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兵
- 作品数:24 被引量:60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肢重症缺血的外科治疗
- 目的:探讨下肢重症缺血的外科诊治经验。
方法:2005年6月~2008年6月外科治疗下肢重症缺血42例47条肢体,静息痛28例,溃疡14例.传统手术28条肢体,腔内治疗20条肢体,联合术式4条肢体,自体干细胞移...
- 吴元兵朱云峰朱永斌葛红卫姜云飞孟军
- 关键词:下肢缺血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外科手术临床疗效并发症
- 文献传递
- 高龄患者急性下肢缺血的围手术期治疗(附43例报告)
- 2011年
-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急性下肢缺血的围手术期治疗的注意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因急性下肢缺血住院治疗的高龄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术前诊断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急诊行单纯Fogarty导管取栓术。其中,35例术中证实为栓塞,取栓后预后良好(有效率87.5%);3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7%);另外5例术中证实为动脉硬化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3例行截肢术,围手术期截肢率高达7%。3例术前诊断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患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疾病的高龄患者,Fogarty导管取栓术加溶栓治疗是治疗此疾病的主要方法,同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姜云飞朱云峰吴元兵朱永斌葛红卫陈诚郑亮
- 关键词:急性下肢缺血FOGARTY导管取栓术溶栓
-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闭塞病例36例(54条肢体)临床资料,病变类型:狭窄病变42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3∽36cm,平均25.8±7.6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0条肢体,球扩后导管溶栓3条肢体,再次支架置入3条肢体,导管溶栓加球扩7条肢体,斑块旋切术1条肢体。3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83.3%。随访时间3∽33个月,平均16.4±5.5个月,随访期间出现支架内再狭窄6例,再狭窄率20%,经再次球囊扩张治疗,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合理治疗,严格随访,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良好。
- 吴元兵朱云峰葛红卫朱永斌姜云飞陈诚王鑫
- 关键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腔内治疗
- 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 2012年
- 目的探讨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08例(148条肢体),主.股转流11例;腋.股转流4例;股.股转流45例;髂动脉扩张支架(腔内介入治疗)48例,其中髂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结合开放手术的杂交复合手术13例。结果治疗均获成功,106条肢体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42条肢体部分好转。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7±0.17上升至术后的0.63±0.15,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至10年,主-股转流及股-股转流术后5、10年的通畅率分别为90.0%(9/10)、70.0%(7/10)及61.4%(27144)、52.3%(23144);腋-股转流术后1、2年的通畅率分别为75.0%(3/4)、50.0%(2/4);腔内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的通畅率分别为95.8%(46148)、87.5%(42148)、79.2%(38/48)、64.6%(31148)。结论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是治疗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和血管移植材料的改进,血管腔内介入已成为治疗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主流,其与开放手术的结合成为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 葛红卫朱云峰吴元兵朱永斌姜云飞陈诚黄一鸣
-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髂动脉介入
- 外科治疗重症下肢缺血42例
- 2009年
- 重症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指缺血性静息痛和下肢溃疡或坏疽,属FontaineⅢ和Ⅳ期.或Rutherford 4-6级。2005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外科治疗42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 吴元兵朱云峰朱永斌葛红卫姜云飞孟军
- 关键词:下肢血管外科手术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支架植入后抗凝治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支架植入后不同抗凝时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CD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2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其术后抗凝持续时间分为短期抗凝组(≤90 d)和延长抗凝组(>90 d),比较两组支架通畅率、肢体周径差、Villalta评分等指标。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8±2.6)个月,术后12个月的髂静脉支架一期通畅率为96.2%(25/26)。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支架闭塞,Villalta评分6分。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支架通畅率、肢体周径差和Villalt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各有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延长抗凝组有2例患者发生皮肤黏膜出血,但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症状性肺栓塞或大出血事件。结论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抗凝持续时间可能不是影响支架通畅率的相关因素。
- 黄伟彬葛红卫吴元兵姜云飞朱永斌朱云峰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COCKETT综合征抗凝腔内治疗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髂动脉瘤的处理策略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 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 葛红卫朱云峰朱永斌吴元兵姜云飞黄一鸣陈诚
- 关键词:动脉瘤髂动脉瘤
- 开胸和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破裂
- 腔内修复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破裂安全、效果明确。但选择开胸手术还是腔内修复术要根据患者合并多发伤的情况、患者的经济状况、医院的设备条件及手术者的手术熟练程度来决定。本文总结了外伤性主动脉破裂的救治经验。
- 朱云峰张晓膺狄冬梅蒋南青葛红卫吴元兵朱永斌
- 关键词:主动脉破裂腔内修复血管外科
- 文献传递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深动脉形态学分析
-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l1月~2007年12月5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l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情况,并对股深动脉形态学指标与临床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笔者选用CTA对股深动脉进行形态学分析,可以...
- 朱云峰吴元兵葛红卫朱永斌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深动脉形态学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
- 文献传递
- 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与内皮祖细胞协同促血管新生被引量:3
- 2014年
- 背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病基础是内皮功能失调,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均下降,自身血管新生能力不足,单纯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尚不确实,应用细胞因子以及基因修饰干细胞等方法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对内皮祖细胞移植促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制备20只单侧后肢缺血裸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和肌肉注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局部肌肉注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肌肉注射培养液。造模后观察动物缺血后肢的皮温及存活情况,检测毛细血管/肌纤维比值、CD3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荧光标记内皮祖细胞移植后整合至缺血后肢肌肉。20只裸鼠死亡2只。联合治疗组、内皮祖细胞组、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和空白对照组患肢保存率分别为80%,75%,20%和0。毛细血管/肌纤维比值检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和内皮祖细胞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联合治疗组高于内皮祖细胞组、内皮祖细胞组高于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P<0.05)。血管密度检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内皮祖细胞组大于空白对照组(P<0.01),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大于内皮祖细胞组、内皮祖细胞组大于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组(P<0.05)。联合治疗组和内皮祖细胞组缺血肌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率分别为73.33%和53.33%(P>0.05)。提示内皮祖细胞可定向迁移至缺血组织,内皮祖细胞移植能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可增强这一作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了内皮祖细胞促血管新生的过程。
- 吴元兵王玉琦符伟国朱云峰葛红卫
- 关键词: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细胞移植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