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庆印

作品数:10 被引量:112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水蚀
  • 4篇土壤
  • 4篇黄土高原
  • 4篇风蚀
  • 2篇典型流域
  • 2篇水蚀风蚀交错...
  • 2篇水稳性
  • 2篇水稳性团聚体
  • 2篇土壤碳
  • 2篇土壤质地
  • 2篇团聚体
  • 2篇农牧
  • 2篇农牧交错带
  • 2篇全氮
  • 2篇全磷
  • 2篇小流域
  • 2篇流域
  • 2篇交错带
  • 1篇沙量
  • 1篇深层土壤

机构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0篇张庆印
  • 4篇张晓萍
  • 3篇樊军
  • 2篇雷泳南
  • 2篇贾小旭
  • 1篇马芹
  • 1篇孙艳萍
  • 1篇杨宪龙
  • 1篇陈妮
  • 1篇魏孝荣
  • 1篇刘二佳
  • 1篇张建军
  • 1篇邵明安
  • 1篇李学章
  • 1篇马瞳宇
  • 1篇徐金鹏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4篇2017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退耕还林(草)对农牧交错区小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以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例被引量:8
2013年
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退耕还林(草)前(1995—2002年)后(2002—2010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草)前,景观格局变化幅度较小,具体表现为研究区面积比例、聚集度指数以及各景观类型的变化幅度比较小,退耕还林(草)后,小流域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演变,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比例急剧减小,林草地面积比例迅速增加以及斑块边界复杂性下降;2)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蔓延度指数从46.26升高到47.54,多样性指数从1.67下降到1.65,从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草地和林地景观为主的景观异质程度较低的景观生态系统;3)退耕还林(草)工程是研究区景观格局良性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张庆印樊军张晓萍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农牧交错带GISRS
自动基流分割法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适用性分析被引量:21
2011年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河川基流量的多少及其变化对维持该区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窟野河流域多年实测径流资料,研究国内外常用的滑动最小值法、HYSEP法和数字滤波法3类共8种自动基流分割方法在该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8种方法所得年均基流指数差异较大,最大为0.651 5,最小为0.330 5,而滤波法中的F2(Chapman-Maxwell法)和F4(Eckhardt法)法估算的结果最为稳定可靠,均值分别为0.386 8和0.330 5,标准差分别为0.042 8和0.046 1;2)F2和F4法分割的基流过程线与实际更吻合,2种方法估算的年基流量与实际观测值的验证效果最好,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为0.691和0.718,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9.83%和5.05%,F2和F4法估算的基流结果均能客观稳定地反映该研究区的基流状况,适合于该研究区进行基流分析;3)从F2和F4 2种方法估算值的平均值来看,窟野河流域基流量近50年来呈现减少趋势,其减少量占总径流减少量的41%。
雷泳南张晓萍张建军刘二佳张庆印陈妮
关键词:基流分割适宜性水蚀风蚀交错区黄土高原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流域土壤侵蚀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关系是评价流域景观格局合理性的关键问题。以GIS软件为分析平台,以最新提出的"源""汇"景观理论为基础,以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六道沟流域199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为分析对象,以淤地坝淤积量作为土壤侵蚀监测信息,利用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分别分析了这2个时期各景观类型随空间要素配置、贡献权重和组成比例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最后对该指数的变化与土壤侵蚀模数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与1995年相比,六道沟流域各集水区的相对高度、坡度、投影距离、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均呈减小趋势,景观格局分布更加合理,水土流失危险性降低,与同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趋势相同。坡度负荷对比指数增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增量相关性较弱,相对高度、投影距离、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增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增量呈显著正相关,运移距离负荷对比指数反映土壤侵蚀过程对景观格局变化响应的效果最好。景观格局负荷对比指数与土壤侵蚀实测值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应进一步改进模拟方法以达到准确量化的目标。坡度负荷对比指数不能很好地解释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需要在坡度取值方式上加以改进。
马瞳宇张晓萍孙艳萍马芹雷泳南徐金鹏张庆印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蚀风蚀交错区
高精度遥感影像下农牧交错带小流域景观特征的粒度效应被引量:10
