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静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卒中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血性
  • 2篇硬化性
  • 2篇缺血
  • 2篇脑卒中
  • 1篇凋亡
  • 1篇动静脉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硬化性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性痴呆
  • 1篇血小板

机构

  • 8篇同济大学

作者

  • 8篇余静
  • 3篇刘学源
  • 3篇陈玉娟
  • 2篇边伟红
  • 2篇韩婷
  • 2篇沈颖
  • 1篇王菁
  • 1篇陆悠
  • 1篇张玉兰
  • 1篇李伟
  • 1篇白雪
  • 1篇王珏
  • 1篇杜望春
  • 1篇陆婷
  • 1篇赵延欣

传媒

  • 3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动静脉桥接与单纯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比较动静脉桥接(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与单纯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脑卒中中心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取栓治疗且无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栓前是否给予静脉溶栓将患者分为单纯机械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比较两组90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mRS)评分0~2分],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患者90d后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指标。【结果】桥接组90d预后良好率高于单纯机械取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b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较轻、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入院到穿刺时间短、穿刺到手术结束时间短为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指标,机械取栓前是否行静脉溶栓与预后并无相关性。【结论】与单纯机械取栓治疗相比,动静脉桥接治疗并不显著增加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疗效。
周晓宇王珏余静陆彦沁
早期个体化综合干预对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妇的效果评价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早期个体化综合干预对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产科门诊常规产检的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妇235例为干预组,同期210例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妇作为对照组。干预组进行个体化综合干预,措施包括信息建档、饮食调查、营养宣教、个体化饮食管理、运动指导、体质量管理、定期监测及随访等。对照组仅由产科医师在其孕中期进行1次集体孕期保健教育。结果实施早期个体化综合干预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及围生儿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等)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妇的早期个体化综合干预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沈颖余静张玉兰李伟陆婷韩婷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妇综合干预
动脉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浆活化血小板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了解动脉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atherosclerotic ischemic stroke,AIS)与血浆活化血小板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美国TOAST分型标准,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infarction,LAA)患者血浆中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物CD62P、CD63、CD41的表达,并与30例无症状性颈部大动脉硬化(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ACS)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比较。结果LAA患者血小板CD62P、CD63、CD4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在LAA组和ACS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然而,血小板CD41的表达LAA组显著高于ACS组(P<0.001);AC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而血小板CD41表达的上调还可能是预测AIS发生的一个标志。
陈玉娟刘学源余静杜望春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因子缺血性卒中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脑循环储备功能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脑循环储备功能(CCR)。方法采用SPECT结合醋氮酰胺(ACZ)负荷试验对67例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CCR进行了评估,并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AI为(-12.07±2.37),对照组△AI为(15.86±3.79),脑梗死组△A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有高血压病史、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数值增高患者CCR显著降低(P<0.01);狭窄程度≥70%的颈动脉病变CCR显著降低(P<0.01)。结论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CCR显著降低,高血压病及血压水平可显著影响CCR,>70%的颈动脉狭窄可显著降低CCR。提示血压管理对慢性期颈动脉狭窄导致的CCR受损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余静刘学源陆悠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伴意识障碍的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两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和一般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2 h内,治疗组通过鼻胃管给予个性化的高能营养液104.6~146.4 kJ/(kg.d)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鼻饲法。观察并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后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减少并发症、加快康复有重要意义。
沈颖余静韩婷
关键词:脑卒中营养支持
Avertin预适应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Avertin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并观察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方法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干预组腹腔注射Avertin麻醉小鼠。3d后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缺血50min之后再灌注。术后第1天和第3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r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梗死周边区Bcl-2和BAX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Akt的表达。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术后24h分别为(4.17±1.72)分和(6.674±2.25)分,术后72h分别为(3.63±1.47)分和(6.23±1.17)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7及2.92,P均〈0.05)。Avertin梗死体积:术后72h,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梗死体积分别为(23.834±10.17)cm^3和(45.83±11.47)cm^3,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P〈0.05)。Avertin预适应可明显增加梗死周边区抗凋亡基因Bcl-2和磷酸化Akt的表达,并减低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结论Avertin预适应可保护局灶性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细胞凋亡。
余静陈玉娟赵延欣
关键词:预适应脑缺血凋亡
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 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巴曲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其中10例予短疗程治疗,入院后第1、3、5天予10 BU巴曲酶;另10例予长疗程治疗,入院后第1、3、5天予10 BU巴曲酶,第7、9、11天予5 BU巴曲酶)、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次,2次/d,疗程为14 d)及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巴曲酶及依达拉奉,方法同巴曲酶和依达拉奉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8天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28天测定血浆内皮素(ET)、心钠素(ANP)、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素F1a(6-K PGF1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丙二醛(MDA)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 4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5),巴曲酶组、依达拉奉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巴曲酶组和联合治疗组予长疗程巴曲酶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同组予短疗程治疗后(P值均<0.05)。巴曲酶组治疗后第14、28天的血浆ET、TXB_2、AngⅡ、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值均<0.01),第28天的血浆CG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值均<0.01)。依达拉奉组治疗后第14、28天的血浆NSE和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值均<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14、28天的血浆ET、ANP、TXB_2、AngⅡ、NSE、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值均<0.01),CG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值均<0.01);第28天的血浆SO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巴曲酶组中予长疗程巴曲酶治疗后第7、14、28天的血浆ET、TXB_2、AngⅡ、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值均<0.01),第1
王菁白雪余静边伟红刘学源
关键词:脑梗死巴曲酶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
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讨论西洛他唑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阿司匹林治疗该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在我院住院治疗临床资料,实验组60例采用洛他唑治疗,对照组60例服用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MMSE及ADL Barthel指数变化、随访12个月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西洛他唑治疗后患者MMSE评定平均为24.28,阿司匹林治疗后MMSE评定平均分20.11,两组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治疗后ADL Barthel指数平均为49.93,阿司匹林治疗后ADL Barthel指数平均分38.27,两组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西洛他唑治疗后仅1例发生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治疗后共见5例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可降低脑梗死后血管性卒中发生率,提高患者认知功能。
余静陈玉娟边伟红
关键词:西洛他唑阿司匹林血管性痴呆脑梗死卒中后痴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