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玲
- 作品数:13 被引量:65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论假释的正确适用被引量:1
- 1999年
- 吴晓玲鲁克敏
- 关键词:假释工作假释考验期危害社会
- 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
- 1999年
- 吴晓玲沈桥林
- 关键词:依法治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邓小平文选》民主政治建设
- 论清代灾后赈济制度及其成效被引量:3
- 2010年
- 清代灾后赈济制度主要包括钱粮赈济、蠲缓、鼓励贩运与调粟平粜、借贷和工赈等,还包括一些安缉灾民的具体措施。就这些制度的具体实施来看,在清朝的不同阶段,成效各有不同。对于灾后钱粮赈济这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果的赈济手段,显然是以国家财力为后盾的,清中后期综合国力大不如前,加上列强的入侵,用于赈济的银钱大大少于前朝。同时,有一些灾后赈济手段是以国家调控力为推行前提的,只有国家控制力强,政府机制运行正常,这些措施才能有赈济实效。另外,严惩赈灾过程中出现的腐败行为,也是赈灾制度能落到实处的保障。
- 吴晓玲张杨
- 关键词:清代
-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及相关法律规制被引量:7
- 2010年
- 文章所分析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示威游行法》中的"非法集会、示威、游行活动",但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发展为"打、砸、抢、烧"等具有明显暴力性质的治安事件,有的会发展为社会范围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动,影响到本地区及至全国的政治、社会稳定。因此,应把握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妥善方法进行有效处置。
- 吴晓玲鲁克敏
- 关键词:高校法律规制
- 论中国封建法制的恤刑原则被引量:9
- 2000年
- 恤刑原则是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伴随着封建法制的不断完善 ,恤刑原则的内涵也不断丰富 ,封建立法者对恤刑原则的贯彻也更加深入和全面。恤刑原则的实质是为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服务的。恤刑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法制的破坏 ,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法制的特色 :一是法自君出 ,皇权至上 ;二是礼律融合 。
- 吴晓玲
- 关键词:封建法制汉朝唐朝
- 全文增补中
- 论乡规民约的发展及其演变被引量:13
- 2012年
- 我国古代的乡规民约经历了民间自发到半官化再到完全官化、地方性到全国性、自治性到控制性的转变。早期的乡规民约是理想中的道德规范,到明代则成为乡村自治的规范。清代的乡规民约沦为基层控制的工具,其后乡规民约虽然在民国经历了短暂的复兴,但是其应有的自治属性在专制的政治体制下不断丧失,其总体趋势是由基层组织演变成官方控制机构。
- 吴晓玲张杨
- 关键词:乡规民约
- 权力腐败及其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被引量:8
- 2001年
- 腐败是权力的异化 ,在现代社会中 ,“腐败”一词常作为“权力腐败”的代名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是权力者、权力的对象和权力所处的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监控不力、惩治不严是权力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法律监督机制是一个有机的开放系统 ,它包括防范机制、监督约束机制、惩治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它们构建了一个全面、协调、有效的反腐败机制。因此 ,完善反腐败的法律监督机制 ,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赖以滋生的土壤 ,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
- 黄瑞肖萍黎晓武吴晓玲
- 关键词:权力腐败法律监督权力权力行使廉政机构
- 论企业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及其现代化被引量:3
- 2005年
- 企业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内部管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合法利益的维护,企业领导是否清正廉洁,也与其法律意识水平密切相关。目前,企业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至少在法律知识的掌握、在法律的运用和对待法律的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有欠缺。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严格遵守法律,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科学、客观、理性的法律评价意识以及对法律奉若神明的信仰,是现代企业领导干部应有的法律意识。
- 吴晓玲鲁克敏
- 关键词:企业领导干部法律意识
- 理论法学及其在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功能被引量:3
- 2008年
- 将法学学科体系作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两极划分,是西方近代以来就有的划分法,但这种划分似乎很难囊括法学的所有学科,比如法律史学,把它纳入理论法学或者应用法学都有些牵强。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给法学学科作了多极划分,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和兼容性,对理论法学的属性及其在整个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对理论法学特定功能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 吴晓玲陈和平
- 关键词:理论法学法律史学
- 略论明代的律、令、诰、例被引量:6
- 2003年
-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 吴晓玲
- 关键词: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