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苏琴 作品数:104 被引量:432 H指数:11 供职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天文地球 更多>>
解淀粉芽孢杆菌HZ-6-3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治番茄灰霉病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27 2020年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银杏组织分离的内生细菌菌株中筛选对灰葡萄孢菌抑菌活性较好的菌株,其中菌株HZ-6-3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79.06%。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和gyrA基因分析将菌株HZ-6-3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该菌株可产生蛋白酶、果胶酶、β-1,3-葡聚糖酶和淀粉酶;能够显著抑制病原菌的菌丝生长,使菌丝生长扭曲,细胞膨大、形成串状泡囊结构等畸变。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该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1×108 CFU·mL^-1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最高,可达81.12%和70.45%。上述结果显示菌株HZ-6-3具有作为生物制剂的潜能。 荆卓琼 郭致杰 郭致杰 何苏琴关键词:解淀粉芽孢杆菌 内生细菌 番茄灰霉病菌 防控效果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木贼镰孢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2014年 为明确甘肃玉米(Zea mays L.)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在甘肃4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Fusarium)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4株经形态学鉴定为木贼镰孢菌(F.equiseti),占分离镰孢菌的5.17%。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木贼镰孢菌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选取3株木贼镰孢菌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上比对,菌株GSJC5-2-1和GSZY16-1-1的序列与GenBank上登记的木贼镰孢菌GQ505694和GQ505743;菌株GSZN7-2-2与FJ459981,HQ248199,HQ380774,AB425996和FJ459975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菌株GSJC5-2-1,GSZY16-1-1和GSZN7-2-2分别与以上亲缘关系最近的木贼镰孢菌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相一致。木贼镰孢菌GSJC5-2-1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为25℃;菌落在pH值为4~10的培养基上能够迅速扩展,最适pH为6~7;碳源和氮源对木贼镰孢菌菌丝生长影响相对稳定;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扩展最快;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0℃下10 min。 金社林 郭成 魏宏玉 郭满库 何苏琴关键词:玉米穗腐病 生物学特性 进境西葫芦种子蔓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检测进境植物种子中携带的病原真菌,对一批籽粒颜色不正常的意大利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种子进行了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PCR检测及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样品中分离到1株疑似蔓枯病菌Phoma cucurbitacearum的分离物ZuSc-1,分离物ZuSc-1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背面初期白色,后期变为灰黑色,菌落表面略隆起,不形成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该分离物人工接种西葫芦胚根产生蔓枯病的典型症状。特异性引物DB17F/DB17R扩增分离物ZuSc-1的DNA得到预期556 bp的产物,分离物rDNA ITS序列与蔓枯病菌(序列号EU167573、GU045304和AY293804)的序列相似性为100%。根据分离菌株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PCR检测及rDNA ITS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瓜类黑腐球壳菌Didymella bryoniae (Auersw.) Rehm,其无性型为Phoma cucurbitacearum(Fr.:Fr.)Sacc.。 