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斌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动脉
  • 2篇综合征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率
  • 1篇心率变异
  • 1篇心率变异性
  • 1篇血栓
  • 1篇易损斑块
  • 1篇应用光学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睡眠
  • 1篇睡眠呼吸
  • 1篇睡眠呼吸暂停
  • 1篇睡眠呼吸暂停...

机构

  • 5篇哈尔滨市第一...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5篇徐斌
  • 2篇于波
  • 2篇郑万斌
  • 1篇孟奭帅
  • 1篇郑敏
  • 1篇李莹
  • 1篇邓丽华
  • 1篇赵立卓
  • 1篇郭吉伟
  • 1篇王观宇
  • 1篇周泠淇
  • 1篇闫明

传媒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介入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肌生物能量消耗与脑钠肽的影响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肌生物能量消耗(MEE)及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探讨PCI治疗对ACS患者心功能改善的意义。【方法】本院ACS患者110例,随机分成急诊或择期PCI治疗组(A组,54例),药物治疗组(B组,56例),入院即刻、PCI治疗或药物治疗10d采血检测NTproBNP。同时对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测,根据公式计算出MEE,比较患者治疗前后MEE的变化及NT-proBNP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EE及NT-proBNP水平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EE及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A组NT-proBNP及MEE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B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CI治疗能有效的改善ACS患者心肌细胞缺血状况,使NT-proBNP显著降低,继而也减低心肌能量消耗,改善了左心室收缩功能状况,减少心衰的发生。
赵立卓郑万斌徐斌郑敏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肌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晨峰血压、心率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与晨峰血压、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对64例检查明确为OSAS,且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按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血压晨峰分为两组:OSAS合并高血压病伴血压晨峰组(晨峰组)33例,OSAS合并高血压病不伴血压晨峰组(非晨峰组)31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和心率变异性结果。结果晨峰组及非晨峰组和对照组比较,呼吸紊乱指数(AHI)增高(P<0.01),最低血氧饱和度降低(P<0.01),血压昼夜节律均有明显改变(P<0.01);晨峰组和非晨峰组比较,AHI、最低血氧饱和度和血压昼夜节律也有所不同,晨峰组AHI更高(P<0.05),最低血氧饱和度更低(P<0.05),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者明显增多(P<0.05)。关于心率变异性,晨峰组及非晨峰组和对照组相比,低频谱、LF/HF增高(P<0.05),高频谱、SDNN、PNN50、HRVI降低(P<0.05),晨峰组和非晨峰组的HRVI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指标在数值上也有差异,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S合并高血压病伴血压晨峰AHI更高,最低血氧饱和度更低,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者明显增多,自主神经损伤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李莹闫明郭吉伟周泠淇徐斌邓丽华王观宇郑万斌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率变异性
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像学斑块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像学斑块特征及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行OCT检查的ACS患者54例,按疾病诊断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A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B组)3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药物治疗史、既往AMI史。检测静脉血指标:WBC、血肌酐、肌钙蛋白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b A1c。应用OCT技术测量侵犯血管的脂质长度、脂质角度,破裂斑块长度、管腔面积、纤维帽厚度及病变类型;病变范围内是否有血栓、钙化、微通道、胆固醇结晶及巨噬细胞。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在既往AMI史、他汀药物史、阿司匹林药物史、WBC、肌钙蛋白I、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病变类型、破裂斑块长度、最小纤维帽厚度、脂质长度、血栓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钙蛋白I、超敏C反应蛋白、病变类型、血栓、最小纤维帽厚度是急性心肌梗死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年龄为保护因素,年龄越大相对急性心肌梗死风险率降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既往AMI史、他汀药物史、阿司匹林药物史、WBC、肌钙蛋白I、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病变类型、破裂斑块长度、最小纤维帽厚度、脂质长度、血栓。其中病变类型中破裂的斑块,血栓形成的斑块,纤维帽厚度较薄的斑块,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
徐斌于波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易损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心肌梗死中微粒的促凝特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循环微粒特点及其发挥促凝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11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心内二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MI分组。入组当天计算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同时收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及主要凝血因子活性;采用微粒捕获法测定循环微粒水平;通过组织因子(TF)依赖的凝血因子FⅩa生成实验检测携带组织因子的微粒(TF^(+)M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共纳入52例冠心病患者,AMI组和非AMI组各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吸烟史及入院前治疗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与非AMI组比较,AMI组患者DIC评分及D-二聚体、FDP水平均明显升高〔DIC评分(分):3(3,4)比3(2,3),D-二聚体(mg/L):8.80(6.84,15.66)比2.13(1.64,3.86),FDP(mg/L):30.13(19.30,52.54)比20.00(13.51,28.37),均P<0.01〕,说明AMI患者凝血活化程度更严重;AMI组患者凝血途径主要凝血因子消耗较非AMI组更多〔FⅡ:59.45%(49.65%,71.25%)比63.65%(49.98%,73.22%),FⅤ:96.95%(73.50%,112.78%)比105.05%(73.48%,131.48%),FⅦ:42.30%(36.98%,51.98%)比53.40%(46.58%,69.88%),FⅩ:60.90%(48.22%,80.82%)比73.50%(56.80%,85.98%),FⅪ:82.45%(62.90%,99.10%)比92.40%(73.90%,114.25%),FⅫ:29.90%(12.42%,42.38%)比34.65%(16.32%,48.20%),均P<0.05〕。AMI组循环中TF^(+)MP水平明显高于非AMI组〔nmol/L:0.13(0.06,0.20)比0.08(0.04,0.15),P<0.05〕;而AMI组与非AMI组循环微粒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mol/L:1.24(0.71,3.77)比1.35(0.73,2.14),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循环中TF^(+)MP水平与凝血指标DIC评分(r=0.307,P=0.027)、D-二聚体(r=0.696,P<0.001)、FDP(r=0.582,P<0.001)均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与凝血级联外源性途径凝血因�
徐斌孟奭帅
关键词:微粒急性心肌梗死凝血紊乱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血栓特点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血栓的特点。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上患者全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排除不符合入选标准的8例患者,实际入选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OCT成像的高分辨率识别白色血栓和红色血栓。根据血栓类型分为:白色血栓组(A组) 29例,红色血栓组(B组) 52例。应用OCT成像测量罪犯血管病变斑块长度、脂质角度、管腔面积、纤维帽厚度及斑块周围钙化等。结果 A组和B组在差异性检验中,诊断分型和病变类型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白色血栓组:NSTEMI患者23例,比例为79. 31%; STEMI患者6例,比例为20. 69%。红色血栓组:STEMI患者52例,比例为100%。白色血栓组:非破裂斑块患者19例,比例为65. 52%;破裂斑块患者6例,比例为34. 48%。红色血栓组:非破裂斑块患者3例,比例为5. 77%;破裂斑块患者49例,比例为94. 23%。结论通过OCT成像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血栓性质及斑块类型。NSTEMI患者病变斑块包含破裂斑块和非破裂斑块,以白色血栓为主要血栓类型; STEMI患者病变斑块为破裂斑块,以红色血栓为主要血栓类型。
徐斌于波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