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华
- 作品数:11 被引量:30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战“疫”背景下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创新探索被引量:2
- 2020年
- 党员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统一思想意志、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是传承红色基因、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途径。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突出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党员教育和疫情防控齐头并进,确保非常时期培训"不断线、不断档、不冷场",打造一支高质量党员队伍,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 薛婷张健华王津
- 关键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队伍各级党组织
- 构建高校思政课“四维”考试考核模式被引量:12
- 2017年
- 高校思政课要从智识、能力、情感与行为四个维度重新设计现有考试考核体系。要注重理论应用的生活感,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自身处境的能力。将思政课行为考核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连接起来。
- 张健华经理
- 关键词:考试考核思政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
- 高校思政课要加强质量自觉被引量:2
- 2018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到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新阶段。对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打赢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坚持“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的导向,要求高校思政课加强质量自觉。
- 张健华
-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质量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 试论执政环境与执政理念的关系被引量:1
- 2007年
- 党的执政理论是一个包含执政环境、执政理念等多个范畴的理论体系。执政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执政党及其行为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党执政提出的内在要求的全面认识。执政环境是执政理念形成的基础,执政理念要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科学的执政理念有助于执政环境的优化。
- 张健华薛智胜
- 关键词:执政环境执政理念执政党
- 中国民间文化法律保护机制研究
- 苏哲张建梅张健华徐东王璇申小卉宗静李铁杨玉英范文娲宋湲
- 该课题研究认为以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无论是从文化安全还是从文化“走出去”战略角度来看,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法律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民族民间文化由于它以感性的审美形态传承民族和...
- 关键词:
- 关键词:民间文化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 “文化工业”批判语境下电视谈话节目文化品质的回归被引量:2
- 2007年
- 一、谈话类节目的瓶颈问题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躁动与喧闹之后,渐趋稳定.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而就是这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形成了电视谈话节目发展的桎梏。可以说,谈话节目越“谈”越难,陷入了困境之中。
- 张健华
-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文化品质谈话类节目节目发展
- 大学生环境素质的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分析
- 2013年
- 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上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提升他们的环境素质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影响大学生环境素质提升的各种障碍因素,我们要通过普及环境知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环保实践和建立环境素质教育制度体系等措施有效提升大学生环境素质,进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现。
- 刘国涛张健华
-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人类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最为重要的因素。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不断生产出大量的科技成果,能否有效提高高校科...
- 张健华
- 关键词:政府职能
-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探析被引量:1
- 2016年
- 高校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重要阵地,需要特别注意语境的有效性与工作策略的创新性。从传播学中汲取理论养分,特别是将拉斯韦尔的"5W模式"引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中,是在传播学视域下进行的新尝试和新探索。只有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受者"、传播内容、传播介质、效果反馈这四个环节的重点,使各个环节的工作得到最充分发挥和有机整合,才能有效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认同与广泛践行目标的尽好尽快实现。
- 张健华陈欣欣
-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性
- 依托高校“中国梦”文化教育引导个体民族感重建
- 2016年
- 随着私人空间的兴起,私人表达的公共化不仅加剧了社会空间的碎片化,也使更多存在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浮出水面,这就必然会在受众的理解中引发"我"与"我们"的对立。鉴于每个人的"中国梦"都会局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且容易丧失个体的民族感,中国梦的校园文化教育,就要从中华民族的实践中汲取精神内涵,运用"一个核心"和"四种导向"的建构策略,采用文化沉浸式体验方案,使大学生们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即它的生命延续性和自我超越性。
- 经理张健华
-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学生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