文朝慧 尤佳 王溪桥 何苏琴关键词:西葫芦种子 猪发酵床发酵菌剂研究与应用 白滨 董俊 何苏琴 郝怀志 丁文姣 苏永生 魏玉明 何振富 宫旭胤 陶海霞 焦洁 寇向龙 邰发红 刘彦江 谢文章 试验筛选出3株土著功能菌株作为合成菌剂基础菌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已将3株菌株鉴定到属通过实验室模拟发酵床试验和菌种安全性试验所选菌株均可在合成复合菌剂时作为备选菌株,且安全可靠,可以用于猪发酵床制作;经过不同比例配比试验...关键词:关键词:猪舍 发酵床 发酵菌剂 甘肃省马铃薯坏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通过Koch’s法则以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马铃薯坏疽病进行病原鉴定。从马铃薯坏疽病标样中分离得到5株形态特征一致的产生分生孢子器的腔孢纲真菌,其代表菌株GSAA-0232对马铃薯块茎具有强的致病性,用该菌接种马铃薯块茎,可引起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坏疽病症状。该菌的培养物生成代谢物"E"(NaOH斑反应显示出特有的紫红色)。利用引物Phoma-2/Phoma-7可扩增出474bp的Phoma foveata特异条带。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GenBank登录号:JQ963624),将菌株GSAA-0232鉴定为Boeremia foveata(Foister)Aveskamp,Gruyter&Verkley。这是Boeremia foveata引起马铃薯坏疽病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文朝慧 何苏琴 荆卓琼关键词:马铃薯 PHOMA 白银地区市售黄瓜品种对黄瓜褐斑病的抗性 2015年 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孢子浓度为1伊104个/m L),选择分离自靖远县日光温室罹病黄瓜茎和叶片的2个多主棒孢霉(Coryne sp ora c assiicola)菌株,对白银地区市售的15个黄瓜品种进行了黄瓜褐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测试的15个品种中,津旺68表现高抗,津棚A2、津典303、津优312、津棚A1、碧丽1号、SV1102CC表现抗病,建议在白银地区优先选用。 何苏琴 荆卓琼 张广荣 白滨 文朝慧 申培增关键词:黄瓜褐斑病 抗病性 布尔喀霉属一新种——豌豆布尔喀霉 被引量:1 1998年 本文报道了自甘肃省定西县豌豆根及根颈上分离到的布尔喀霉属一新种———豌豆布尔喀霉BurgoapisiS.Q.HeetD.Z.Tang。新种的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主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 何苏琴 唐德志关键词:豌豆 甘肃豌豆丝囊根腐病及其病原鉴定 被引量:7 1991年 甘肃豌豆因丝囊根腐病而损失严重,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作者对其危害情况与病原进行了调查研究,豌豆丝囊根腐霉Aphanomyces euteichcs Drechsler。据查阅文献认为,豌豆丝囊根腐霉是国内新记录。该病原菌丝生长适温28-32℃,40℃不能生长。藏卵器直径22.4-314μm,内壁呈波纹状,雄器1-5个。卵孢子直径17.4-27.4μm,静止孢直径7.4-14.9μm。 唐德志 何苏琴 李玉奇 朱润身关键词:豌豆 病原 一种豌豆根腐病菌的再鉴定 土栖薄盘菌Mycoleptodiscus terrestris是多种豆科植物根腐病的病原菌,但在豌豆上报道极少[1-4]。1989年5月,我们从甘肃省定西市的豌豆根腐病病根上分离得到了产生黑色微菌核的致病真菌,受限于当时... 何苏琴 文朝慧 白滨 刘永刚关键词:豌豆 根腐病 微菌核 莴苣叶疫病和茎腐病的病原 被引量:1 2023年 2021年3–6月,从甘肃省的生菜(叶用莴苣)叶片和青海省的莴笋(茎用莴苣)茎秆罹病样本上分离得到腐霉属卵菌。通过Koch’s法则明确了分出菌株的致病性。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3个菌株鉴定为嗜导管腐霉Pythium tracheiphilum。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cox1)和核糖体DNA28S大亚基(rDNA-LSU)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中,甘肃菌株(LPy-B)和青海菌株(LPy-C和LPy-D)被聚在P.tracheiphilum的不同亚群里,不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和产孢特性存在差异。孢子囊顶生、间生或侧生,球形,17.13–53.73μm,或近球形至葫芦状,24.58–56.72×18.62–53.73μm;休止孢球形,6.70–9.68μm;藏卵器光滑,顶生或间生,球形,15.64–23.09μm;每个藏卵器有雄器1–2个,雄器与藏卵器同丝或异丝生;卵孢子满器或近满器,球形,直径13.41–20.11μm,卵孢子壁厚0.74–2.23μ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除莴苣外,嗜导管腐霉还可侵染菊科的华蒲公英和刺儿菜、十字花科的青菜、豆科的蚕豆;不侵染车前科的车前、马齿苋科的马齿苋和苋科的反枝苋;在试验条件下,菌株LPy-C和LPy-D对青菜叶片的致病性强于LPy-B。嗜导管腐霉及其引起的莴苣叶疫和茎腐病在我国和亚洲地区系首次报道。 何苏琴 文朝慧 白滨 白滨 刘明霞关键词:生菜 莴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