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彩琳

作品数:11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值模拟
  • 3篇植物
  • 2篇生态学
  • 2篇数值模拟研究
  • 2篇群落
  • 2篇种间
  • 2篇荒漠
  • 2篇计算机
  • 2篇计算机模拟
  • 2篇固沙
  • 2篇固沙植物
  • 2篇捕食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一年生植物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沙区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神经网络模型

机构

  • 1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1篇徐彩琳
  • 9篇李自珍
  • 2篇王万雄
  • 1篇王新平
  • 1篇张景光
  • 1篇高猛

传媒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应用数学和力...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3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区生态系统恢复演变过程中固沙植物种间生态位关系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7
2004年
以演变时间为生态位维 ,通过分析物种的生态位体积和生态位重叠 ,研究了荒漠生态系统恢复演变过程中固沙植物种间生态位关系的变化 ,同时也探讨了物种更替的生态学机制。
徐彩琳李自珍
关键词:沙区生态恢复生态位重叠
种间作用的二维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及其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系统探讨了种间制约作用的二维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机理与过程,从生物力学角度扩展了Lotka_Volterra模型,建立了包含种间作用与反作用的二维非线性自治、非自治动力系统新模型,分析了该动力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周期解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并对其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两生物种群间作用效率的大小、作用系数与反作用系数变化的同向与异向性和作用力时变等对动力系统稳定性都有一定影响,种间作用效率变大或变小,以及作用系数与反作用系数的异向变化都导致动力系统的不稳定,致使两种生物难以生存。
李自珍徐彩琳王万雄
关键词:数值模拟
荒漠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模式及动态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领域中最年轻的分支之一,也是当今生态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中国,荒漠化治理是生态恢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中,沙坡头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固沙史上的一项创举.该文就针对许多治沙工...
徐彩琳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群落动态种间相互作用食物网结构群落稳定性
文献传递
荒漠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的种群动态调节与模拟被引量:17
2002年
以分布在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人工固沙植被中的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为例 ,研究了荒漠一年生植物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种群动态与调节机制 ,试验结果表明 :1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种群的续存与其种子库中种子的分批萌发对策密切相关 ;2同一个生长季内 ,制约小画眉草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随降水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即当环境适宜度较小时 (干旱胁迫 ) ,非生物因子 (降水 )限制种群数量 ;当环境适宜度较大时 ,密度依赖的竞争作用调节种群大小 ;3在较长的生态时间尺度上土壤特性 (结皮厚度、养分含量 )也是影响小画眉草种群动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4小画眉草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 C型 ,说明该种是较为典型的 r-对策者。
徐彩琳李自珍
关键词: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生活史
干旱荒漠区人工植物群落演替模式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被引量:46
2003年
以我国干旱荒漠区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人工植被防护林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区域植被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优势植物种的种群动态和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模式,探讨了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动因和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该区人工植被经过40余年的演变,其植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灌木、半灌木人工植物群落演变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人工-天然荒漠植物群落。在此演替过程中,人工栽植的灌木种如柠条、花棒等的重要值不断减少,逐渐从人工植物群落中退出;而天然繁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如小画眉草、雾冰藜、刺蓬、虎尾草等相继侵入,并逐渐成为该区的优势植物种;油蒿由于具有天然下种自行更新能力,在群落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物种替代模式与该地区降水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沙地表面结皮的增厚,致使沙子下层含水量降低,深根系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的繁衍受到限制密不可分。
