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利华

作品数:2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内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文学
  • 4篇小说
  • 4篇列女
  • 4篇列女传
  • 4篇《列女传》
  • 3篇新论
  • 3篇水浒
  • 3篇水浒传
  • 3篇女性
  • 3篇文化
  • 3篇民间文化
  • 3篇《水浒传》
  • 2篇儒家
  • 2篇女性形象
  • 2篇清官
  • 2篇情节
  • 2篇文本
  • 2篇文学接受
  • 2篇公案
  • 2篇《施公案》

机构

  • 15篇内江师范学院
  • 9篇四川大学

作者

  • 24篇冯利华
  • 1篇牟华林

传媒

  • 7篇作家
  • 7篇天府新论
  • 3篇求索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大众文摘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仁君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探析被引量:1
2011年
综观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皇帝对正义事业的支持是清官与侠士顺利执法、惩奸除恶的政治基础和精神动力。《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杂采民间传说而成,塑造的明辨是非、以民为本的皇帝形象是在宋仁宗、康熙的历史原型上,主要经民间艺人根据受众心理不断虚饰、创造而成。其仁君形象反映出在儒家君道思想影响下民间形成的皇帝观念,寄寓着民间创作群体与接受群体的仁君期盼。
冯利华
关键词:儒家文化内圣外王
刘向《列女传》试论
刘向编撰的《列女传》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意义。在中国古代,有不少文人为之训解、作注、写序,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书的编者与版本问题的探讨。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列女传》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者们的论述主要涉及...
冯利华
关键词:《列女传》中国小说女性形象语言艺术
文献传递
接受美学与《姜斋诗话》文学接受观比较论
2010年
接受美学与王夫之《姜斋诗话》都肯定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其能动接受。不同的是,姚斯从文学接受的历时性方面,充分肯定读者的再创造对形成作品无限丰富意义的积极作用。《姜斋诗话》则认为,读者的接受联想受作者的创作情感和作品思想意蕴的制约,把接受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所产生的全部情感局限在"兴观群怨"的四情之中。
冯利华牟华林
关键词:接受美学王夫之《姜斋诗话》文学接受
《水浒传》之林冲“逼上梁山”新论
学术界普遍将《水浒传》的谋篇布局与社会政治联系起来,视林冲为体现小说'官逼民反'主题的典型,忽略了文学的审美艺术本质和小说的细节暗示。虽然《水浒传》是世代累积型小说,但其所叙的林冲故事是作者原创。细读小说文本,探究林冲故...
冯利华
关键词:《水浒传》
文献传递
期待视野:明清小说理论的文学接受意识被引量:1
2010年
期待视野是读者的内在审美尺度,影响阅读兴趣,决定接受效果。明清小说理论蕴涵丰富的接受意识,相关探讨已涉及到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一时期,小说阅读群体与创作目的皆发生变化。为追求商业利润与"寓教于乐"的阅读效果,小说创作转向对接受者的关注,而过分注重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则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作品的艺术水准相去甚远。
冯利华
关键词:文学接受明清小说理论
孟姜女形象及故事主干情节的社会文化成因——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故事内涵新探被引量:2
2009年
孟姜女形象特征及故事主干情节直接来源于刘向《列女传》卷四《贞顺传.齐杞梁妻》。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考证对比《左传》、《礼记》、《孟子》、《韩诗外传》的相关记载,我们发现杞梁妻"哭城"与"自尽"的实质并非是守礼、贞烈。其贞义形象体现父权文化的女性价值取向与男性对女人的伦理期望,被当作教化女性的楷模,用以宣扬社会伦理。"列女"被视作"烈女",悲愤、绝望被贞义的表象掩藏,演变成后世文学的孟姜女故事。
冯利华
关键词:孟姜女《列女传》女性主义父权文化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接受新论
2011年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维护忠义伦理,广受读者喜爱。学术界对其思想倾向多持贬抑态度。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有明显的影响和制约。审视社会主流道德与小说的接受效应,公案侠义小说思想主题的形成,纯属自然,是民间道德价值取向的"集体无意识",其良好的接受效应,反映平民阶层对社会道德本体的认知自觉,展示出儒学的道德感召力与民间影响力。
冯利华
关键词:儒学伦理道德本体
略谈《潜夫论·论荣》的文学价值被引量:2
2006年
《论荣》是东汉中后期的著名思想家王符的发愤之作——《潜夫论》中的第四篇。它反映了王符的荣辱观。《论荣》一文,文约义丰,言简意赅。无论是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上,还是在语言运用上,它都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它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冯利华
关键词:《潜夫论》文学价值
“前创作”与《水浒传》文本的思想倾向
2011年
通观《水浒传》全书,儒家文化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忠义"为其突出思想倾向。小说的思想主题必然受主流文化与道德价值标准的制约与影响。《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在世代累积中自然形成,融合并凝聚南宋至明的平民阶层的道德观念,传达出世代相袭的政治伦理和社会文化的民间影响,反映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自觉认同。
冯利华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民间文化
《三侠五义》中宋仁宗形象的民间文化内涵探析
2013年
《三侠五义》是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代表作。宋仁宗英明有道,以民为本,是较为突出的"仁君"形象。考其成书,《三侠五义》中与仁宗密切相关的狸猫换太子、仁宗认母等故事,皆取自民间说唱艺术。宋仁宗的小说形象,是在其历史原型上,经民间艺人虚饰、创造而成,符合民间的皇帝评判标准,反映儒家"仁君"思想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体现民间集体无意识的圣君期盼。
冯利华
关键词:《三侠五义》民间文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