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江

作品数:49 被引量:498H指数:13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玉米
  • 8篇气候
  • 7篇有效微生物
  • 7篇有效微生物群
  • 7篇微生物
  • 7篇微生物群
  • 5篇生育
  • 5篇水稻
  • 5篇干旱
  • 4篇气候因子
  • 4篇高产
  • 3篇栽培
  • 3篇生育期
  • 3篇气象
  • 3篇作物
  • 3篇稳定性分析
  • 3篇秸秆
  • 3篇教学
  • 3篇高产高效
  • 3篇大豆

机构

  • 49篇沈阳农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内蒙古民族大...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气象灾害重点...
  • 2篇沈阳市气象局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市疾病预...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大连市气象局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太原市气象局
  • 1篇北京挑战饲料...
  • 1篇辽宁省气象装...

作者

  • 49篇刘江
  • 10篇戴俊英
  • 10篇李秀芬
  • 7篇任大明
  • 5篇贾燕
  • 4篇李建东
  • 4篇金忠华
  • 3篇张雷
  • 3篇王术
  • 3篇赵洪亮
  • 3篇罗新兰
  • 3篇杨恒山
  • 3篇顾宜晴
  • 3篇高西宁
  • 2篇关义新
  • 2篇闫洪奎
  • 2篇于海秋
  • 2篇梁怀宇
  • 2篇王岩
  • 2篇黄元财

