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 作品数:169 被引量:1,213H指数:20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饮用水深度处理中活性炭的筛选试验研究被引量:18
- 2005年
- 目前国内生产的适合于不同水源水质的饮用水处理的活性炭品种较多,性能不一。研究表明,用作饮用水深度处理的活性炭的选炭工作至关重要,要针对所处理的水质进行吸附等温线测定、动态吸附柱试验和对实际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试验测定后经综合分析、合理评定才能选择确定合适的活性炭,而不能单采用碘值及亚甲蓝值。
- 芮旻伍海辉朱斌徐斌高乃云
- 关键词:单采亚甲蓝水深度处理水源水质活性炭
- 功能区排放负荷污染系数百分比分配法研究被引量:7
- 2001年
- 在考虑了总量控制区风频、风速和各功能区位置及污染源“影响范围”等影响因素的条件下 ,提出了“平均下风距离”的概念 ,从而建立了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总量控制区内功能区排放负荷分配新方法 .通过与总量控制A值法所提出的面积分配方法相比较 ,验证了新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 徐斌施介宽秦艳
- 关键词:A值法环境容量功能区
- 自来水消毒过程中有机(伪)氯胺生成规律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有机(伪)氯胺存在会导致自来水厂出水及管网水中实际消毒剂余量被高估,从而带来水质生物安全风险。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有机物在氯(胺)化消毒过程中有机(伪)氯胺生成变化特性,探索了出厂水和管网水中有机氯胺的存在规律。研究发现,氯化消毒较氯胺消毒更容易产生有机(伪)氯胺;藻源有机物有机氯胺的产生量远高于腐殖质和富里酸,其在氯化过程中单位DOC的生成量可达0.27mg Cl2/L,且生成的有机氯胺占总氯百分比近80%;有机(伪)氯胺中氧化灭菌效能最差的一部分被定义为"无效氯胺",广泛存在于实际出厂水和管网水中,呈现夏秋季节明显较高,同时其浓度和所占比例随输水距离和停留时间增加而逐渐升高,末梢水中最高可占总氯浓度70%以上,致使供水管网末梢水存在有效消毒剂余量不足的潜在风险。
- 张天阳童俊朱斌施俭徐斌
- 关键词:氯化
- 基于Matlab的某化工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系统的建立
- 2009年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计算各种大气扩散模式下的地面污染浓度,然后据此结果做出评价.为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预测,使用M atlab软件编制了一套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模型系统软件.
- 胡晨燕徐斌施介宽
- 关键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软件开发
- 微污染水源中溶解性有机氮组成规律及其水处理特性被引量:20
- 2014年
- 以上海市黄浦江和青草沙长江原水为对象,研究了两大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含量变化、分子组成特征及其在常规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效果,并对DON与常规水处理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原水以DOC、DON和UV254表征的有机物含量均以小分子量(<5kDa)和亲水性有机物为主;微污染黄浦江原水中同时存在外源性及内源性污染,而青草沙长江原水中内源性污染占主导地位;饮用水常规净水处理工艺对黄浦江原水中DON的去除率为40%,优于长江原水DON的去除率16.7%;黄浦江和长江原水DON浓度与DOC和UV254相关性良好,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52和0.74,0.51;鉴于常规处理对DON去除效果有限,而DON是导致强三致特性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的总前体物,因此水厂应通过强化常规、深度处理等手段改善DON在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效果.
