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娟

作品数:2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单胞藻
  • 1篇养殖
  • 1篇养殖方式
  • 1篇养殖海区
  • 1篇养殖技术
  • 1篇养殖经济
  • 1篇养殖经济效益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研究
  • 1篇生殖周期
  • 1篇配子发生
  • 1篇青蛤
  • 1篇人工养殖
  • 1篇人工养殖技术
  • 1篇种群
  • 1篇自然种群
  • 1篇环境因子
  • 1篇黄河三角洲
  • 1篇海区

机构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广西海洋研究...

作者

  • 2篇刘海娟
  • 2篇李琪
  • 1篇孔令锋
  • 1篇刘海娟
  • 1篇柯巧珍
  • 1篇陈瑞芳
  • 1篇刘希真
  • 1篇闫红伟
  • 1篇陈常杰
  • 1篇曾梦清

传媒

  • 1篇科学养鱼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织锦巴非蛤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织锦巴非蛤俗称花甲王、花蛤、帘蛤,栖息于浅海沙底。近年来,织锦巴非蛤价格持续走高,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但自然资源量日趋减少,供需矛盾的突出加剧其资源衰竭。织锦巴非蛤作为新开发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方式简单等优良特性,适合进行人工养殖。织锦巴非蛤摄食天然单胞藻等浮游植物,无须人工投饵,养殖效益可观。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织锦巴非蛤资源,恢复自然种群,开展织锦巴非蛤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以织锦巴非蛤为试验对象,采用海上吊养的方法,从养殖海区、稚贝投放和养殖密度方面研究织锦巴非蛤人工养殖技术,旨在建立科学的织锦巴非蛤人工养殖流程,提高织锦巴非蛤人工养殖经济效益。
刘海娟刘海娟陈瑞芳曾梦清
关键词:人工养殖技术单胞藻自然种群养殖海区养殖方式养殖经济效益
黄河三角洲青蛤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以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青蛤为研究对象,自2007年4月~2008年3月对黄河三角洲海区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叶绿素a含量)和青蛤的繁殖周期进行了研究。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而盐度则无明显变化。组织学研究表明配子发生开始于低温期1月;大部分卵子在6、7月成熟,此期条件指数的值为全年最高峰;产卵排精开始于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全年最高的夏末秋初,伴随着条件指数的急剧下降;9月大部分成熟精卵都已排放,此时水温为21℃适于幼虫的生长,浮游植物含量最多有助于提高幼虫的成活率。本实验结果对于黄河三角洲青蛤种质资源的管理保护、养殖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柯巧珍李琪陈常杰刘海娟刘希真闫红伟孔令锋
关键词:青蛤生殖周期配子发生环境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