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剑
-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生酮饮食对于大鼠腰椎融合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
- 目的 本研究探讨在生酮饮食(KD)这种高脂饮食的治疗下对大鼠腰椎融合的影响.方法 16只雄性SD大鼠,体重350g-400g,建立L4/L5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模型.术后随机分为KD组(n=8)和标准饮食(SD)组(n=8)...
- 王晓萌刘祺周剑吴秀华黄志平朱青安
- 关键词:生酮饮食腰椎酮体
- 双侧小关节切除制作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双侧小关节切除建立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16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C4/5和C5/6双侧上、下关节突采用磨钻切除。术后12周时获取大鼠C4~C6标本。显微CT扫描C5/6节段,测量椎间高度及软骨终板的缺损率,并观测C5椎体微结构的变化;番红O快绿染色后观察髓核和纤维环的形态,并对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采用RT-PCR法检测C4/5椎间盘组织中蛋白聚糖、Ⅱ型胶原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13的m RNA表达水平。组间定量指标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椎间高度为0.51±0.04mm,显著低于对照组(0.55±0.02mm)(P〈0.05)。实验组软骨终板出现明显的缺损,下终板缺损主要出现在腹侧,而上终板四周及中央均出现缺损;实验组的缺损率为(11.5±2.0)%,显著大于对照组的(6.9±1.0)%(P〈0.05)。在椎体微结构中,实验组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间隙分别为(53.0±6.0)%和170±2μm,而对照组分别为(46.4±3.0)%和195±1μm,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骨小梁数目和厚度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观察到实验组椎间盘的软骨终板形态不规则、出现缺损及少许钙化,髓核细胞出现聚集、数量减少,纤维环排列紊乱。实验组椎间盘退变评分为8.6±0.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5分。在实验组椎间盘组织中,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MP-13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MP-3则呈现上升趋势。结论:大鼠颈椎双侧小关节切除可导致切除节段椎间盘在形态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上的退变,是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的一种可行方法。
- 刘祺王晓萌周剑孔刚刚吴秀华黄志平朱青安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软骨终板缺损
- 动静力失衡对大鼠颈椎不同节段椎间盘退变影响的显微CT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评价大鼠动静力失衡颈椎退变模型对C4~C7各节段终板磨损面积、椎间高度和椎间盛邀变的影响.并分析终板磨损面积和椎间高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天性。方法:24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4只)和对照组(10只)。对照组仅做皮肤切口;模型组大鼠横向切断颈背部肌肉以及韧带,制作大鼠动静力失衡颈椎退变模型。术后12周、18周、24周分三次取大鼠颈椎标本。标本取材后进行显微CT扫描以及番红O快绿染色。测量C4/5、C5/6、C6/7各个节段椎间高度,计算上述三个节段的终板磨损比例,并对椎间盘赶退变程度进行评分。应SPSS13.0比较不同组相同节段椎间盘的终板磨损率,椎间高度和退变评分,并分析终板磨损率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微CT扫描发现模型组术后12周各个节段软骨终板均出现明显的磨损.磨损主要位于终板的腹侧。颈椎节段越高,磨损程度越轻。术后18周、24周,模型组C5/6、C6/7软骨终板磨损比例明显大干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个时间点,模型组不同节段终板磨损率情况不同,其中C6/7节段明显大于C4/5节段(P〈0.05)。组织学切片显示,软骨终板的形念学改变早期以磨损为主,晚期则出现了大量钙化。术后12周,模型组C5/6、C6/7椎问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8周、24周时高度进一步下降。术后12周.模型组的各节段椎间盘退变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时,模型组C4/5退变评分为11.5±1.0分,C5/6为11.8±1.0分.C6/7为12.8±0.8分。不同节段椎间盘退变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C6/7椎间盘邀变评分最高.明显大于C4/5、C5/6节段(P〈0.05)。相关分析显示:终板磨损比例与椎间髓高度、椎间盘退变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 丁寅姜杰周剑吴秀华黄志平陈建庭朱青安
-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软骨终板
- 酮体代谢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 2015年
