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霄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理复原力
  • 2篇精神疾病
  • 2篇精神疾病患者
  • 2篇疾病
  • 2篇疾病患者
  • 2篇病耻感
  • 2篇病患
  • 1篇地震
  • 1篇社会支持
  • 1篇生命
  • 1篇生命价值
  • 1篇生命价值观
  • 1篇人格
  • 1篇人格特征
  • 1篇中学生
  • 1篇价值观

机构

  • 4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刘霄
  • 4篇李丽娜
  • 3篇崔向军
  • 3篇吕少博
  • 3篇陈允恩
  • 3篇秦彤
  • 2篇陈昕
  • 2篇高志华
  • 2篇杨美荣
  • 2篇杨天龙
  • 1篇赵妍
  • 1篇尹航
  • 1篇庞楠
  • 1篇陈晓梅
  • 1篇王成刚
  • 1篇郭永芳
  • 1篇任鹤飞
  • 1篇彭焱
  • 1篇赵阳
  • 1篇李薇

传媒

  • 2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震后玉树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玉树震后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复原力等因素的关系,为今后救灾援助、生命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命价值观问卷和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对震后玉树3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玉树独生与非独生的中学生在生命价值观总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53,P<0.05);2)玉树震后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精神价值、超越价值及生命价值观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5,P<0.05);3)不同家庭受灾程度的中学生在生命价值观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0,P<0.05);4)玉树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总分与心理复原力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因子显著正相关(P<0.05),生存价值与情绪控制显著负相关(P<0.05);5)心理复原力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因子对生命价值观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震后玉树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受家庭受灾程度、是否独生的影响;心理复原力越高,他们表现出的生命价值取向越强,心理复原力可以正向预测生命价值观。
李丽娜杨美荣吕少博刘霄郭永芳任鹤飞秦彤王霞
关键词:地震中学生生命价值观心理复原力
男性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赴川男性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的研究积累实证资料,为控制替代性创伤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9—11月,采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对252名男性赴川灾难救助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有4.8%(12/252)的男性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总分上超过理论中值,而在认知反应和生活信念因子上分别有8.7%(22/252)和13.5%(34/252)的男性灾难救助者超过理论中值。(2)接受过培训的男性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中的认知反应因子、生理反应因子得分和总分低于未接受培训的救助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有灾难救助经历的男性救助者在生理反应及生活信念因子上的得分高于没有灾难救助经验的救助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灾难救助者社会支持总分与替代性创伤中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因子和总分呈负相关。(5)替代性创伤总分及各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除生活信念因子外,替代性创伤总分及其各因子得分均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6)灾难救助者P量表和N量表得分与替代性创伤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呈正相关,E量表除与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和生活信念无线性相关外,与其余各因子得分及总分都呈负相关。(7)应对方式中消极应对因子和人格特征的E因子、有无救灾经验因素可以有效预测替代性创伤总分。结论 (1)男性灾难救助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创伤。(2)专业培训经历、灾难救助经历、社会支持度、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等因素对替代性创伤有影响。(3)消极应对、有灾难救助经历、内外向人格是替代性创伤的危险因子。
李丽娜赵阳崔向军刘霄李薇秦彤吕绍博陈允恩庞楠陈晨
关键词:社会支持人格特征
女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
2014年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状况,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与心理复原力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Scale of Stigma)、心理复原力量表(RSA)对96例女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1女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心理复原力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复原力维度中的社交能力因子在有无子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0.05);3女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与心理复原力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5);4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复原力对病耻感有预测作用,可以解释其变异的36%(F=27.93,P<0.05)。结论 1女性精神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2女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复原力受有无子女的影响;3女性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复原力越强,病耻感越低,反之,心理复原力弱,病耻感越高。
李丽娜刘霄杨天龙赵妍高志华陈允恩尹航陈昕吕少博杨美荣崔向军
关键词: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心理复原力
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复原力及人格特征对病耻感影响的路径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复原力及人格特征对病耻感的影响,为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成人心理复原力量表中译版(RSA)对150名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的平均分(M=47.10)与中等临界值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P>0.05),其中有56.7%的患者高于平均水平。EPQ-P、心理复原力的社交能力和社会支持与病耻感的社交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心理复原力的社交能力和社会支持、心理复原力总分与病耻感的能力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心理复原力的组织风格及社交能力及社会支持、心理复原力总分与病耻感的治疗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心理复原力的社交能力和社会支持、心理复原力总分与病耻感总分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EPQ-E与病耻感及各因子均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EPQ-P、EPQ-N与病耻感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复原力与人格特征对病耻感有预测作用,且分别对病耻感产生影响。结论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普遍的病耻感;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复原力、人格特征与病耻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复原力与人格特征分别作用于病耻感。
崔向军陈晓梅刘霄高志华杨天龙陈允恩王成刚陈昕吕少博彭焱秦彤李丽娜
关键词:病耻感心理复原力人格精神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