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锦
-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输血与心脏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研究围术期输血和心脏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心脏移植术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排除标准最后纳入63例患者,其中男5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4.3±12.9)岁。将20例心脏移植术后使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患者作为RT组,另外将没有使用CRRT的43例患者作为非RT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围术期输血资料及临床预后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前基线特征基本一致。两组在围术期输注红细胞量和血浆量、术后24 h出血量、是否再次手术探查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围术期输注红细胞量是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5)。相关性分析显示肾损伤程度与围术期输注红细胞量呈正相关(r=0.686,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95%CI 0.852~0.995,P<0.001)。经ROC曲线计算发现围术期输注红细胞超过18 mL/kg将增加心脏移植术后AKI发生率。结论围术期输血和心脏移植术后AKI密切相关,临床中输血越多肾损伤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建议可开展多种节约用血措施。
- 曾晓东雷黎明熊卫萍吴怡锦黄劲松庄建陈寄梅朱卫中罗丹东
- 关键词:心脏移植输血急性肾损伤肾脏替代治疗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Stanford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37例StanfordA型急性夹层动脉瘤患者施行外科手术。其中男106例,女31例,年龄(46.8±13.1)岁,体质量(69.9±18.0)kg。以2005年急性肾损伤网络工作小组制定的AKIN诊断标准为术后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全组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外科手术,其中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施行大血管手术120例,54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66例行右半弓置换。术后维持动脉平均压在80~90mmHg(1mmHg=0.133kPa),及时补充血容量,积极纠正低氧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对于经内科药物治疗后仍尿少、无尿或血肌酐值持续上升〉500μmol/L者,予行肾脏替代治疗。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2例,病死率8.74%。术后第1天发生AKI者76例(55.47%),其中AKIⅠ期38例(27.7%),Ⅱ期21例(15.3%),Ⅲ期17例(12.4%)。发生AKI者中36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failure,ARF),发生率为26.3%,其中34例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肌酐、全弓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术日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是术后发生ARF的危险因素,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全弓置换术以及术前肌酐异常是术后AF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弓置换术以及术前肌酐异常是急性A型夹层术后AFR的独立危险因素。
- 曾嵘范瑞新范小平熊卫萍吴怡锦罗丹东张崇健
- 关键词:主动脉动脉瘤夹层手术后并发症急性肾损伤
- 低龄、低体重患儿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分析低龄、低体重患儿心脏术后急性肾衰竭(AR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8例低龄、低体重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ARF相关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18例患者术后30d内...
- 雷黎明庄建陈寄梅熊卫萍朱卫中罗丹东方妙弦彭文英吴怡锦
- 关键词:急性肾衰竭儿童患者
- 文献传递
- 125例脑死亡捐献心脏供体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及边缘供心使用探讨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总结分析125例脑死亡捐献供心,探讨评估维护和边缘供心的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125例供心的评估、维护和手术及边缘供心使用后的随访结果。其中男98例、女27例,年龄6~50(36.0±2.4)岁。结果12例供心获取后评估不合格而丢弃。113例心脏移植均采用双腔静脉法。平均冷缺血时间(220.1±6.7)min。4例术后30 d内死亡,4例术后右心辅助循环,12例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12例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边缘供心包括15例乙肝抗原阳性供心,2例三尖瓣反流,1例二尖瓣反流,5例冠状动脉钙化,4例心肌顿抑和2例体重严重不匹配。随访时间2年。边缘供心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提升心脏供体的评估与维护提高了心脏的利用率,边缘供心缺乏长期随访。
- 吴敏吴怡锦吴梅芬麦明杰黄劲松陈欧迪
- 关键词: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冠状动脉钙化
