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辉 作品数:17 被引量:81 H指数:6 供职机构: 武警湖南总队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主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过程中主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AS形成中表面形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雄性新西兰纯种白兔56只,分为对照组(予普通饮食,再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6只)和模型组(予高脂饮食,再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8只),分别于实验的2周、4周、6周、8周末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的浓度,然后处死各亚组家兔,并用原子力显微镜对主动脉中段标本进行扫描成像和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浆TC、TG、LDL—C实验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而模型组血浆TC、TG、LDL—C在2、4、6、8周末均较实验前明显升高(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原子力显微镜扫描可显示主动脉内皮细胞及其表面纳米级别的超微结构,对照组内皮细胞呈椭圆或长梭形,其排列与血管长轴平行,平均大小为11.96μm×3.72μm,高约3.34μm,细胞表面可见许多大小相似颗粒状物质,呈圆形或椭圆形,其直径70~90nm,高度9~15nm;细胞表面粗糙度为(87.24±4.46)nm。模型组内皮细胞及表面颗粒状结构的形态、大小、排列等随AS进展发生动态变化,模型组内皮细胞粗糙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AS形成过程中主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动态变化,原子力显微镜可以为AS形成提供形态学的可靠依据。 何玉辉 刘惠亮 魏玉杰 纪小龙 尹彤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 原子力显微镜 舒张性心力衰竭13例治疗体会 2005年 陶则伟 刘新国 王文蒙 何玉辉 魏利平 向芳 李敏芝关键词:舒张性心功能不全 舒张期心力衰竭 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06年 何玉辉 刘惠亮关键词:炎症 粘附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发病和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在病情监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且经冠脉造影等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56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UAP)患者30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r myocardinl infarction,AMI)26例,并选造影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用ELISA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和高效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统计分析上述炎症因子与冠心病诊断、冠脉病变程度和危险分数间的关系。【结果】(1)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在AMI组和UAP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MI组明显高于UAP组;hs-CRP在AMI组中明显升高。(2)UAP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与冠状动脉危险分数相关。(3)血清sICAM-1、sVICAM-1、hs-CRP水平随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和狭窄程度的增加,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炎症反应,黏附分子与CRP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血清sICAM-1、sVI-CAM-1、hs-CRP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可以作为冠心病病情监测的指标。 何玉辉 姚成姣 李刚 李伟强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 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6例(包括AMI组26例、UAP组30例),以同期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并记录每例患者狭窄程度>50%的冠状动脉病变数。结果 血清sICAM-1浓度在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及对照组,在U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hs-CRP浓度在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及对照组,但U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ICAM-1水平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相关,而hs-CRP水平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无相关关系。结论 炎症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炎症因子sICAM-1血清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范围和程度相关,可以作为监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的指标,而hs-CRP水平升高主要与其稳定性有关。 何玉辉 刘惠亮 魏玉杰 杨小丽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细胞间粘附分子-1 C反应蛋白 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膜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纳米水平上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themsclemsis,AS)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4只6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2只,高脂组16只,阿托伐他汀组16只,分别于2、6wk末随机抽取6~8只处死.采血检测血脂,取胸主动脉制作标本,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观察。结果AFM50μm大范围扫描可见对照组VEC呈梭形,大小约11.96μm×3.72μm。排列规则,其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高脂组2、6wk末兔VE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变大肿胀,变形,排列紊乱。500nm超微结构扫描正常组细胞膜蛋白由圆形、椭圆形的隆起构成,大小基本一致,隆起光滑饱满,隆起间界线分明;2、6wk高脂组内皮细胞膜蛋白由许多大小不一的隆起构成,形态各异,隆起表面凹凸不平,隆起间有许多孔洞,隆起间界限模糊;阿托伐他汀组2、6wk末VEC超微结构明显改善,更接近正常对照组。同时比较了3组500nm水平下膜蛋白的平均粗糙度(meanroughness,Ra),发现在2、6wk高脂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组细胞膜粗糙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AFM可直观的观察到AS受损的VEC及细胞膜的超微结构改变,以及阿托伐他汀明显改善AS引起的VEC损伤,从而发挥其降脂外的抗AS作用。 魏玉杰 刘惠亮 何玉辉 宋冬林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原子力显微镜 血管内皮细胞 阿托 伐他汀 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指标在新兵身体状况评估中的意义 2021年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TnⅠ)指标在新兵身体状况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9秋季武警某部新入伍战士1660名为研究对象,入伍14 d检测CK值,其中CK值高于90%分位数人员归入高CK组,低于10%分位数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既往运动史、入伍14~90 d临床症状情况,以及入伍90 d后CK、CK-MB、CTnⅠ、CK较入伍14 d的改变量。结果(1)1660名士兵入伍14 d CK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21(201,592)U/L,整体分布呈左偏态分布,95%医学参考值范围为33.59~1906.53 U/L。(2)入伍14~90 d,高CK组166例样本中38例(22.89%)出现临床症状,对照组166例样本中8例(4.82%)出现临床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1,P<0.01,OR=5.86,95%CI:2.64~13.01);高CK组中16例(9.64%)有既往训练史,对照组中有35例(21.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P=0.004,OR=0.40,95%CI:0.21~0.75)。(3)入伍90 d,两组样本CK-MB值、CTn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高CK组较对照组CK值低、CK改变量大、CK-MB值低、CTnⅠ值高。结论新兵体格复查时,CK医学参考值范围推荐为33.59~1906.53 U/L,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时血清CK值升高无需过多关注。新兵集训的运动量及持续时间可能无法导致CK-MB、CTnⅠ升高,其他阳性指征时查血清CK-MB、CTnⅠ亦可能无临床意义。 何玉辉 王淑燕 许波 刘莉 卢果成 戴海鹏 陶靖隆关键词:肌酸激酶 训练伤 心肌损伤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评价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103例BPPV患者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0),其中观察组接受耳石复位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一般对症治疗。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2周复查并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41例,改善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7%;对照组治愈22例,改善9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2.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周宁 黄静 何玉辉关键词:眩晕 前庭疾病 半规管 耳石复位法 冠心病炎症因子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30例,以同期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C)组,进行对比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ICAM-1和hs-CRP水平,并对UAP患者冠脉病变的结果进行危险评分。结果血清sICAM-1浓度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和对照组,而U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hs-CRP浓度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和对照组,但U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UAP患者血清sICAM-1浓度与冠状动脉危险分数相关(r=0·445,P<0·05),而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危险分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炎症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清sI-CAM-1浓度与冠状动脉危险分数相关,可作为冠心病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刘惠亮 何玉辉 魏玉杰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胞间黏附分子1 C反应蛋白质 血清胱抑素C对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且经冠脉造影等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142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并选造影正常者65例作为对照,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浓度,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记录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分析血清胱抑素C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vascular events,MACE)总事件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43(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MACE事件的一个评价指标。 何玉辉 姚晨姣 熊斌 刘娟 王淑燕关键词:胱抑素C 冠心病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