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青
- 作品数:8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恩替卡韦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肾功能变化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比较恩替卡韦(ETV)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对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3年11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接受ETV或TAF治疗至少48周的167例初治CHB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抗病毒药物分为ETV组(n=117)和TAF组(n=50)。为均衡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按照2∶1比例进行匹配分析,比较两组患者48周时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及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根据患者48周eGFR水平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和异常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肾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指标预测发生肾功能异常的效能。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肾功能异常累积发生率,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eGFR动态变化情况。结果PSM成功匹配150例CHB患者,其中ETV组100例,TAF组50例。基线时,ETV组和TAF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基线eGFR分别为(112.29±9.92)mL·min^(-1)·1.73 m^(-2)和(114.72±12.15)mL·min^(-1)·1.73 m^(-2)。48周时两组患者eGFR水平较基线均有下降,ETV组48周eGFR明显低于TAF组[(106.42±14.12)mL·min^(-1)·1.73 m^(-2)vs(112.25±13.44)mL·min^(-1)·1.73 m^(-2),t=-2.422,P=0.017],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TAF组(17.00%vs 4.00%,χ^(2)=5.092,P=0.024)。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n=131)与异常组(n=19)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Z=-2.039,P=0.041)、治疗药物(ETV/TAF)(χ^(2)=5.092,P=0.024)、基线eGFR水平(t=4.02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eGFR(OR=0.896,95%CI:0.841~0.955,P<0.001)和治疗药物(OR=5.589,95%CI:1.136~27.492,P=0.034)是发生肾功能异常�
- 马仕鹏余燕青邬小萍王亮刘丽萍张愈靓万欣葛善飞
- 关键词:恩替卡韦
- γ-谷胺酰转肽酶与白蛋白关系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评价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依据临床及血清学结果,构建一个可用于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无创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行肝活检术的6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26项常见的临床及血清指标,如体质量、性别、年龄、血生化、乙型肝炎病毒学标志物、凝血功能、HBV-DNA、甲胎蛋白、血常规等变量。选取与肝纤维化独立相关的变量,创立一个肝纤维化的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点曲线(ROC)评估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并与其他无创模型(GRR、FCI)比较其对慢性乙型肝炎显著性(S2—S4)及进展性(S3—S4)肝纤维化的诊断能力。结果γ-谷胺酰转肽酶(GGT)及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与肝纤维化程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ALP与肝纤维化变化呈正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3、0.332;而Alb与肝纤维化分期呈负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37,根据双因素逐步分析得出只有Alb和GGT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P=0.008,P=0.001),并建立一个由GGT、Alb组成的模型——GA,并得出GA=3.231+0.046×GGT-0.070×Alb。对于显著性肝纤维化,GA、GPR、FCI模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6(95%CI0.643~0.908)、0.774(95%CI0.635~0.913)和0.690(95%CI0.550~0.831),其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75.00%、82.90%、0.58,65.00%、87.80%、0.53和95.00%、36.60%、0.32;对于进展性肝纤维化,GA、GPR、FCI模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95%CI0.726~0.984)、0.769(95%CI0.610~0.928)和0.709(95%CI0.564~0.854),其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90.90%、76.00%、0.67,63.60%、90.00%、0.54和90.90%、46.00%、0.37。结论GA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许晴晴葛善飞余燕青熊英
- 关键词:白蛋白肝纤维化慢性乙型肝炎
- 恩替卡韦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的危险因素
- 2025年
-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ETV治疗的CHB患者148例。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CHB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HB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的效能。采用Kaplan-Meier分析低磷血症累积发生率,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相关性采用Spearman Correlation进行分析。动态观察治疗期间血磷和eGFR变化。结果148例患者中发生低磷血症17例(11.5%)。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血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基线血磷(HR=0.001,95%CI:0~0.021,P<0.001)是CHB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基线血磷预测发生低磷血症的AUC为0.7786,预测效能较好,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2%,60.3%。基线血磷≤1.03 mmol/L的CHB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基线血磷>1.03 mmol/L的患者(HR=81.79,95%CI:18.581~360.057,P<0.001)。低磷血症患者与eGFR无相关性(r=-0.084,P=0.749)。同时存在低磷血症及eGFR异常的患者,低磷血症的发生时间在eGFR异常后0~1.17年。CHB患者的血磷、eGFR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低血磷组患者的血磷水平在随访期间始终低于血磷正常组。结论基线低血磷水平的ETV初治的CHB患者更易发生低磷血症。
