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建宝

作品数:39 被引量:68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1篇地震
  • 14篇形变
  • 10篇INSAR
  • 7篇同震形变
  • 6篇裂带
  • 6篇雷达
  • 5篇地质
  • 5篇断裂带
  • 5篇盆地
  • 5篇干涉雷达
  • 4篇地电
  • 4篇发震
  • 4篇大地电磁
  • 4篇M
  • 3篇地表破裂
  • 3篇地质构造
  • 3篇东昆仑
  • 3篇东昆仑断裂
  • 3篇汶川地震
  • 3篇线弹性

机构

  • 37篇中国地震局
  • 10篇北京市地震局
  • 7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应急管理部国...

作者

  • 39篇孙建宝
  • 10篇梁芳
  • 10篇沈正康
  • 10篇徐锡伟
  • 7篇徐杰
  • 5篇高战武
  • 5篇宋长青
  • 5篇詹艳
  • 4篇孙翔宇
  • 3篇季红
  • 3篇石耀霖
  • 3篇邢成起
  • 3篇陈桂华
  • 3篇吴培稚
  • 3篇施玉芳
  • 3篇徐平
  • 3篇黄雨蕊
  • 3篇谭锡斌
  • 3篇陈立春
  • 3篇胡乐银

传媒

  • 11篇地震地质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遥感学报
  • 1篇测绘科学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南天山亚肯背斜晚更新世以来的隆起和缩短被引量:22
2001年
野外考察见到亚肯背斜区发育 3级主要地貌面 ,在第 2级和第 1级地貌面 (冲洪积扇 )之下采集了堆积物的热释光样品 ,测年结果分别为距今 3 96~ 4 36万年和 0 78万年 ,区域地貌对比研究认为 ,第 2级地貌面被废弃的时代为距今 4万年至 1 2~ 1 3万年 ,第 1级地貌面被废弃的时代为距今 0 78万年之后。横跨背斜不同部位地貌面的地形剖面表明 ,第 2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隆起高度达 6 0m ,第 1级地貌面褶皱隆起高度为 2 0m。地震反射剖面显示 ,亚肯背斜区滑脱面深度约7km ,由平衡地质剖面法得到第 2和第 1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的缩短量分别为 4 7m和 17 9m。第 2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的隆起和缩短速率分别为 1 5~ 5mm/a和 1 2~ 3 9mm/a,第 1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隆起和缩短速率分别为 2 5 6mm/a和 2 2 9mm/a。
杨晓平周本刚李军孙建宝
关键词:晚更新世
基于线弹性位错模型及干涉雷达同震形变场反演1997年玛尼Mw7.5级地震参数-Ⅰ.均匀滑动反演被引量:37
2007年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Peltzer等认为该形变场体现了地壳的非线性弹性形变响应,挤压象限和拉张象限的杨氏模量比值为2.相同的情形并没有在其他地震同震形变场中发现,通常用线弹性理论就能够很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考虑到他们所用断层模型的简化程度和纯走滑约束等,本研究认为非线性弹性解释是牵强的.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采用卫星观测得到的地表断层位置,去除倾滑为零的约束,基于非线性优化反演方法寻求拟合雷达观测的最佳断层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参数.结果表明,线弹性模型能够满意解释观测数据.断层在朝阳湖以东的段落最深达到16.5km,随着断层向两侧延伸,深度逐渐减小;反演得到的断层倾向和倾滑位移与野外调查一致;断层左旋走滑分量最大达到4.44m,同时倾滑分量在相同段达到了最大值1.1m,该量值不能忽略;反演得到的总地震矩为2.08×1020N.m,相当于矩阵级Mw7.5,与哈佛给出的2.23×1020N.m、Velasco等反演得到的1.8×1020N.m较接近.
孙建宝徐锡伟沈正康石耀霖梁芳
关键词:玛尼地震干涉雷达同震形变线弹性滑动分布反演
汶川地震同震模型新解及震后InSAR观测和初步分析
2010年
汶川地震的形变观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特别是在龙门山这样一个特殊的地质构造单元上。通过干涉雷达(InSAR)手段获得断层上盘的形变观测,用C波段雷达观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剧烈的地面起伏和致密的植被覆盖会使得雷达后向散射信号在观测期间变得完全不相干。同时超厚的水汽分布,使得大气对雷达波的延迟作用变强,造成显著的观测误差。然而,利用L波段雷达观测,前面一个问题得到部分解决;同时,日本宇航机构JAXA在震后紧急调整卫星轨道,获得了相当一部分覆盖汶川地震的小基线干涉像对,进一步降低了干涉去相干作用,最终使得我们得到了比较全面的InSAR形变观测结果。
孙建宝
关键词:形变观测INSAR地震震后干涉雷达地质构造单元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地质构造和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6
2001年
根据石油地质勘探资料和地震学等研究的成果 ,对 1969年渤海 7 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作了具体而较深入的分析 ,填补了华北渤海大震区地震构造研究的空白。震区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 ,地处北北东向营潍断裂带与北西向北京 -蓬莱断裂带交汇的地区。早第三纪断陷阶段 ,该区于地壳上部主要发育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 3组断裂 ,呈铲状和平面状形态 ,正断性质 ,多属断陷主断裂。晚第三纪以来的拗陷阶段 ,先存断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同时还新发育一条北东向黄河口 -庙西北断裂带。 7 4级地震的震源断层走向为北东 4 5° ,倾向南东 ,近于直立 ,呈右旋走滑性质 ,埋藏于 15~ 34km的深度范围。大震的发震断裂不是营潍断裂带 ,而是黄河口 -庙西北新生断裂带。
徐杰高战武孙建宝宋长青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地质构造发震构造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探测被引量:9
2020年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近EW走向的巨型断裂,其东南尾端发生分叉形成了复杂的马尾状断裂系统,2017年在该区域发生了九寨沟M_S7.0地震。文中对跨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九寨沟地震区的3条剖面上的大地电磁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三维电磁成像反演技术获取了三维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所得结果表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及周边区域内的东昆仑断裂、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表现出向SW倾斜的电性差异带,这些断裂向下延伸并合并于中下地壳的低阻层中,共同组成了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在马尾状构造中,隐伏的虎牙断裂带(北段)在深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阻边界带;塔藏断裂的规模明显小于虎牙断裂(北段),并与虎牙断裂(北段)组成单侧花状结构;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依然表现为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2组花状结构在深部衔接并统一归并于壳内的低阻层中。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的震源区位于高、低阻交界区域,处于松潘-甘孜地块壳内低阻层向NE涌动的端点附近,根据震源区的电性结构和流变结构推测震源深度≤11km。虎牙断裂(北段)的延伸深度和规模大于东侧的塔藏断裂,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松潘-甘孜地块北部中下地壳发育南西深、北东浅的低阻层,表明青藏高原向NE推挤的运动方式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动力来源。
