症状,位置试验不典型率高,容易漏诊及误诊,手法复位治疗后残留头晕眩晕症状比例较高,尽早床边检查可及时诊断tBPPV。 。
樊永忠王伟陆坤戴和军孙夕峰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颅脑外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