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颖

作品数:30 被引量:77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视网膜
  • 16篇网膜
  • 8篇黄斑
  • 8篇光学相干
  • 6篇血管
  • 6篇近视
  • 6篇光学相干断层
  • 5篇视网膜病
  • 5篇视网膜病变
  • 5篇脉络膜
  • 5篇病变
  • 4篇电图
  • 4篇多焦
  • 4篇多焦视网膜
  • 4篇多焦视网膜电...
  • 4篇视网膜电图
  • 4篇玻璃体
  • 3篇断层扫描
  • 3篇新生血管
  • 3篇胰管

机构

  • 29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0篇吴颖
  • 8篇张皙
  • 8篇吴星伟
  • 7篇宫媛媛
  • 7篇李百文
  • 7篇许迅
  • 6篇孙晓东
  • 6篇王卫峻
  • 6篇樊莹
  • 4篇钱锦
  • 4篇王泓
  • 3篇姜媛
  • 3篇孙勇
  • 3篇陈凤娥
  • 3篇汪枫桦
  • 3篇宋毅
  • 3篇朱萍
  • 3篇汪晖
  • 3篇王雯秋
  • 3篇倪建波

传媒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临床眼科杂志
  • 2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2篇200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荧光造影与多焦视网膜电图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特征及其与荧光造影、黄斑区厚度及视力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40人41眼,分别行多焦视网膜...
宫媛媛吴星伟宋毅汪晖吴颖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静脉阻塞
文献传递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和视盘血流动力学变化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应用海德堡视网膜血流仪(HRF)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视盘筛板和黄斑部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以22例(22只眼)中浆患者为研究对象(中浆组),运用HRF、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测视盘筛板和黄斑部视网膜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以患者另一只健康眼(中浆对照组,n=22)和正常眼(正常对照组,n=28)作为对照。结果HRF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浆组和中浆对照组的视盘筛板和黄斑部视网膜的血流量、流速及红细胞移动速率显著减低(P<0.05或P<0.01);而中浆组与中浆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浆组和中浆对照组的FFA和ICGA表现与HRF检测结果相吻合。视盘筛板与黄斑部视网膜血流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中浆患者的视盘筛板和黄斑部视网膜血流下降显著,且两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存在正相关性。HRF用于评价脉络膜微循环状态有效且安全。
邱庆华王方柏林吴星伟吴颖
关键词:血流视盘黄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血流仪对环扎加压术前后眼底血流动力学的检测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应用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环扎加压术前后眼底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分别测定47例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周、1月和3月患眼与对侧眼的视网膜大血管的血容量、血流量和红细胞平均速率,以对侧眼为对照。结果术前及术后患眼与对侧眼视网膜大血管的血容量、血流量和红细胞平均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是影响术前患眼视网膜颞上动脉各血流参数的主要因素,环扎缩紧率是影响术后1周患眼视网膜颞上动脉各血流参数改变的主要因素。术后各眼均未发生眼部缺血症状,视力恢复理想。结论视网膜脱离时即有患眼视网膜血供的下降,环扎加压术后血供进一步减少,并随时间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短期内对患眼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为检测眼底血流变化较为理想的方法。
徐娴樊莹吴颖张皙
关键词: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
用于内镜介导胆胰管透壁引流的防返流防移位的覆膜支架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镜介导胆胰管透壁引流的防返流防移位的覆膜支架,包括操作手柄及支架本体,操作手柄尾端连接有支架本体;支架本体表面呈光滑椭圆形网格状,支架本体包括第一固定环、连接支架和第二固定环,连接支架呈圆管状,连接支...
李百文谢旎吴颖彭魁倪建波毛雨晴傅承宏苏冠豪范旭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振荡电位和荧光血管造影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研究在荧光素钠血管造影 (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在不同阶段、形态改变时的振荡电位 (OPs) ,了解DR的功能学与形态学改变的特点及其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择 4 9名糖尿病患者(89只患眼 ) ,按在FA下DR的不同阶段分 4组 (88眼 ) ,按ICGA分 2组 (6 0眼 ) ,选择 4 3只正常眼为对照组 ,对所有眼按国际标准化方法进行OPs检测。结果 :OPs总和振幅在FA有改变时下降 ,OP2 振幅在FA无改变时下降 ,有改变时进一步下降 ;无灌注期与新生血管期的OPs总和振幅及各子波振幅改变相同 ;ICGA晚期 ,部分眼出现晚期弥散性高荧斑和极晚期高荧伴低荧的“椒盐状”外观 ,与此相应 ,OP3 振幅和OP4潜伏期较对照组下降和延长。结论 :OP2 振幅较OPs总和振幅在DR早期诊断方面敏感 ,无灌注期和新生血管期的视网膜循环状态相似 ,无灌注区可与新生血管一样作为DR进展的质变标志 。
孙勇吴星伟张皙许迅朱萍宫媛媛吴颖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振荡电位视网膜电流图荧光素钠血管造影吲哚青绿
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黄斑区结构和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连续收治的不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TM患者47例47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38例38只眼。平均年龄(65.13±6.98)岁,平均眼轴长度(29.23±1.77)mm。根据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显示的黄斑病变形态将患眼分为单纯黄斑劈裂(MRS)组、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FD)组、全层黄斑裂孔(MH)组,分别为18、13、16只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轴、A/B型超声、眼底彩色照相、OCT、微视野检查。BCVA记录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眼平均logMARBCVA1.43±0.52。MRS组、FD组患眼平均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为(528.45±167.61)μm。所有患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3.4个月。观察手术后患眼视力、微视野及黄斑区解剖结构变化。结果末次随访时,47只眼平均logMARBCVA为0.86±0.42;与手术前平均logMAR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P〈0.001)。MRS组、FD组患眼平均CRT为(250.90±91.81)μm;与手术前平均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7,P〈0.001)。MRS组18只眼视网膜结构均复位或改善。FD组13只眼中,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复位11只眼;MH形成2只眼。MH组16只眼中,MH性视网膜脱离复发1只眼。MRS组、FD组、MH组患眼之间IogMARBCVA(x2=6.38)、黄斑区视敏度(x2=1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04)。结论近视性MRS手术后黄斑区结构与视功能恢复优于近视性MH、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夏惠娟王卫峻吴颖陈伟邱庆华陈凤娥樊莹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分析