- 王亮余燕青邬小萍马仕鹏刘丽萍蔡天盼李小鹏葛善飞
- 关键词:低磷血症恩替卡韦
- 肝纤维化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及潜在治疗策略被引量:19
- 2020年
-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所致慢性肝损伤而出现的一种病理变化,是以肝星状细胞激活为中心环节,由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的复杂病变,具有修复和损伤双重性,并最终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近些年来,肝纤维化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肝纤维化的治疗策略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简要回顾了肝纤维化发生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包括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GFβ1/Smad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同时介绍了当前肝纤维化的潜在治疗策略。
- 邓羊羊葛善飞余燕青熊英
- 关键词:肝硬化信号传导治疗学
- 肝细胞核因子1α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HNF)1α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至2018年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患者均已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收集其肝穿刺病理学结果进行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收集穿刺肝组织蜡块进行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NF1α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双向有序分组资料采用Mantel-Haenszelχ^(2)检验,等级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秩相关性检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及纤维化,HNF1α表达与肝组织炎症水平分级存在线性关系(χ^(2)MH=40.70,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水平越高,HNF1α在肝组织中的表达越弱,HNF1α表达强度与炎症分级呈负相关(rs=-0.815,P<0.05);HNF1α表达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存在线性关系(χ^(2)MH=31.95,P<0.05),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HNF1α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HNF1α表达强度与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rs=-0.713,P<0.05)。结论HNF1α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水平的敏感指标,其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可能成为慢性肝炎治疗的新靶点。
- 邓羊羊葛善飞余燕青赖玲玲王亮李文成徐玲君傅文山熊英
- 关键词:炎症纤维化
- 3例子宫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3例原发于子宫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3例原发于子宫体NHL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肿瘤细胞,按最新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并与子宫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3个病例均以异常阴道排液或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临床及病理都误诊为子宫常见疾病。子宫标本组织病理显示:病例1肿瘤细胞表达CD3、CD56及TiA-1等抗原,且EBV病毒表达阳性,支持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病例2和病例3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特异抗原标记CD20等,肿瘤细胞体积为淋巴细胞的3倍,增殖指数高,支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结论 3例病例镜下肿瘤细胞似淋巴细胞样,弥漫浸润子宫内膜及肌壁间,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等难以鉴别,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确诊及鉴别诊断。
- 余燕青熊一峰梅金红
- 关键词:子宫肌层子宫内膜子宫肿瘤
- 肝纤维化形成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肝细胞核因子1α的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病理学过程,慢性炎症进一步发展导致肝损伤,最终引起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 葛善飞程娜余燕青向天新李小鹏杨丽霞张伦理李明
- 关键词:肝硬化肝损伤高迁移率族蛋白1
- 不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伴DNA倍体异常在宫预早期病变筛查中的意义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 通过DNA定量分析与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探讨不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伴DNA倍体异常在宫颈早期病变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对8448例患者进行DNA定量分析和液基细胞学检查,对1041例检出DNA倍体异常和(或)液基细胞学异常者进行宫颈组织学活检,分析其中247例ASCUS伴DNA倍体异常患者的组织学诊断情况.结果 (1)在8448例标本中,正常或良性细胞学7877例,ASCUS 426例,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45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 55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 22例,其中伴1~2个DNA异倍体细胞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6%(443/7877)、15.3%(65/426)、11.1% (5/45)、9.1% (5/55)、0(0/22);伴≥3个异倍体细胞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0%(77/7877)、39.0% (166/426)、75.6% (34/45)、76.4% (42/55)、95.5% (21/22).(2)247例ASCUS患者在阴道镜下进行宫颈活检,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及以上病变者67例;伴]~2个DNA异倍体细胞者36例,其中5例(13.9%,5/36)为CIN 2及以上病变;伴≥3个异倍体细胞者123例,其中56例(45.5%,56/123)为CIN 2及以上病变;DNA倍体正常者88例,其中6例(6.8%,6/88)为CIN 2及以上病变.ASCUS中伴]~2个DNA异倍体细胞组与伴≥3个异倍体细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9,P<0.01);与DNA倍体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CUS伴≥3个异倍体细胞者患CIN 2及以上病变的风险更高.DNA定量分析与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两者联合检测可为分流ASCUS患者、指导临床随访和治疗提供帮助.
- 梅金红徐姗韩永良涂轶熊一峰余燕青
- 关键词:宫颈疾病癌前状态细胞学技术DNA突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