孙翔宇詹艳赵凌强陈小斌李陈侠孙建宝韩静崔腾发
关键词:孕震环境
基于新一代雷达卫星InSAR数据检测2015年尼泊尔M_W 7.8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被引量:5
2015年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8级大震是自1934年尼泊尔~M 8.0+级地震发生以来,又一次发生在喜马拉雅俯冲带上的逆冲型地震.尼泊尔大部分处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强烈起伏的高山地区,首都加德满都虽位于一个小型的断陷盆地之上,但整体上仍然在喜马拉雅断裂带的上盘.其特殊地形和地质地貌条件造成雷达相干信号能量损失,非常不利于InSAR形变观测.本次地震的发生恰逢欧洲空间局(ESA)和日本宇航局(JAXA)新一代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成功运行初期,其快速的重访周期,为成功获取该地震的同震形变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研究尝试使用JAXA ALOS-2L波段雷达数据,处理获得高精度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在较短重访周期条件下,InSAR技术在该地区发挥重要作用,为本次地震提供高信噪比的形变信息.InSAR结果揭示了加德满都地区在此次地震中强烈抬升,为形变极大值区,而其北侧则大幅沉降,形变场符合纯逆冲型地震的特点.InSAR观测结果与布设于加德满都地区的近场3分量GPS观测结果相一致.
卢倩云郑茜孙建宝沈正康陈永顺陈兴国
关键词:INSAR
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的再论证及其构造内涵分析被引量:67
2010年
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是反演地震破裂过程的基本约束条件和预测其他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不可缺少的物理量.以野外地表破裂带重要观测点全站仪或差分GPS仪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遥感资料解译、先存断层陡坎构造地貌标志的识别、以及地形测绘资料的考证等,重新论证了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样式、长度、最大同震位移值等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地震地表破裂带长度可达240 km,最大垂直位移为6.5±0.5 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 m,基于倾角向下变缓逆断层模型推测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产生了最大~7 m的地壳缩短量,说明青藏高原东缘横向逆断层为将高原内部东向水平运动转换为高原隆升的转换构造,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认识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理.
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孙鑫喆谭锡斌陈立春孙建宝陈于高陈文山张淑萍李康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地表破裂带青藏高原
汶川M_S8.0地震InSAR形变观测及初步分析被引量:51
2008年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通过干涉雷达方法(InSAR)获得了覆盖整个灾区全面的高精度形变观测资料(约500km×350km),为研究该地震的发生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通过分析InSAR成像几何和ALOS PALSAR数据的特点,初步获得了对汶川地震的定性认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深入定量反演奠定基础。此次地震中InSAR卫星观测的应用,显示了卫星大地测量手段对于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孙建宝梁芳沈正康徐锡伟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
基于InSAR同震形变观测反演2010年新西兰南岛M_w7.1 Darfield地震同震破裂分布被引量:3
2013年
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南岛Canterbury平原发生了Mw7.1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km.本次地震发生在一条震前不为人所知的断层上.我们利用覆盖整个震区的合成孔径雷达(SAR)观测资料,通过干涉处理分析获得雷达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以此资料为约束反演了断层的几何参数以及同震破裂分布.结果显示,该地震造成四条相对独立断层的破裂.大部分的地震矩释放发生在Greendale断层(编号1—4),其错动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破裂约为8.5m.其它三条断层中,经过震源的逆冲断层最大破裂为5.1m(编号6),位于Greendale断层以西的逆冲断层最大破裂为3.5m(编号5),位于Greendale断层北面的走滑断层最大破裂为1.9m(编号7).反演的Greendale断层地表滑动与地质调查得到的地表破裂在形态和数值上均吻合较好.本次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5.0×1019 N.m,矩震级为7.1.板块边界带形变场分析表明,Darfield地震的发生受边界带应变分配在该地区残留构造应力场控制,其复杂性体现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地震对其周围地区的应力场影响较大,库仑应力增加区与余震分布有一定对应关系,并在2011年Christchurch 6.3级地震发震断层区域造成约0.1bar的库仑应力增加,对此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
罗旭巍孙建宝沈正康Yo Fukushima
关键词:INSAR库仑应力
地震活动断层段潜在地表位移概率评价及基于GIS的系统设计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初步建立了'地震活动断层段潜在地表位移概率评价'方法及其流程框架.在该流程框架内,利用统计数据得出了地震活动断层段(走滑性质)地表位移沿断层的分布情况:还利用统计数据给出了特征地...
孙建宝
关键词:地震活动地表位移空间数据库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