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玲
- 作品数:49 被引量:451H指数:14
-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红河断裂带在南海海域的延伸
- <正>红河断裂带位于华南板块西南边缘,该断裂带北起青藏高原,穿越云南及越南北部,向东南延入南海,陆区全长逾1000Km,是东南亚一条显著的地质、地貌分界线.自Tapponnier(1982)的挤出模型以来,红河断裂作为东...
- 万玲吴能友
- 文献传递
- 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
- 本文利用了多道反射地震、双船地震、OBS、声纳浮标、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以及地热流等资料,结合重、磁力资料、从浅、中、深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的三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具有强烈的横向和...
-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
- 关键词:结构特征
- 文献传递
- 南沙及其邻近海域地壳结构特征被引量:4
- 2004年
- 本文利用收集的研究区内深地震测深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莫霍面变化特征以及地壳速度结构,揭示了南沙及邻近海域地壳类型的复杂多样性,探讨了该区复杂地壳的成因。
- 万玲吴能友曾维军姚伯初
- 关键词:地壳结构莫霍面
- 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现状与前景
- <正> 世界深水油气(水深>500m)勘探和开发在过去十年中迅速增长,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墨西哥湾、西非和南美地区发现了大量证实储量,成为油气储量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今的油气勘探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南海是亚洲具有极...
- 万玲
- 文献传递
- 南海西部深部动力学特征与天然气聚集区带
- <正>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115°E以西的南海西部海域则是中国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新生代期间,南海发生大陆张裂、分离,南海西部长期处在一个转换拉张的构造背景,沿红河断裂带、南海西缘断裂带、卢帕尔断裂...
- 万玲姚伯初李学杰
- 文献传递
-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与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油气资源潜力研究
- 本文研究世界深水油气勘探与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油气资源潜力,包括, 一、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形势,二、深水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三、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油气资源调查研究, 四、综合探测问题与建议。
- 张光学张莉万玲金庆焕黄永样温宁吴能友周昌范王嘹亮邱燕钟广见
- 关键词:深水油气勘探油气资源南海北部陆坡
- 文献传递
- 北冰洋罗蒙诺索夫海岭晚白垩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与烃源岩特征:IODP302证据被引量:1
- 2008年
- 北冰洋首次大洋钻探(IODP302)在罗蒙诺索夫海岭获取了晚白垩世以来的沉积记录,为认识该区的沉积环境演变及烃原岩特征提供依据。该区晚白垩世以来有两次大的沉积间断:晚白垩世—晚古新世(80~56Ma)和中始新世—早中新世(44~17.5Ma)。有沉积纪录的晚古新世—中始新世(56~44Ma),平均沉积速率为12.8m/Ma;早中新世以来(0~17.5Ma),平均沉积速率11.4m/Ma。从沉积物特征及有机碳含量来看,该钻孔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古新世—中始新世,主要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处于还原环境,TOC含量很高,为1.77%~6.30%;上部,中中新世以来,沉积物颜色呈条带状,主要为氧化环境,TOC含量很低,<0.4%。对全岩进行Rock-Eval指标测定,表明中始新世富有机碳沉积物大多有很好的生烃潜力,而晚白垩世、晚古新世生烃潜力较差。T_(max)与R_o值表明,钻孔的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沉积物有机质尚处于未成熟状态,没有生烃;因此中始新统的中部较高的S1值,可能是由于烃类产生于其他更成熟的层位后运移至该处聚集的结果。
- 李学杰万荣胜万玲
- 关键词:沉积环境烃源岩
- 北冰洋的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特征被引量:2
- 2009年
- 北冰洋及其周围的陆架海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油气和煤炭。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调查程度很低,许多地质与构造问题还没有查清。区域构造的认识主要依赖航磁测量结果。本文综合各国对北冰洋地区地质构造的研究现状,得出如下基本认识:①欧亚海盆磁条带清晰,对海盆构造和演化历史认识争议最小,识别的最老磁条带为25,因此海盆大致于58 Ma开始张开。磁条带13之后,Yermak高地与莫里斯·杰塞普隆起分离,欧亚海盆与北大西洋连通。②从地壳结构与地壳厚度,以及其他资料来看,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与罗蒙诺索夫海岭一样,应为陆壳,可能是先后从巴伦支陆架裂离形成的。③马卡罗夫海盆为典型的洋壳,其形成方式和时代还有待查明,其中有专家认为是在晚赛诺曼期一早始新世,随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裂离巴伦支陆架,海底扩张形成,并随Gakkel扩张中心在晚古新世的形成而逐步衰退。④加拿大海盆可能是北冰洋最早形成的海盆,但其形成时间与机制至今仍所知甚少,可能是从140~135 Ma至95~80 Ma,随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阿拉斯加微板块旋转裂离加拿大北部陆缘形成。
- 李学杰万荣胜万玲韩冰杨楚鹏姚永坚
- 关键词:构造地质地形地貌
- 南海岩石圈厚度变化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0
- 2010年
- 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南海地区,自红河口向南经南海、苏录海到苏拉威西海,岩石圈速度低,底部横波速度仅4.4km/s,岩石圈厚度在60~80km,为薄岩石圈地区;而软流层的速度也较低,在4.2~4.4km/s,但厚度较大,大于200km。从红河—莺歌海断裂带经南海到苏录海,存在一条北西向宽约200km的上地幔北西向低速带,速度在4.05~4.25km/s(面波速度)。它反映了新生代南海地区上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南海岩石圈厚度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南海陆缘,岩石圈厚度在70~80km,而在南海洋盆之下,岩石圈厚度超过100km,岩石圈底部存在高速岩石层,并且洋盆下的岩石圈之厚度比大陆边缘厚,在海盆岩石圈下部的60~80km深度上存在一高速层,纵波速度为8.2~8.3km/s。特别是中央海盆及西北海盆与西南海盆,其下部岩石圈中均存在一高速岩石层,这是非常具有构造意义的。由此笔者提出大陆岩石圈裂离、上地幔因减压而部分熔融所产生的基性岩浆形成南海新生代洋壳的猜想。
- 姚伯初万玲
- 关键词:岩石圈部分熔融海底扩张猜想
- 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
- <正>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位于华南板块与南海新生代洋盆之间,水深数十米至3000米,包括陆架和陆坡,是大陆岩石圈与大洋岩石圈之间的过渡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油气资源也非常丰富,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在南海北部陆坡区可能还蕴藏着...
- 万玲姚伯初曾维军吴能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