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芳菲

作品数:11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韧带
  • 9篇前交叉韧带
  • 9篇交叉韧带
  • 4篇止点
  • 4篇三维重建
  • 4篇股骨
  • 3篇韧带样
  • 3篇股骨止点
  • 3篇干细胞
  • 2篇印迹
  • 2篇转化生长因子
  • 2篇胫骨
  • 2篇脱细胞
  • 2篇脱细胞真皮
  • 2篇细胞
  • 2篇化生
  • 2篇骨髓间充质
  • 1篇定向分化
  • 1篇真皮
  • 1篇真皮基质

机构

  • 8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合肥市第三人...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11篇孙芳菲
  • 10篇张春礼
  • 6篇王迎春
  • 6篇徐虎
  • 5篇李小建
  • 5篇张强
  • 3篇李晓建
  • 3篇李光政
  • 3篇韩先伟
  • 1篇赵阳

传媒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6篇2013
  • 5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定位新方法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定位方法,以期为临床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的股骨骨隧道的定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9名志愿者,男50名,女19名;年龄14~57岁,平均29.1岁。采用双源CT及其工作站建立膝关节股骨外髁内侧壁三维模型,圈画ACL股骨止点足迹、标记Blumensaat线、定位股骨远端与股骨滑车相交点(O点)。根据ACL股骨足迹形态,分为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分别测量O点至ACL.股骨止点中心点的距离及其连线与B|umensaat线的央角(∠1),O点至ACL前内侧柬中心点的距离及其连线与Blumensaat线的夹角(∠2),O点至ACL后外侧束中点的距离及其连线与Blumensaat线的夹角(∠3)。按照上述方法初步对10例ACL损伤患者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在ACL重建术中进行股骨骨隧道的建立,术后再次利用双源CT扫描,评估术前定位与术后骨隧道位置的一致性。结果志愿者中适合单束重建37膝,O点至ACL股骨止点印迹中心的距离平均为1.24cm,/1平均为43.4°。适合双束重建32膝,O点至前内侧柬印迹中心的距离平均为0.90cm,∠2平均为44.5°;0点至后外侧束印迹中心的距离平均为1.48cm,∠3平均为47.9°。10例ACL重建患者术后双源CT扫描发现该定位方法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良好的可重复性。结论本研究基于双源CT所开发的股骨止点定位新方法能够精确定位ACL股骨足迹,根据足迹可在术前规划中选择单束或双束重建ACL,对ACL重建术中的关节镜下股骨骨隧道定位及实现个体化股骨骨隧道的解剖重建有一定指导意义。
韩先伟李光政徐虎王迎春孙芳菲李小建赵阳张春礼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股骨
联合应用生长因子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韧带样细胞分化被引量:2
2013年
背景:利用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韧带样细胞并促其分泌胶原蛋白是构建组织工程化韧带的关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并研究此种韧带样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自幼兔四肢骨抽取骨髓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培养、增殖。采用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和25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分为空白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观察生长因子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使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使用天狼腥红染色法定量对比骨髓间质干细胞分泌胶原蛋白量。把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使用BrdU荧光染色标记,然后移植到脱细胞真皮基质上,观察细胞增殖分布情况,并与空白组对照。结果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组,细胞形态优于空白组及单一因子组,细胞增殖率、胶原分泌量也较高。脱细胞真皮基质上,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增殖分布情况明显优于空白组。提示联合使用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促使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转化为韧带样细胞,对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孙芳菲张春礼李小建韩先伟李光政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脱细胞真皮基质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印迹及胫骨骨道,比较胫骨端单双束面积覆盖率以及自然印迹与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总结规律,为临床改进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实现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对14例双束重建及20例单束重建术后患者双侧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胫骨平台模型,再现胫骨平台ACL自然印迹及骨道。圈画、测量自然印迹、骨道面积等,比较单、双束骨道面积覆盖率及单、双束骨道中心点与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结果 (1)术后面积覆盖率比较:单束(50.50±13.58)%,双束(61.07±11.53)%(t=2.370,P=0.024),双束面积覆盖率显著大于单束。(2)单束:矢状面上,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43.80±5.56)%,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44.90±6.69)%,无显著性差异(t=0.631,P=0.536);冠状面上,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55.15±2.96)%,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85±2.80)%,有显著性差异(t=5.592,P=0.001)。(3)双束:矢状面上,前内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37.00±6.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37.43±9.84)%,无显著性差异(t=0.120,P=0.908);冠状面上,AMB骨道中心点位置(53.00±2.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14±1.83)%,有显著性差异(t=4.192,P=0.001)。矢状面上,后外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中心点相对位置(55.00±7.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40.79±6.42)%,有显著性差异(t=9.121,P=0.001);冠状面上,PLB中心点相对位置(56.00±2.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64±2.12)%,有显著性差异(t=7.280,P=0.001)。结论 (1)ACL胫骨骨道双束重建面积覆盖率大于单束重建,要实现ACL解剖重建需尽可能采用个体化双束重建技术。(2)双源CT三维重建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术后骨道与自然印迹相对位置关系,对改进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有指�
张强张春礼徐虎王迎春孙芳菲李晓建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三维重建
组织工程化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e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最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ACL损伤后难以愈合,如果不予治疗将会导致膝关节不稳,继发软骨和半月板损伤,加速膝关节的退变,最终导致骨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膝关节的功能。