徐彩琳李自珍
关键词:干旱荒漠区人工植物群落生态学机制
多种环境外力作用下作物生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过程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03年
 依据生物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综合探讨了多种环境因子(光照、温度、土壤水分与养分等)外力作用下作物生长的动力学机制· 采用连续马尔柯夫过程方法建立了作物生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生长速率对外力条件变化的反应与生物量饱和值的变化,并以半干旱区作物为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为大田管理提供了定量依据· 该动力模型与其它植物生长模型相比,其优越性在于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上反映了资源利用的多维性,揭示了资源转化过程· 所建作物生长系统模拟方法,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李自珍王万雄徐彩琳
关键词:作物生长动力学模型数值模拟
斑块生境下逃亡共存模型及其计算机模拟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斑块生境下的逃亡共存是生物种的一种生存对策 ,文章在Tilman工作的基础上 ,建立了斑块生境中生物种逃亡共存的新数学模型 ,并对两种群的动态行为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研究 ,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斑块生境中共存的两物种 ,其竞争能力的排序与其扩散能力的排序恰好相反 ;种间作用机理分析表明 ,这两个种能力的负相关是其种群内生物个体生理负耦联在群体水平上的反映 ,是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对策 。
徐彩琳李自珍张景光王新平
关键词:计算机模拟
食饵具有存放周期性制约的捕食者—食饵系统模型及其动态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基于对自然界捕食系统实际情况的分析出发 ,对模型进行了扩展 ,并建立了受时变环境周期激励、食饵具有常数存放率以及食饵具有周期存放等情况下的捕食者—食饵系统的新模型 ,通过模拟计算相平面轨线(迹 )、时程图、极限集状态、截面、功率谱等若干系统指标 ,分析研究了几个新捕食模型随参数变化时表现出的动态行为以及行为所发生的质的变化 .结果表明周期激励强度、食饵常数存放率的大小、食饵周期存放以及周期存放的频度对系统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 ,当食饵存放率为零时 ,系统随周期激励强度的增大经历了稳定、周期波动、准周期波动和灭绝四种状态 ;当周期激励强度和频度恒定时 ,系统随食饵常数存放率的增大经历了周期 (准周期 )波动、分岔后的周期 (准周期 )波动和灭绝等状态 ;而在周期激励强度和频度恒定时 ,食饵周期存放可能引起系统出现混沌行为 ;当周期存放的强度较大时 。
徐彩琳李自珍
关键词:数学生态学数学模型数值模拟
斑块生境中具有捕食风险的动力系统模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从生物的捕食系统出发 ,提出了一种斑块生境中具有异质捕食风险的新机制 ,并构造了一个动力系统模型 .在此模型之上 ,首先研究了扩散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并对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研究发现 :具有不同捕食风险的斑块生境之间的扩散 无论是只有食饵的扩散 ,还是食饵和捕食者共同的扩散 对整个捕食系统所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扩散的速率——只有在适中的扩散速率下系统才会稳定 ,如果扩散速率过快 ,则引起系统的强烈振荡 .当只有食饵发生扩散时 ,参数 f的值越小 f代表高捕食风险生境斑块体积占整个系统体积的比例 ,系统越稳定 .在捕食者与食饵同时扩散的时候 ,只有适中或较小的参数 f才可以实现系统的长期稳定 .其次研究了系统中种群空间平均平衡密度随扩散速率增加的变化趋势 .模拟结果表明 :系统中食饵种群的空间平均平衡密度随扩散速率增加而减小 ;捕食者种群平衡密度的变化趋势则取决于系统斑块之间的扩散形式 :只有食饵发生扩散时 ,捕食者种群的空间平衡密度先保持不变 ,然后缓慢下降 ;捕食者与食饵同时扩散的时候 ,捕食者种群平衡密度呈上升趋势 .上述结论是由空间异质的捕食风险所决定的 ,也就是一种下行控制力所限制的结果 .综合以上两个结论 ,认为斑块之间的扩散形式决定了扩散对系统动态的?
李自珍高猛徐彩琳
关键词:捕食风险扩散系统稳定性
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系统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产量预测被引量:5
2004年
以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系统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作物生长系统中水分、土壤养分等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春小麦产量形成机制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系统的产量随环境因子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 ,并与传统的 CTM模型进行了比较 .模拟结果表明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适用于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系统产量随环境因子变化规律描述 ,且优于传统模型 ,从而为春小麦产量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
徐彩琳李自珍
关键词:半干旱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