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旺洲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电气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军事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隐身
  • 2篇超材料
  • 1篇电磁
  • 1篇电磁波
  • 1篇电偶
  • 1篇电偶腐蚀
  • 1篇斗篷
  • 1篇氧化锌薄膜
  • 1篇偶对
  • 1篇钛合金
  • 1篇溅射
  • 1篇溅射功率
  • 1篇光电
  • 1篇光电性
  • 1篇光电性能
  • 1篇合金
  • 1篇腐蚀速率
  • 1篇S参数
  • 1篇波长变换
  • 1篇波长变换器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张旺洲
  • 5篇李竹影
  • 5篇刘冶
  • 3篇孙禹宏
  • 1篇刘辉
  • 1篇罗祎
  • 1篇董理
  • 1篇李庆民

传媒

  • 2篇功能材料
  • 2篇海军工程大学...
  • 1篇光电工程
  • 1篇装备环境工程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溅射功率对镓掺杂氧化锌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利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首次制备了厚度小于200nm的低电阻率高透过率的镓掺杂ZnO(GZO)薄膜。研究了溅射功率的改变对GZO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利用四探针测试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GZO薄膜的光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薄膜电阻率随溅射功率增大而迅速下降,从46.6×10-2Ω·cm降低到2.5×10-2Ω·cm,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大,薄膜平均透过率在300~350nm范围内有所下降,其吸收宽度增加,但在350~380nm范围内增大,薄膜平均透过率均大于89%,计算显示GZO薄膜的禁带宽度随溅射功率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电子形貌显示薄膜的微观结构由明显的粒子分离结构转变为连续分布状态。
刘辉李竹影刘冶张旺洲
关键词:溅射功率光电性能
组合型电磁隐身斗篷的超材料设计与仿真被引量:8
2013年
利用坐标变换理论,推导出椭圆形和梯形变换空间的电磁参数分布,设计出组合型目标的电磁超材料隐身斗篷。在频率为400MHz的平面横电波(TE波)垂直入射的条件下,对该斗篷的隐身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隐身斗篷的作用下,目标模型内部几乎没有电磁波进入,斗篷以外的电磁场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些现象与理论预测的结果基本一致,体现了所设计的斗篷良好的隐身性能,由此验证了根据坐标变换设计的超材料,在理论上具有控制电磁波传播路径并且不改变外界波场的特性。
刘冶李竹影张旺洲孙禹宏
关键词:超材料隐身斗篷电磁波
对称方形环结构电磁超材料的设计与仿真
2014年
基于Smith提出的金属细线阵列与开口谐振换(SRRs)周期结构能在某一频段内实现双负特性的原理,对圆形SRRs结构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不相互嵌入、对称的开路谐振环结构。与Smith提出的谐振结构相比,该结构也能够实现特定频域的双负特性,且结构上下、左右都具有对称性,电流分布形态更加合理,电磁性能更加优良。
张旺洲李竹影刘冶
关键词:S参数
超材料电磁隐身波长变换器的设计与仿真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坐标变换理论设计出一种新型功能性超材料电磁隐身装置——波长变换器。该装置一方面能够导引入射波在装置的内部传播,并使得波在装置的外部恢复原始的传播特性而不引起波形的变化;另一方面能够在装置内部改变电磁波波长而不产生波的散射现象。在理论推导出波长变换器的电磁参数张量后,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该装置进行数值分析,仿真的结果验证了该装置设计的正确性。
刘冶李竹影张旺洲孙禹宏
关键词:超材料波长变换器隐身
基于检扫法的初始水雷密度确定方法
2009年
探讨在不掌握敌人布雷信息的情况下确定雷障的初始水雷密度问题。分析了利用检扫法确定雷障初始密度可能出现的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模型。该模型指出,当发现的水雷数量N>0时,可根据导航精度、漏扫(重叠)宽度及反水雷设备性能来计算;当发现的水雷数量N=0时,从不利于我方的角度出发来估算。这样处理不仅可以根据检扫结果计算雷障的初始密度,而且使计算结果更加可信。
罗祎董理李庆民张旺洲
钛合金和95#钢的电偶腐蚀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 研究3%(以质量分数计)NaCl溶液中钛合金与95#钢的面积比以及它们之间的偶对间距对95#钢的电偶腐蚀行为.方法 测量不同阴阳极面积比和不同偶对间距的电偶电流密度、电偶电位曲以及钢的腐蚀速率.结果 偶对间距从24 mm减少到12mm,降低50%,而腐蚀速率约增加34~45倍.结论 电偶腐蚀速率随阴阳极面积比的增大而升高,随着偶对间距的增大而降低.
孙禹宏李竹影张旺洲刘冶
关键词:电偶腐蚀腐蚀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