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定创
- 作品数:11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贵州草海泥炭中的藿烷类化合物研究(摘要)被引量:1
- 1993年
- 本研究主要运用大量的化学分离分析和色谱-质谱方法,同时分析了贵州省草海盆地四个不同成炭期泥炭中的烷、烯、酮、醇、酸化合物,鉴定出了九大类近百种不同结构的藿烷、藿烯、藿酮、藿醇和藿酸化合物,并设计出较好配套的三套热模拟实验,对地质体中各种藿类化合物的来源、先质。
- 屈定创
- 关键词:泥煤
- 不同类型沉积物中脂肪酸的分布、演化和生烃意义被引量:28
- 1997年
- 对近代海洋沉积物、泥炭、福山凹陷第三系泥岩、茂名盆地第三系油页岩和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第三系沉积岩剖面等样品中脂肪酸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以低等浮游动植物为主的沉积中,二元肪酸丰度相对比一元酸占优势。随深程度增加,沥青中脂肪酸高碳数相对减少,低碳数相对增高,偶碳估势逐渐消失。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埋深2266m的泥岩中发现脂肪酸仍具有偶碳优势,证明沉积有机质中偶碳脂肪酸优势可以保存到生油高峰前的较高演化阶段。
- 向明菊史继扬周友平屈定创
- 关键词:脂肪酸油页岩沉积物油矿床生烃泥煤
- 氨基酸、脂肪酸对过渡带气、低熟原油形成的意义被引量:27
- 1995年
- 对草海盆地泥炭、柴窝堡盆地第四系沉积物以及辽河东部凹陷、胜利东营凹陷、苏北金湖凹陷等第三系烃源岩中氨基酸、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开展热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氨基酸主要赋存于沥青中,分解后可以生成烃类气体和N2气,对过渡带气的形成可作出贡献。烃源岩干酪根和沥青中的脂肪酸含量不少,沥青中脂肪酸以一元酸为主,具偶碳优势,干酪根中脂肪酸以二元酸为主,不具偶碳优势。沥青和干酪根中脂肪酸脱羧基后产生烷烃,对过渡带气和低熟油都可作出贡献,沥青中脂肪酸是生成低熟油中具奇碳优势正烷烃的主要物源。
- 史继扬向明菊屈定创周友平
- 关键词:氨基酸脂肪酸过渡带气低熟原油干酪根沥青
- 草海泥炭中的藿酸及其地质命运的热模拟实验研究
- 1997年
- 在草海泥炭中检测出30多个不同结构的藿酸化合物,其中一些新化合物的发现对了解藿酸的立体构型变化和在地质体中的赋存状态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游离的藿酸和干酪根进行的3套热模拟实验,对藿酸的地质演化历史获得了进一步的了解.藿酸化合物多数来源于成岩作用阶段以前微生物对C_(35)的原始藿类先质的改造;在干酪根形成过程中,许多藿酸进入大分子网络中,主要是以弱作用力束缚于其中,此外还有酯键以及弱作用力或酯键与醚键的混和联接方式;在干酪根受热的最初,大量的藿酸即被释放;藿酸的立体构型分布主要受成岩作用以前的微生物作用的控制,但在热力作用下有较小变化.
- 屈定创史继扬向明菊
- 关键词:干酪根泥炭生物地球化学热模拟实验
- 草海泥炭中的藿烷类化合物研究
- 屈定创
- 可溶一元正脂肪酸分布模式表征参数有效性评价被引量:2
- 1998年
- 详细分析了23个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类型的样品中可溶一元正脂肪酸分布模式表征参数,结果认为:H/L,CPI及峰型和主峰碳数都是较为有效的沉积环境区分指标,而CDI则敏感性较差.一般地,H/L大于4.28,CPI低于4.2与成煤成炭氧化环境相联系,而H/L小于4.28,CPI高于4.2则与海洋、淡水湖泊还原环境相联系.CDI值在作为热熟度指标效果较差,而CPI值对区分大的热熟度差别是有效的.
- 周友平史继扬向明菊屈定创
- 关键词:沉积环境
- 未熟-低熟烃源岩中脂肪酸的热模拟实验及演化被引量:9
- 2001年
- 用辽河拗陷低熟烃源岩开展无水热模拟实验、有水热模拟实验和抽出沥青热模拟实验, 结果表明脂肪酸随温度增高逐渐减少, 较高温度时有所增加, 减少的原因应与脂肪酸脱羧生烃有关, 其增加的现象则可能是干酪根新生脂肪酸和干酪根中的强干酪根脂肪酸解析下来转变为干酪根脂肪酸和沥青脂肪酸的结果. 抽出沥青热模拟实验中, 干酪根热解新生成的沥青含有脂肪酸, 表明干酪根中结合的脂肪酸受热可转移到沥青中. 低熟烃原岩沥青中, 主要以一元长链脂肪酸占优势, 干酪根相对含较多的二元脂肪酸, 它们均随热演化增高而由以高碳为主变为以低碳为主的分布, 根据模拟实验和低熟原油烷烃以长链为主, 推测脂肪酸对低熟油的贡献主要在低演化阶段(Ro < 0.6%). 实验还表明, 在有水参与下, 有利于新生脂肪酸和二元脂肪酸的生成, 并使脂肪酸脱羧生烃的速度相对变缓.
- 史继扬向明菊屈定创
- 关键词:脂肪酸热模拟实验热演化
- 沉积有机质中ββ藿烷成因研究—碳稳定同位素证据被引量:5
- 1999年
- 应用单烃碳稳定同位素分析(CSIA) 技术,研究南方泥炭等8 个样品溶剂可抽提部分中的ββ藿烷化合物的成因联系- 结果表明,ββ藿烷是细菌藿多醇特别是藿四醇在成岩作用极早期经细菌改造的产物- 改造过程中,侧链的断裂会导致同位素分馏,通常会导致藿类环系相对富集13C-
- 周友平史继扬屈定创
- 关键词:同位素分析
- 两类新的藿酸化合物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2
- 1996年
- 藿酸是地质体中广泛存在的藿类化合物,但和对应的藿烷化合物比较,人们对藿酸的了解还是很肤浅的。本文报道了两类新的藿酸化合物,它们是藿酸地质演化的中间化合物,对了解藿酸化合物的来源以至整个藿类化合物的演化历史具有一定意义。
- 屈定创史继扬向明菊
- 关键词:干酪根地质体
- 全文增补中
- 一类新的藿烯化合物的发现及其在地质藿类成因上的意义被引量:4
- 1995年
- 在贵州草海泥炭的干酪根热解产物中,发现了10个新的具藿烷分子骨架的生物标志物——C_(32)—C_(34)侧链单不饱和藿烯,这些干酪根裂解产物对藿类化合物在干酪根中的赋存形式有明确的指示意义,是干酪根中以多醚键连接网络的C_(35)多羟基细菌藿烷存在的又一有力证据,并第一次为C_(35)先质藿类与地质体中大量存在的较低分子量藿烷之间的转化假说找到了中间化合物,是地质藿烷来源和演化历程的新的证据.
- 屈定创史继扬向明菊
- 关键词:干酪根地质体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