2013年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以农牧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2010年的WV-1高精度遥感影像为基础,编制了小流域景观类型图,选取经典景观指数,在类型和整体景观的水平上,探讨了农牧交错带小流域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分析了各景观格局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50 m粒度范围内,农牧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的"临界粒度"现象明显,总体而言,在0.5 m分辨率下六道沟小流域的景观格局指数的"临界粒度"为10 m,适宜计算的粒度范围为5—10 m,所以在利用高精度影像对小流域景观进行预测、对比和评价等研究时,需注意粒度的影响并进行一定的粒度转换。农牧交错带小流域景观形态具有分形特征,各类景观斑块的分维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不同,分维数随粒度的增大呈非线性下降趋势,表明景观类型边界趋于简单化。相关性分析一方面定量反映了所选景观指数受粒度变化影响的相关性程度,另一方面可为后续农牧交错带小流域因"退耕还林(草)"工程引起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张庆印樊军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质地农田土壤碳、氮、磷及团聚体分布特征被引量:54
2017年
结合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土壤质地农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计量学特征,以及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以揭示土壤质地对区域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土壤团聚体对肥力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主要养分含量及其生态计量比值均随土壤质地由细变粗(壤质黏土→黏壤土→砂质壤土)逐渐降低;土壤pH值和微团聚体含量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随土壤黏粒含量增加,大团聚体含量、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C/P和N/P显著增加,土壤pH和微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及C/P和N/P随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表明区域尺度上农田土壤肥力状况取决于土壤质地,并受土壤大团聚体的调节.
葛楠楠石芸杨宪龙张庆印李学章贾小旭邵明安魏孝荣
关键词:土壤质地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全磷
半湿润黄土区坡面刺槐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慢慢得到改善。然而,不适宜的植树造林导致植被耗水过多,土壤水库持续亏损,植被生长与土壤供水能力负反馈,限制了植被生长,甚至导致植被死亡。因此,开展深厚黄土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对干旱...
张庆印
关键词:刺槐林干旱胁迫生理特征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柠条和苜蓿种植的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
在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动态是研究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以及水分循环的关键过程。研究植被恢复后土壤剖面的土壤水分动态,可为掌握植被用水策略以及人工选择植被恢复类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试验选取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
张庆印贾小旭赵春雷邵明安
关键词:土壤水力特性土壤干燥化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质地农田土壤碳、氮、磷及团聚体分布特征
结合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土壤质地农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计量学特征,以及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以揭示土壤质地对区域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土壤团聚体对肥力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大团聚...
葛楠楠石芸杨宪龙张庆印李学章贾小旭邵明安魏孝荣
关键词:土壤质地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全磷
黄土高原沙黄土水蚀与风蚀交互作用模拟试验研究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有其独特的环境背景,由于独特的季风气候和黄土与流沙地貌交错分布,使得风水复合侵蚀的作用机制和过程与单独的风蚀和水蚀过程有所不同。该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虽可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但不合理的经营就可导致...
张庆印
关键词:黄土高原产沙量抗蚀性
文献传递
水蚀对风蚀影响的室内模拟试验被引量:10
2012年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风水复合侵蚀机制,利用室内风洞,在一定的风速(9.3m/s)、坡度(20°)下,人工模拟不同沟宽、沟深、沟密度对风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水蚀沟宽度与密度范围内,风蚀量随着宽度与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两者与风蚀量都呈线性关系;侵蚀沟深度在4~8cm范围内,风蚀量随着沟深度增加而增加,当沟深大于8cm时,随着沟深度增加,风蚀量有所减少;水蚀沟发生风蚀的部位主要在沟壁和沟头,风沙流的磨蚀作用可能是主要作用力,水蚀沟形成会显著影响风蚀量。
张庆印樊军张晓萍
关键词:风蚀黄土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