李小建孙芳菲张春礼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印迹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通过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印迹,测量印迹相关参数,为临床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对55名志愿者双侧共110个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20~50岁。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胫骨平台,再现胫骨平台ACL印迹,测量印迹面积,长短轴,印迹中心点在胫骨平台相对位置等。结果男性ACL胫骨印迹面积(200.99±30.42)mm2显著大于女性(170.30±26.94)mm2(t=5.471,P=0.000)。男性ACL胫骨印迹短轴(9.25±1.56)mm显著长于女性(8.30±1.46)mm(t=3.235,P=0.002)。男性ACL胫骨印迹长轴(14.00±1.76)mm与女性(13.63±1.65)mm无统计学差异(t=1.116,P=0.267)。男性ACL胫骨矢状面位置(48.35±6.13)%与女性(47.53±4.3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78,P=0.439)。男性ACL胫骨冠状面位置(49.70±2.37)%与女性(49.00±2.6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446,P=0.151)。结论双源CT三维重建可再现ACL胫骨止点自然印迹,其形态、位置存在个体化差异,要实现ACL解剖重建必须采用个体化重建技术。
张强张春礼徐虎王迎春孙芳菲李晓建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及隧道面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通过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印迹及骨隧道面积,为临床实现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55例志愿者110膝,30例双束重建60膝及30例单束重建患者60膝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Share2-AW4.4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股骨外髁三维模型,再现股骨外髁内侧壁ACL印迹,圈画、测量印迹及骨隧道面积,计算单、双束骨道面积覆盖率。结果 ACL股骨自然印迹面积双膝之间:左(146.35±29.0)mm2,右(144.51±33.71)mm2,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t=0.52,P>0.05)。性别间自然印迹面积比较:AMB:男(87.08±19.29)mm2,女(77.09±15.17)mm2,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2.04,P<0.05);PLB:男(62.82±15.19)mm2,女(61.64±16.55)mm2,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t=0.27,P>0.05)。术后隧道面积覆盖率比较:单束(53±18)%,双束(70±16)%,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2.44,P<0.05)。结论 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面积存在性别间及个体化差异,双束重建止点面积覆盖率显著大于单束重建,要实现ACL解剖重建需采用个体化重建技术。
张强张春礼徐虎王迎春孙芳菲李晓建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股骨骨折
TGF-β1和bFGF促MSC定向分化为韧带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关节囊内韧带,对膝关节正常的运动和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CL损伤后其非常低的愈合能力导致了大部分的病人都需要ACL移植重建手术,...
孙芳菲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BRDU脱细胞真皮
文献传递
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印迹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通过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测量双束止点印迹,为临床实现解削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对55名志愿者双侧共110个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其中男32名.女23名;年龄20~50岁,平均28岁。64排工作站三维重建膝关节股骨外髁,再现股骨外髁内侧壁ACL印迹,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膝关节侧别印迹角、长短轴、印迹边缘至周围软骨的距离,以及双束中心点距离等.结果110个膝关节的印迹角平均为6.8°±4.6°,印迹长轴平均为(16.8±1.7)mm.印迹短轴平均为(7.5±1.4)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后缘最短距离(DPCM)平均为(1.9±1.0)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远端最短距离(DDCM)平均为(1.5±1.3)mm,双束中心距离平均为(8.0±1.0)mm。男性左、右侧膝关节印迹角、印迹长轴、印迹短轴、DPCM、DDCM及双束中心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左、右侧膝关节印迹角、印迹长轴、印迹短轴、DDCM及双束中心距离比较箍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右侧DP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膝关节印迹角、印迹短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女性印迹长轴、DPCM、DDCM及双束中心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对正常人群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的测量结果可靠,具有代表性。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角、双束中心点距离以及与印迹至周围软骨距离等形态、位黄参数存往个体差异。
张强徐虎王迎春孙芳菲张春礼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股骨
双源三维CT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的印迹技术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印迹技术,尝试建立适用于关节镜下ACL解剖双束重建定位及测量系统,为临床实现个体化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名志愿并,对其双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股骨外髁内侧壁三维模型,观察、圈画、标定ACI。股骨止点双束印迹,定位股骨远端与股骨外髁滑车相交点O点;尝试测量ACL印迹长、短轴,两束中心点距离与股骨干之间夹角,双束中心点距离及印迹边缘至股骨髁软骨缘的距离等。结果采用DSCT技术再现的ACL股骨止点印迹为凸起、平坦、形态不规则、坎度一致但与周围不同的区域;在股骨外髁三维模型上,成功建立了适用于关节镜下ACL解削舣求啊建的“三点两角”定位系统。印迹长轴平均为(16.5±18)mm,印迹短轴平均为(8.0±1.3)mm,印迹们度平均为8.3°±4.9°,双束中心点距离甲均为(7.8±1.0)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远端坡近距离平均为(1.6±1.5)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后缘最近距离平均为(1.7±0.9)mm。结论采川DS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重建ACL股骨印迹;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形态、位置存在个体化差异,“三点两角”定位法更适用于关节镜下定化,实现ACL解刮个体化重建。
张强徐虎王迎春孙芳菲张春礼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股骨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脱细胞真皮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
2012年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脱细胞真皮(ADM)构建组织工程膝前交叉韧带(ACL),以及特定浓度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生长、粘附及分化的影响。[方法]用ADM制备4股编织柱形及4股束形支架材料,将兔BMSCs接种于ADM支架上,分别用普通培养液(对照组)及含有特定浓度的TGF-β1和bFGF因子培养液(实验组)培养,通过绘制细胞增殖MTT曲线,碱性磷酸酶ALP测定,荧光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分析ADM支架力学性能,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的生长增殖情况,以及其在ADM上的粘附情况。[结果]ADM的一般力学性能符合ACL要求,实验组BMSCs在ADM上生长数量及粘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细胞能够分泌更多的ALP(P<0.05)。[结论]BMSCs复合ADM支架可能成为组织工程ACL材料替代移植材料,本浓度的TGF-β1及bFGF因子培养液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在ADM上的生长、粘附及分化有明显的刺激增强效果。
李小建孙芳菲张春礼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前交叉韧带细胞因子组织工程支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