传媒

  • 8篇生态学杂志
  • 6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玉米科学
  • 2篇辽宁农业科学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种子
  • 1篇新农业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饲料工业
  • 1篇辽宁畜牧兽医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东山区1960-2015年降水极值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基于辽东山区11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选取日最大降水量为指标,采用EOF分解、SYM8小波分析、最优概率分布模型拟合等方法,研究了辽东山区56年来降水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计算了不同重现期的降水极值。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极值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分布型、南北和中部相反分布型、山脉中部和两侧相反分布型,各空间型的时间系数年际震荡较大;全区域降水极值在1983年之前缓慢减少,其后趋于稳定,存在明显的11年和20年左右周期变化;南北部和中部降水极值的差值变化存在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表现为11年和17年左右的震荡周期;山脉中部和两侧降水极值的差值在1984年之前趋于稳定,其后缓慢减少,以10年左右变化周期最明显;11个气象站中,6个站的降水极值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最佳,3个站的降水极值用Pearson-Ⅲ型分布拟合最佳,其他2个站分别用Gumble和Weibull分布拟合最佳;不同重现期的辽东山区降水理论极值各地差异较大,表现为南部极值普遍高于北部。
李秀芬王平华刘江金磊肇同斌孙英杰彭峰潘宇弘
关键词:降水极值概率分布重现期
有效微生物群在玉米生产中作用机理研究被引量:14
1999年
有效微生物群(EM)对萌发种子中酶活性有较大影响。除EM原液外,各种浓度的EM稀释液浸种都能不同程度提高a-淀粉酶活性和CAT活性。叶面喷施EM能显著提高叶片光合作用速率及干旱条件下SOD和CAT活性,具有促生长和抗旱作用。EM还能加速有机质分解。
任大明王术刘江金钟华戴俊英李素艳
关键词:有效微生物群玉米
辽东山区次生林林窗内秋季最低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为探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窗内早霜冻的变化规律,对秋季不同坡向林窗内最低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不同坡向林窗内的最低气温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9月以东北坡最高(-4.61℃),10月以西北坡为最高(-7.24℃);土壤下层5 cm深处最低温度在各坡向林窗间差异不显著(P>0.05),9月和10月的最低值分别出现在西北坡(4.87℃)和东南坡(2.05℃)林窗内。各林窗内最低气温和5 cm深处土壤最低温度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不对称性的随时间动态变化,且高值区均出现在林窗边缘。秋季前期(9月28日之前),东北坡和西北坡林窗内的最低气温要高于东南坡,后期则以西北坡最高,东北坡最低;各坡向均第一次降低到0℃以下,且坡向间两两温度差值大于前期。与最低气温相比,土壤下层5 cm深处最低温度明显偏高,变化幅度也小,但其逐日变化规律与最低气温相同。由此说明,不同坡向林窗内最低温度的位置、强度随时间不同而存在差异,从而构成了区域内因低温霜冻造成的受害程度的不同,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新。
祝成瑶王一李秀芬刘江张金鑫王涛
关键词:次生林林窗最低温度
生物发酵对玉米秸秆消化性能的影响
2004年
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较高,适口性差,一般不能直接用于饲养动物.而经过物理方法和生物学方法处理过的秸秆已在反刍动物饲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猪等单胃动物上的应用较少,其主要原因是消化率低.本研究利用酶及微生物为主的发酵剂(沈农牌秸秆发酵剂)处理玉米秸秆,测定了营养成分的变化和离体及活体消化率,测定了秸秆粗纤维及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了发酵秸秆的离体消化率及在空怀母猪基础饲料中添加发酵玉米秸秆对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后的玉米秸秆营养成分有所提高,粗纤维明显下降.并能使玉米秸秆离体消化率大幅度提高,其中风干样品消化率提高15.77%,绝干样品消化率提高15.26%;对基础饲料中添加30%发酵秸秆的活体消化率测试中,干物质消化率和有机物消化率分别降低4.90%和5.48%,蛋白质消化率提高3.08%.
任大明刘江张勇刘金龙
关键词:生物发酵秸秆木质素纤维素适口性
先玉335适宜栽培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寻求先玉335合理的种植密度,明确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优质高产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设4种种植密度(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在大垄双行种植条件下,先玉335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呈降低趋势,在6.75万株/hm2密度时,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具有合理的株高和冠层结构,棒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也较高。对株高、穗位高度以及LAI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该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的增加会使玉米群体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单株叶面积减少,群体LAI有所增加,L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有所上升,玉米群体适宜高产的LAI在5.7左右。[结论]在试验条件下,先玉335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L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随着密度的增加上移。
徐明洁刘江董秋婷温日红张雷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
水稻碾磨品质稳定性及基因型×环境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08年
基于AMMI模型,研究了辽宁省25个水稻品种碾磨品质的稳定性,并对基因型×环境(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在不同试点间、品种间及G×E互作间差异极显著;糙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12(花粳49)、V3(辽粳294)和V4(0163)等,整精米率稳定性高的品种有V3、V1(仙S38)和V18(LDC248)等。糙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15(沈农9810)、V19(雨田301)和V7(桥201-2)分别对低温和高温的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整精米率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表明品种V22(营9207)对较高温度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品种V11(0157)对相对低温和少雨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而品种V15(Shenong9810)和V16(龙盘5号)分别适应相对少雨和多雨的环境。
李秀芬贾燕邓媛刘江姜秀英沈枫
关键词:水稻碾磨品质稳定性分析基因型×环境互作气候因子
城市化对北京气象站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9
2011年
利用5个乡村气象站和北京气象站(简称北京站)1960~2008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比较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和乡村极端气温指数年、季节的时间变化以及城市化对北京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08年北京站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平均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上升,这些指数的趋势变化全部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霜冻日数、冷夜日数、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比冷昼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等基于最高气温记录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更明显;城市化因素已致使北京站1960~2008年期间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增加,这些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其城市化影响都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在北京站的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长期减少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达到-5.78 d/10a、-17.83 d/10a和-0.73℃/10a,而在北京站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增加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为14.76 d/10a和0.70 ℃/10a.在所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年平均极端气温指数的趋势变化中,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均达到100%,即观测到的趋势变化完全是由城市化因素造成的.城市化致使四季北京站冷夜日数、平均气温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增加,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冬季最大,暖夜日数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夏季最显著.
张雷任国玉刘江周雅清任玉玉张爱英冯亚文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温指数气候变化
水稻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稳定性及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2008年
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辽宁省25个水稻品种的蛋白质(PC)和直链淀粉含量(AC)的稳定性,并对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各品种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C和AC稳定性高的品种分别有V3(辽粳294)、V15(沈农9810)、V11(0157)等和品种V2(辽农49)、V13(沈农693)、V1(仙S38)等。温度和日照是影响G×E互作的主要气候因子,PC的气候适应性表明,品种V12(花粳49)和V9(沈农9819)对相对低温和寡照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各品种AC的气候适应性表明,品种V20(兴3号)、V21(东亚03-51)和V6(茂洋1号)分别对低温寡照、低温多日照和高温多日照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
黄元财贾燕刘江姜秀英沈枫李秀芬
关键词:水稻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稳定性分析气候因子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复水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22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研究大豆(Glycine max)在不同生育期不同强度干旱胁迫/复水条件下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变化,可明确干旱对大豆生长发育影响并为探索灾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水分控制试验,分别在开花期和鼓粒期对大豆实施轻度干旱胁迫(65%田间持水量)和重度干旱胁迫(50%田间持水量),并分别持续7、14、21 d。在胁迫结束后进行复水,复水水平控制到对照处理水平(80%田间持水量)。结果表明,开花期和鼓粒期干旱胁迫使大豆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19.56%—70.86%和44.38%—74.03%。在开花期,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气孔限制值呈升高趋势,胞间CO_(2)浓度呈降低趋势,大豆净光合速率下降是由气孔因素主导。在鼓粒期,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气孔限制值由升高趋势转为降低趋势,胞间CO_(2)浓度由降低趋势转为升高趋势,大豆净光合速率下降由气孔因素主导转为非气孔因素主导。当干旱胁迫持续时间较短时(7—14 d),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升高6.88%—52.34%,随着干旱持续时间的延长(21 d),水分利用效率降低20.41%—61.18%。开花期干旱胁迫使大豆减产15.63%—55.47%,而鼓粒期减产24.17%—59.63%。干旱胁迫导致大豆净光合速率和产量下降,且相同程度的干旱,在鼓粒期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大于开花期;持续时间较短的干旱胁迫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长时间干旱胁迫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
刘江朱丽杰张开王晓明王立为高西宁
关键词:大豆鼓粒期净光合速率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两个不同坡向林窗光温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0
2015年
为探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窗干扰特征,对不同坡向雪/风干扰后形成林窗内的光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和东南坡向的林窗中,各时段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和气温的空间分布格局类似但大小并不相同;8:00—10:00 PPFD最高值均出现在林窗中央偏西(东北坡169μmol·m-2·s-1,东南坡350μmol·m-2·s-1),11:00—13:00PPFD最高值出现在林窗中央偏北侧(东北坡234μmol·m-2·s-1,东南坡400μmol·m-2·s-1),而14:00—16:00均以林窗东侧PPFD最大(东北坡74μmol·m-2·s-1,东南坡56μmol·m-2·s-1),且两个坡向的PPFD在各时段大小差异显著(P<0.05)。两个坡向林窗内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8:00—10:00西高东低,11:00—13:00北高南低,14:00—16:00东高西低的趋势,而在各时段的差异为8:00—10:00、11:00—13:00东北坡气温显著低于东南坡(P<0.01),14:00—16:00则显著高于东南坡(P<0.01)。上述结果表明,林窗坡向及林窗内位置不同,使其光温环境发生异质性,进而影响到林窗区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及植物种群分布等,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新。
王一刘江张金鑫李秀芬祝成瑶肇同斌岳元战莘晔
关键词:天然次生林不同坡向林窗PPFD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