- 儿童心脏移植41例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移植风险因素及随访生存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年龄<18岁的41例儿童心脏移植受者的围手术期资料以及3岁以下婴幼儿的供、受者相关资料。围手术期存活受者通过门诊及电话方式随访至2022年8月31日,观察指标包括随访期间生存情况、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情况等。使用Kaplan-Meire法统计术后受者生存情况,使用Logistic单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围手术期生存结果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41例儿童受者术前年龄120个月(58~138个月),其中男性22例(53.66%)。原发病包括:心肌病37例,心脏恶性肿瘤2例及1例移植后排斥反应再次移植、1例丹农病(Danon)病合并心肌病变。8例受者术前行ECMO辅助治疗并成功过渡至心脏移植。2例接受ABO血型不相容型(ABO incompatible,ABOi)心脏移植,6例3岁以下婴幼儿供、受者体重比为(2.95±2.36)。围手术期17例发生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治疗包括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9例(21.95%),气管切开3例(7.32%),延迟关胸或二次开胸探查6例(14.63%),急性移植物失功4例(9.76%)。5例围手术期死亡。导致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术前ECMO辅助[风险比(HR):32.00,95%置信区间(CI):(2.83~361.79),P<0.05]、术前CRRT[HR:11.33,95%CI(1.15~111.69),P<0.05]及总胆红素升高[HR:1.02,95%CI(1.002~1.040),P<0.05]。随访结果:1例受者发生EBV感染相关性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导致死亡,1例发生EBV相关性肝平滑肌瘤接受肝动脉栓塞治疗。41例受者累积存活率为85.37%。其中未使用ECMO组受者累积存活率为96.97%(P<0.05)。术前使用ECMO的儿童受者术后死亡率比未使用ECMO受者高(P=0.0013),但对围手术期存活受者进行随访,提示术前使用ECMO并不会影响受者随访期间存活(P=0.53)。ABOi组受者及3岁以下婴幼儿受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均�
- 朱家德吴进林吴怡锦黄劲松麦明杰丁钰岑坚正陈寄梅庄建吴敏
- 关键词:心脏移植儿童
- 多参数心脏磁共振检查对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
- 2022年
- 目的:探究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技术诊断心脏移植术后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至2021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移植受者(44例,进行89例次CMR检查)作为研究对象。为取得基线参数,另面向社会招募健康志愿者(51例,进行51例次CMR检查)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健康对照组与移植受者的CMR参数对比反映移植后心脏的变化。根据国际心肺移植学会共识对心脏移植受者进行病理诊断或临床诊断确定是否发生AR,进一步将44例心脏移植术后受者的89例次CMR结果分为发生AR组(18例次)和未发生AR组(77例次)。CMR检查技术评估指标包括整体左心室功能、结构和T 2值、T 1值和细胞外间质容积(extracellular volume,ECV)、心肌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程度。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联合模型,并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结果:44例心脏移植受者年龄(41.8±16.8)岁;51例健康志愿者年龄(41.8±9.7)岁。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 1 mapping)技术分析结果显示发生AR组左心室整体ECV值高于未发生AR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4±6.0)%比(28.5±2.4)%,P<0.001],且发生AR组左心室整体初始T 1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81.7±101.9)ms比(1330.8±43.2)ms,P=0.002]。当取ECV值的截断值为30.62%时,预测AR的敏感性为61.1%,特异性为85.9%。横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 2 mapping)技术分析结果显示发生AR组左心室整体T 2值高于未发生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8±3.1)ms比(47.5±2.8)ms,P=0.009]。同时,LGE定量分析显示,AR组LGE严重程度高于未发生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通过Logistic回归结合左心室整体初始T 1值和左心室整体ECV值建立联合模型,诊断AR的曲线下面积为0.794。结论:使用多参数CMR可以有效地无创性诊断心脏移植术后AR的�
- 周小兵李听雨吴怡锦杨粤龙陈锐李晓丹徐焕文伍馨怡王慧敏刘畅吴敏刘辉
- 关键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磁共振成像
-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主动脉瓣替换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0-01至2012-12在开胸手术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23例,术后出现呼吸功能不全80例,男61例,女19例;年龄(49.2±11.6)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死亡分为死亡组(n=18)和非死亡组(n=62)。记录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马凡综合征;术前急性或慢性夹层、二次手术、术前低氧、器官灌注不良、左心室舒张末径及射血分数;术中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右半弓或全弓替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主动脉瓣替换或成形术出血(术中及术后24 h内输浓缩红细胞或二次开胸止血);术后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切开、永久性脑部并发症(昏迷或一侧偏瘫)、截瘫、肺部感染、心脏不良事件(停跳或重度低心排)、肾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败血症、伤口愈合不良,进行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术后早期(<3天)呼吸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5.8%,其中18例死亡,占22.5%。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女性(P=0.019);出血(P<0.01);呼吸机使用时间(P=0.011);永久性脑部并发症(P=0.013);肺部感染(P=0.001);心脏不良事件(P=0.022);肾功能衰竭(P<0.01);肝功能不全(P<0.01);败血症(P=0.001);其中女性(P=0.019)和肾功能衰竭(P=0.001)是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其中女性患者及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术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 吴怡锦范瑞新曾嵘熊卫萍范小平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呼吸功能不全
