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司俊沂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电图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2篇心电图分析
  • 2篇心肌
  • 2篇综合征
  • 1篇电张调整性T...
  • 1篇电张调整性T...
  • 1篇动态心电图
  • 1篇心动过速
  • 1篇心动图
  • 1篇心肌病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尖
  • 1篇心尖部
  • 1篇心尖部起搏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室
  • 1篇心脏

机构

  • 4篇南通大学

作者

  • 4篇司俊沂
  • 3篇孙静
  • 3篇秦月华
  • 1篇张澄
  • 1篇王鹏
  • 1篇包玮
  • 1篇孙萍
  • 1篇薛锋

传媒

  • 3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电张调整性T波76例的心电图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2015年
目的 :探讨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将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76例分为3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器安装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预激综合征组,探讨其T波出现的规律、振幅改变、持续时间及应用。结果:不同原因引起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特点各有差异,但多与心室异常除极时QRS波主波方向保持一致,且不伴有ST段的改变。结论: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临床上都必须引起重视,减少误、漏诊,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秦月华孙静司俊沂张澄包玮薛锋陈慧乔
关键词: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
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临床应用
2022年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讨论。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 2020 年 12月到2021 年 12 月来我院接受的 100 名心脏病病患,针对这100名病患分别开展常规心电图(为对照组)以及动态心电图(为观察组),并且对这100名病患全部心电图的详细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检查出来心律失常的情况:除了心房纤颤以及房室传导阻滞以外,观察组的多项标准以及检查出的几率(包含:室上性期前收缩率为 77.00%、室性期前收缩率为 55.00%、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为 7.00%、阵发性心房纤颤为 14.00%、窦性心动过速为15.00%、窦性心动过缓为 17.00%、阵发性房速为 27.00%、室性心动过速为7.00%、窦性静止与窦房传导阻滞为8.00%)都比对照组的以上各项以及检查出的几率要高,两组数据的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针对这100名病患当中不一样的年龄段心律失常检查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年龄段≧70周岁的病患,房室传导阻滞检查出的几率为 16.67%,另外,窦性静止和窦房传导阻滞检查出的几率为16.67%。由此可见,年龄段≧ 70岁的病患,这两个指标检查出的几率均比其他年龄阶段的病患高(其他年龄段的病患这两项指标检查出的几率都为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等于4.082,P<0.05)。结论 在心脏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良好的开展动态心电图应用的效果远远要比常规心电图的效果显著,因此,在心脏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动态心电图值得临床长期推广。
司俊沂
关键词: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病心律失常
肥厚型心肌病49例的心电图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心电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经临床和心脏彩超确诊为HCM的患者49例,对其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对照性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HCM患者中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91.8%,ST-T改变40例(81.6%),Ⅳ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导联(V1~V3)、高侧壁导联(Ⅰ~aVL),具有特殊性(P〈0.05).其他3型患者异常ST-T改变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左心室肥厚(Rv5+SV1〉4.0 mV)诊断标准的12例(24.5%),符合RV4〉RV5〉RV6(或RV3〉RV4〉RV5)者14例(28.6%).室间隔肥厚型HCM患者中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各项心电图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M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其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他各型心电图改变没有特异性.
王鹏秦月华孙静司俊沂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分析
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碎裂QRS(fragmented QRS,f 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诊断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心电图记录机采集患者心脏生物电图像,回顾性研究18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确诊为AMI 80例,其余100例为非AMI患者。结果:f QRS波及病理性Q波在AMI诊断过程中,病理性Q波的灵敏度(26.25%)较单纯f QRS波(22.50%)高,但单纯f QRS波的特异度(96.00%)、阳性预测值(81.81%)及阴性预测值(60.75)较病理性Q波(分别为88.00%、63.63%、59.86%)诊断率高。f 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是3组数据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中最高的。心肌梗死后出现f QRS波患者较未出现f QRS波的患者在临床上发生心脏事件的机会更大(P<0.05)。结论:f QRS波对AMI高危患者早期可以起到很好的预警指标,AMI后新出现f QRS波也是发生心律失常、心衰、心原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病理生理基础,故临床上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秦月华孙萍孙静司俊沂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BRUGADA综合征室壁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