2007年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黄斑区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变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6例(37只眼),分别行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多焦视网膜电图选取中央4环内(约13°),分为黄斑中心凹及其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共5部分,与OCT视网膜厚度分析相对应。结果黄斑各部位视网膜厚度与mf-ERG各波反应密度负相关,与潜伏期呈正相关,且与潜伏期相关程度较高。其中中心凹及其鼻侧、下方与各波的相关性较好。结论mf-ERG与OCT相结合能更好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受损状况,其黄斑区形态与功能改变不完全一致,与部位有关,中心凹及其鼻侧、下方厚度改变对mf-ERG各波影响相对较明显。N1波潜伏期是较好的观察指标。
宫媛媛吴星伟宋毅汪晖吴颖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多焦视网膜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确诊的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共30例(30眼),其中分支静脉阻塞20例,中央静脉阻塞10例。年龄34—79岁,平均(57.3+8.9)岁。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的剂量按照PrONTO研究组方法,为1.25mg,3次注射后,根据眼底荧光造影(FFA)结果补充眼底激光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视力、眼底照相、相干光学断层扫描、FFA检查。采用ETDRS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采用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CRT)。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CRT值与治疗前基线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RVO患者各个时间点的BCVA与CRT值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30例RVO患者平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3.9±1.9)次,视力提高15个字符及以上者16眼(54%),视力提高5。lO个字符者10眼(33%),视力稳定在5个字符以内者4眼(13%)。治疗后12个月时,ETDRS视力为60±19,与治疗前(42±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7,P〈O.05)。平均CRT值末次随访时为(268.9±115.9)μm,与治疗前[(616.7±177.0)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3,P〈O.01)。治疗后12个月BCVA与治疗前BCVA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r=0.791,P〈0.01),无论何种类型静脉阻塞,基线视力、预后视力与治疗前黄斑水肿程度均无相关性。末次随访时21眼(70%)黄斑区未见明显囊性积液,9眼(30%)仍有少量囊性积液,FFA显示复发的主要原因为黄斑区小血管渗漏。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联合眼底激光治疗,可保存或改善�
王雯秋王泓姜媛王卫峻张磊钱锦汪枫桦吴颖孙晓东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闭塞黄斑水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贝伐单抗
老年人高度近视眼眼后极部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视力的影响
谢田华樊莹邵珺吴颖蔡正元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evacizumab兔眼玻璃体腔重复注射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兔眼玻璃体腔重复注射的眼内安全性。方法14只青紫兰兔分为3组,其中12只兔的右眼设为实验组,左眼设为实验对照组,2只兔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右眼予以25mg/ml的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实验组根据不同注射剂量分为2.5、5.0mg 2个剂量组,左眼分别注射等剂量0.9%生理盐水作为实验对照。玻璃体腔共注射3次,每次间隔2周。每次注射前、注射后2d,第3次注射后1、4周采用裂隙灯显微镜、+90D前置镜、B型超声、超生生物显微镜(UBM)、光相干断层扫描(0CT)进行临床指标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进行视网膜功能检测。第3次注射完毕后1、4周分别摘取眼球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所有实验眼和实验对照眼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各组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玻璃体无混浊、出血。B型超声、UBM和OCT检查均未见明显改变。注射前后不同剂量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眼压、前房闪辉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实验组与注射前、实验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最大反应ERGa、b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前后,F-VEPN,波潜伏期和P。波振幅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不同剂量实验组第3次注射后1周玻璃体腔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注射后第4周未见炎症细胞;实验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注射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未见明显改变。5.0mg实验组第3次注射后1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炎症细胞,个别视细胞细胞核呈空泡样改变,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凋亡细胞计数显示,第3次注射后1周,5.0mg实验组与2.5、5.0mg实验对照组(Z=0.227)和正常对照组(Z=1.341)组间凋亡细胞数量比�
许薇琦钱锦孙晓东张娴吴颖许迅张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