- 心外管道与直接吻合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早期和中期疗效对比研究
- 2011年
- 目的比较心外管道与直接吻合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早期和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行心外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行下腔静脉-肺动脉直接吻合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直接吻合组),38例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心外管道组)。随访(23.0±15.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术前红细胞比容、血氧饱和度、M率分布等术前情况;术中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早期指标[术后早期失败率(死亡或撤除)、住院时间、外科加强监护病房(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S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术后红细胞比容、胸管引流时间、乳糜胸发生率及心律失常等其他并发症]及中期指标[中期病死率(死亡和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Ⅳ级)、心律失常、人工管道狭窄或梗阻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1)两组年龄、术前体质量、术前红细胞比容、血氧饱和度、M率分布、术中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直接吻合组术后胸管引流时间短于心外管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5±9.6)d vs.(24.1±19.5)d,t=2.245,P=0.030];两组其余早期临床疗效指标(住院时间、早期失败率、SICU时间、中心静脉压、术后红细胞比容、乳糜胸发生率、心律失常等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中期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1/13)vs.5.7%(2/35),P>0.05]。直接吻合组患者术后计算机断层扫描重建显示下腔静脉-主肺动脉吻合口血流通畅无梗阻,无狭窄。结论下腔静脉-肺动脉直接吻合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适合满足Fontan类手术条件,同时心脏解剖合适的患者。手术可以获得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避免了使用外源性材料。
- 吴怡锦庄建庄建陈寄梅熊卫萍
- 关键词:肺动脉腔静脉动静脉吻合心脏外科手术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总结137例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围术期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共为137例Stanford A型急性夹层动脉瘤患者施行外科...
- 曾嵘范瑞新范小平熊卫萍吴怡锦罗丹东张崇健
- 孙氏手术治疗急、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分析孙氏手术治疗急、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探讨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327例累及主动脉弓行孙氏手术治疗的急、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手术的时间是否>2周,将患者分为急性组[≤2周,229例,男186例、女43例,年龄(47.47±11.19)岁,发病至手术的时间为(5.70±3.50)d]和慢性组[>2周,98例,男76例、女22例,年龄(45.62±12.92)岁,发病至手术的时间为(21.60±15.70)d]。随访出院患者至术后一年。结果急、慢性组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慢性组相比,急性组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例高、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中及术后24 h输红细胞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病死率、脑神经功能障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依赖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及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慢性组高,住ICU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较慢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术后1年随访,急性组和慢性组生存率分别为97.0%和9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皆未有新的并发症。两组术后遗留的不可逆脑神经功能障碍、截瘫、肾功能衰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孙氏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急性Stanford A主动脉夹层术后短期病死率和并发症显著高于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手术治疗风险高。
- 吴怡锦熊卫萍曾嵘范小平于长江李欣范瑞新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