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民
- 作品数:65 被引量:196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十月革命对20世纪世界历史的影响(二)被引量:2
- 2017年
- 一百年前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运动产生了绵延至今的重大影响。在关于十月革命世界历史意义的讨论中,需要区分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历史形态演进的理论而设定的"世界革命"观点和基于20世纪世界历史运动的客观进程而对"世界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
- 余伟民
- 关键词:俄国十月革命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史意义历史运动
- 苏联的选择与中朝关系的形成(1945—1953)
- 当代中朝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中朝关系的特殊性源自两国革命年代革命志士为抗击共同的敌人并肩战斗的革命经历,也源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国共产党相互关系的结构特征。当代中朝关系的形成与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同盟体系...
- 余伟民
- 关键词:金日成中朝关系
- 文献传递
- 十月革命与20世纪--关于俄国十月革命世界历史意义的再思考被引量:5
- 2008年
-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十月革命前的世界和十月革命后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月革命深刻影响了早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裂变和战后世界体系重组的走向。十月革命加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殖民体系的瓦解。十月革命为20世纪的冷战格局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理论设定的"世界革命"与实际发生的"世界革命"有不同的内涵,对十月革命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解应当以客观历史进程为根据。
- 余伟民
- 关键词:十月革命
- 20世纪研究:世纪末的理论视野──“20世纪的世界:回顾与思辩”学术讨论会综述
- 1999年
- 余伟民
- 关键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民族主义世界历史民族国家体系结构
- 苏联解体的制度因素与行为因素被引量:2
- 2011年
- 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视角加以解释,但是离开具体历史场景的一般意义的解释会流于抽象,反而模糊了具体的原因。就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而言,在讨论其发生的原因时,哪些因素表现了长期历史进程的发展趋势,那些因素作为过程性历史运动的力量组合发挥作用,都需要放到苏联国家体制的建构和历史演化中作具体的分析。
- 余伟民
- 关键词:苏联解体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场景历史进程历史运动
- 苏联与中朝关系(1945-1958)被引量:1
- 2013年
- 当代中朝关系的形成和确立与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同盟体系及国际共运的党际关系结构密切相关。苏联作为体系结构的中心和主导者选择金日成为朝鲜政权的领导者,中共被动接受这一安排,从而决定了中朝关系的基本格局。1956—1957年间国际共运主导权和中苏关系发生变化,中朝关系也因此获得调整的空间。此次调整中,毛泽东主动的选择延续并强化了中朝关系的基本格局,同时确立了以金日成为对象的"中朝传统友谊"的官方话语。
- 余伟民
- 关键词:中朝关系毛泽东金日成
- 也从“北京人”说起——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知识更新问题被引量:2
- 2014年
- 任世江先生的《漫谈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北京人”》①一文指出了当前中学历史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知识内容的陈旧,有些事关人类历史总体认识的基本知识长期滞后于科学研究的成果。笔者近年来在参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评审工作中深切感受到这一点,“北京人”的故事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事例。本文拟呼应任世江先生的文章,以若干事例进一步讨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知识更新问题。
- 余伟民
-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知识更新历史教育历史课程
- 在帝国废墟上重整河山被引量:4
- 1999年
- 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的解体和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具有内在的历史联系。苏联的筹建过程展示了苏俄领导层从世界革命意义上的国家观向重建大俄罗斯国家目标的演变轨迹及其间表现的两种观念的分歧和斗争。斯大林为代表的大俄罗斯主义政策取向的胜利确定了苏联国家体制的属性,这种与俄罗斯帝国结构类似的国家体制既是中央集权制与超国家联合体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苏联难以走出帝国政治的怪圈,最终在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的联动性变革中重蹈俄罗斯帝国覆辙的根本性因素。
- 余伟民
- 关键词:帝国
- 当人类面对共同的威胁——论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被引量:1
- 2005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的历史教训中,以法西斯为表现形式的极端主义和以绥靖政策为表现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是促发战争的两个主要因素,战争所暴露的社会病灶也是当前危害人类集体安全的重要根源。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需要以世界历史的尺度总结二战教训。
- 余伟民
-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极端主义绥靖政策民族利己主义
- 《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书评
- 2016年
- 世界正处在后冷战时期地缘政治格局变动和大国战略调整的新阶段。这种变动和调整涉及全球和地区两个层面,具有全球利益的大国无疑具有主导性地位,然而促使格局变动的契机往往发生于地区性冲突,并将大国拖人其中。如果我们不讨论20世纪冷战特有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对抗,而只是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一般视角回顾当年的冷战历史,那么冷战史提供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国际政治的相似性就会凸显出来,令人感悟到:令战的结束只是一度存在的“两个世界”对抗的终结,回归于“一个世界”的人类并没有超越民族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国际体系,国际政治的延续性也并未中断。从这个意义上讲,冷战史研究可以成为理解现实的历史之鉴。
- 余伟民
- 关键词:书评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