- 朱文倩徐斌林琳陈英英徐倩
- 关键词:微污染原水溶解性有机氮分子质量分布常规净水工艺
- 饮用水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去除的研究被引量:6
- 2005年
- 采用紫外-过氧化氢高级氧化联用工艺去除饮用水中低含量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在原水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质量浓度为1mg/L左右、紫外光强133.9μW/cm2、过氧化氢投加量20mg/L和停留时间60min条件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去除效率达到90.03%;试验建立了紫外-过氧化氢光激发氧化降解饮用水中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动力学方程式;并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动态连续流条件下不同因素对本工艺的处理效果的影响程度,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本工艺处理效果影响程度的顺序为:紫外光光照强度、初始过氧化氢投加量、反应停留时间;运用交互分析方法得到每2个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程度,得出双氧水初始投加量与反应停留时间交互作用为最大交互影响因子。
- 芮旻徐斌陈艺高乃云王虹
- 关键词:紫外光过氧化氢反应动力学
- 饮用水处理工艺去除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性能被引量:19
- 2006年
- 研究了水中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在饮用水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和微曝气活性炭深度处理中试工艺中的去除性能。研究发现,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对BPA和DMP的去除效果有限,进水浓度为200~300μg/L条件下经过混凝、沉淀和砂滤后,BPA和DMP的去除率分别仅为25.38%和13.29%。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能有效去除BPA和DMP,但二者在该工艺中的去除特性有所不同:水中BPA经过臭氧氧化后几乎被全部去除,后续的生物活性炭处理单元作用较小;但臭氧氧化仅可部分去除DMP,大部分靠后续生物活性炭柱去除。微曝气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也能有效去除BPA和DMP,对二者的去除主要靠微曝气活性炭柱的作用,其效果略优于臭氧投加量为0条件下的臭氧活性炭枉,这说明微曝气活性炭柱存在较多的特定降解菌。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发现,臭氧活性炭柱和微曝气活性炭柱内活性炭对BPA和DMP的最大吸附容量均远小于新炭,同时臭氧活性炭柱内活性炭吸附容量略高于微曝气活性炭柱。
- 芮旻高乃云徐斌李富生赵建夫乐林生
- 关键词:双酚A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臭氧活性炭
- 含碘水折点加氯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影响机制被引量:2
- 2020年
- 文中重点考察含碘水折点加氯过程中消毒副产物(DBPs)的生成特性,包括常规含碳类DBPs(C-DBPs)和新型含氮类DBPs(N-DBPs)。旨在通过探索不同碘离子浓度(I^-)、溴碘摩尔比(Br^-/I^-)、天然有机物(NOM)浓度以及pH条件下C-DBPs和N-DBPs的生成趋势,寻求一种最佳的氯投加方式,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中只存在I^-时,沿折点加氯曲线生成的C-DBPs和N-DBPs主要是三氯甲烷(TCM)和二氯乙腈(DCAN),且随着加氯量的增加,TCM和DCAN生成浓度均逐渐增加,折点以后浓度增加更明显。当加氯量一定时,随着I^-浓度的升高,TCM和DCAN生成量反而略有下降。而当水中同时含有Br^-、I^-时,折点加氯过程中会额外产生多种具有更高细胞毒性的溴代C-DBPs[二溴一氯甲烷(DBCM)、一氯二溴甲烷(CDBM)和三溴甲烷(TBM)]和溴代N-DBPs[一溴一氯乙腈(BCAN)和二溴乙腈(DBAN)]。随着Br^-/I^-增加,TBM和DBAN浓度逐渐升高并成为主要DBPs。随着NOM浓度升高,TCM和DCAN生成量增大并逐渐饱和。pH不仅会影响折点加氯过程中氯形态变化,还会影响DBPs的生成,其中pH值=6.0时TCM生成量最少,pH值=8.0时DCAN生成量最少。
- 张肸同徐斌张天阳张天阳朱静萍高炜沈玉琼芮旻
- 关键词:折点加氯
- 水库围油桶与拦藻网对石油类污染的防控优化
- 2023年
- 当水源地航运设施密集时,会使原水面临较高的突发石油类污染风险。分析了围油桶和拦藻网及组合工艺在不同流速和溢油量下的除油效能。实验探究了围油桶不同安装方式在不同流速下对持续溢油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淹没深度为0cm对溢油的去除效果最差,淹没深度为1.5cm在各种流速下出口质量浓度均较低(0.14~0.61mg·L^(-1))。考察了拦藻网的不同布设方式(自由平铺,竖直放置,双层放置,垂直平铺)以及不同藻浓度下对溢油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垂直平铺的方式在各初始情况下均有较低的出口质量浓度且效果稳定(0.15~0.28mg·L^(-1));组合式工艺相较于围油桶有较好的性能提升,12min出口处质量浓度较单独围油桶分别降低了78.8%,84.6%和78.5%;高浓度藻液处理后的拦藻网除油效果下降,与活性位点的减少有关。
- 徐斌张志侯伟昳杨生巧唐玉霖任小孟张天阳
- 硫酸铝强化纳米铁还原硝酸盐氮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在水体溶解氧较高的条件下,采用投加硫酸铝的方式强化纳米铁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投加硫酸铝可明显提高纳米铁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当硝酸盐氮初始浓度为10mg/L、纳米铁投量为5g/L、硫酸铝投量为100mg/L时,反应6h后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可达到83%,而不投加硫酸铝的情况下仅为51%。纳米铁对硝酸盐氮的还原过程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其反应速率常数k随纳米铁投量和硫酸铝投量的增加而增大;纳米铁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随pH的降低而升高,随初始硝酸盐氮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纳米铁还原硝酸盐氮的表观活化能较低,还原反应在常温下即很容易进行;硝酸盐氮的最终还原产物为氨氮。
- 严烈徐斌夏圣骥高乃云李大鹏田富箱
- 关键词:纳米铁硝酸盐氮硫酸铝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