- 目的已有研究证实脊髓损伤后的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文进一步探讨损伤前酮体代谢对于大鼠急性颈脊髓挫伤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KD组和标准饮食组(SD),喂养2周后检测血酮体含量。在电磁伺服材料试验机上行C5脊髓挫伤,其挫伤位移为1.5 mm,挫伤速度达500 mm/s。挫伤后3 h和24 h采集颈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检测与凋亡和炎症相关的Bax,caspase-3和Bcl-2,CD68等的蛋白表达,ELASA检测挫伤部位反映氧化应激程度的SOD和MDA含量。结果 KD组酮体水平为1.32 mmol/L,明显高于SD组(0.38 mmol/L)(P<0.05)。Bax,Bcl-2,caspase-3以及CD68的蛋白表达在损伤后均呈阳性,其中KD组表达量在两个时间点上均与SD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KD组SOD值在损伤后3h高于SD组,且两组间差异在伤后24 h有显著性(540 pg/ml与281 pg/ml)(P<0.05)。MDA的变化趋势与SOD相反,伤后24 h KD组MDA值为509 pg/ml,明显低于SD组(855 pg/ml)(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证明SCI前的高酮体水平减少了急性SCI的氧化应激程度、抑制细胞凋亡,为其在SCI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实验证据。
- 王晓萌刘祺周剑孔刚刚吴秀华黄志平朱青安
- 关键词:生酮饮食SCI氧化应激神经保护
- 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致脊髓损伤模型的继发性损伤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建立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致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1)和对照组(n=6),3只处死取颈椎测量C4/5水平椎管和椎体矢状径。实验组利用颈椎骨折错位脊髓损伤装置在C4/5之间快速(200 mm/s)错位1.65 mm,造成颈椎骨折错位和颈脊髓损伤,采用自制器械固定颈椎。对照组除未行错位外与实验组相同。术后进行行为学(前肢运动和梳理试验)评价8周,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行为学评分各个观察时间点均较对照组低。脊髓HE染色切片见实验组脊髓萎缩,灰质破坏,空洞,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组损伤中心残留面积(2.79±0.98)mm2,明显小于对照组(6.36±0.08)mm(2P=0.034)。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大鼠C4/5骨折错位1.65 mm导致明显的脊髓组织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
- 姜杰丁寅周剑黄志平吴秀华陈建庭朱青安
- 关键词:继发性脊髓损伤颈椎
- 脊髓挫伤速度对颈脊髓原发性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确定脊髓挫伤速度是脊髓损伤的因素,探讨不同速度的脊髓挫伤对大鼠颈脊髓原发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2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快速组(500 mm/s,n=8)、慢速组(5mm/s,n=8)和对照组(n=4)。用直径为4 mm的平头圆锥打击头在C5水平产生1.5 mm的挫伤位移。损伤后即行心脏固定,切取以挫伤部位为中心长约1.5 cm的脊髓组织。行连续矢状位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大体形态,计算出血量。β-APP免疫组化后观察轴索损伤程度。结果挫伤后观察到脊髓表面有一带状出血,且快速组出血带颜色更深。快速组挫伤位移为(1.50±0.05)mm,最大力为(5.3±1.2)N;慢速组挫伤位移为(1.51±0.04)mm,最大力为(2.8±0.6)N,两组间最大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HE染色显示脊髓出血大部分都集中在灰质,白质相对较少。快速组脊髓总出血量、灰质出血量和白质出血量分别为0.94、0.71和0.23 mm3,慢速组分别为0.55、0.43和0.12 mm3,其中两组间总出血量和灰质出血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β-APP免疫组化观察到快速组轴索断裂比慢速组更为严重。结论脊髓挫伤速度是影响脊髓原发性损伤的因素,快速的脊髓挫伤导致的原发性脊髓损伤更为严重,导致更多的脊髓出血和轴索断裂。
- 周剑王晓萌刘祺姜杰黄志平吴秀华朱青安
- 关键词:脊髓损伤挫伤原发性损伤
- 生酮饮食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测量接受生酮饮食(KD)治疗的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血酮和血糖水平,评价KD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录2012年5月~2013年10月被诊断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共10例,予以KD治疗,每日监测血酮、血糖、尿酮。每周观察监测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体质量指数等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评价其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10例患者分别接受KD治疗4~29 d,平均12.9 d。所有患者血酮于禁食期内升高并在进食KD后维持于2.0 mmol/L以上,尿酮保持于+++^++++,血糖保持于2.2 mmol/L以上。除血清氯及体质量指数外,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轻触觉及针刺觉未见明显改变,运动ASIA总评分从平均33.3分增加到35.1分。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紊乱(腹泻,恶心,食欲不佳,腹部不适感),1例患者于初期出现低血糖症状,1例患者维持期出现荨麻疹。所有不良反应在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改善。结论 KD能够提高急性脊髓损伤患者酮体水平、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研究结果不仅表明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行生酮饮食是安全和可行的,也为今后研究其临床疗效奠定了基础。
- 郭超凡周剑吴晓亮蒋晖鲁凯伍陈建庭吴增晖虞容豪刘捷朱青安
- 关键词:生酮饮食脊髓损伤酮体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