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静
-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炎一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上海地区638例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分析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PCR检测HCVRNA载量,ELISA检测抗-HCV,分析输血后HCV感染者的年龄、原发病因、暴露年份、输血成分与输血量、潜伏期、肝功能损害和腹部超声图像改变等。结果578例感染者中有525例(90.8%)HCVRNA载量≥3.0log10 copy/ml(M=6.10log10copy/ml),其中19.2%病例为3.0~4.0log10copy/ml、66.1%为5.0—6.0log10copy/m1,仪14.7%病例≥7.0log10copy/ml。HCVRNA定性阳性率为81.5%(44/54),HCV基凶型主要为1型,抗-HCV阳性率达99.8%(636/637),其阳性敏感率高于HCVRNA定量和定性检测(均为P=0.000)。输血后HCV感染以40~60岁年龄段多见,85.7%病例的暴露时间为1990—1994年,10%以上的感染者中基础疾病为妇产科、骨科疾病和胃肠道出血,79.9%的病例为输入全血者,输血至临床诊断时间平均(8.5±5.5)年;90.1%感染者有肝功能损害,多数病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水平≤5×ULN,而血清总胆红素升高、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5×ULN水平者临床表现较多(P值分别为0.000、0.001和0.009);8.9%感染者腹部超声显示有肝硬化改变,但多见于感染期〉5年者。结论输血后HCV感染主要集中于1990—1994年,成年人患病率较高,常伴有肝功能损害,感染期〉5年者肝硬化发生率较高,HCV基因型主要为1型,血清HCVRNA载量多为中等水平。
- 徐国光巫善明周霞秋张清波康来仪周晓明蒋音戚勋任晓静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 91例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特征和治疗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因。HCV感染途径主要是经输入血液和血制品、注射违禁药物、性传播及母婴传播。HCV感染后约55%~85%患者可持续存在病毒血症。不少学者提出,在未来20年内HCV感染的疾病负担(死于肝功能衰竭或肝细胞癌)将会持续增加。本研究拟通过对9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特征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阐明及早和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 徐国光巫善明蒋音戚勋王磊周晓明乐卫东任晓静
-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HCV感染公共卫生问题丙型肝炎病毒临床流行病学
- 91例慢性丙型肝炎临床、实验和治疗分析
-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和干扰素治疗后的病毒学应答。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慢性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基因分型特点,并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或普通干扰素(IF...
- 徐国光巫善明蒋音戚勋王磊周晓明乐卫东任晓静
-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
- 文献传递
- 芪胶升白胶囊预防和改善聚乙二醇干扰素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观察应用芪胶升白胶囊预防和改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同时加服利巴韦林500 mg/次,2次/d抗病毒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芪胶升白胶囊4粒/次,3次/d。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检查血常规、HCV-RNA、肝肾功能等,观察8周。同时观察芪胶升白胶囊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结束后,试验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正常范围内,并无明显下降,对照组有轻度下降;且试验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34.8%(16/46),对照组为77.5%(34/4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中轻度骨髓抑制发生率试验组为26.1%(12/46),对照组为47.5%;中度骨髓抑制发生率试验组为6.5%(3/46),对照组为20.0%(8/40);需要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率试验组为2.2%(1/46),对照组为10%(4/40)。结论芪胶升白胶囊可预防并改善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所致的骨髓抑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 张毅张琴张丹丹季媛媛宋杰任晓静
- 关键词:芪胶升白胶囊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骨髓抑制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