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荏芬 作品数:6 被引量:20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东莞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腹膜炎症性和肿瘤性病变的CT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研究腹膜炎症与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 ,提高对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患者 6 3例 ,作常规CT平扫 +增强 ,计测正常人腹膜与病变腹膜CT值的均数。将病变腹膜的CT表现分类 ,与相应病理对照 ,计数炎症和肿瘤性病变间的CT种类数目。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1)正常腹膜结构增强前后CT值分别为 (- 88 6 0± 18 30 )、(- 78 73± 16 90 )HU ,病变腹膜增强前后CT值分别为 (- 38 6 3± 15 6 4 )、(- 1 4 2± 14 4 2 )HU ,病变腹膜CT值显著高于正常腹膜。 (2 )病变腹膜CT表现归为 5种 ,共 183处 :磨玻璃样腹膜 6 5处 ,其中炎症 5 6处 ,肿瘤 9处 ;线状、条状腹膜增厚 2 5处 ,其中炎症 12处 ,肿瘤 13处 ;粗乱不均匀条索与小结节 5 0处 ,其中炎症 8处 ,肿瘤4 2处 ;软组织肿块 2 8处 ,其中炎症 5处 ,肿瘤 2 3处 ;饼状腹膜 15处 ,其中炎症 2处 ,肿瘤 13处。炎症、肿瘤的CT表现种类数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通过腹膜病变CT征象分析 。 郑晓林 杨钢林 黄石川 刘碧华 丁荏芬关键词:肿瘤性 腹膜 CT值 性病 病变 CT表现 两次激发SE-EPI在肝脏MRI的应用 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比较两次激发SE-EPI与呼吸门控FSE及SSFSET2WI在肝脏的应用。方法对14名志愿者及21名肝病患者行上腹部呼吸门控FSE及SSFSE和屏气2次激发SE-EPI(TR=5999ms和1999ms)扫描。所有T2WI序列均运用脂肪抑制技术。定量分析肝脏,病灶的信噪比及肝脏-病灶的对比度噪声比,评价各序列的图像质量及伪影。结果两次激发SE-EPI与SSFSE及FSE在肝脏及病灶信噪比,肝脏-病灶对比度噪声比和图像质量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SE-EPI的磁敏感伪影及化学位移伪影均较FSE及SSFSE重,其运动伪影较FSE轻(P<0.05)。结论两次激发SE-EPI能够在较短时间里提供较高质量的上腹部T2WI。被检查者在扫描时可自由平静呼吸或屏气,可作为肝脏T2WI选择序列之一。 丁荏芬 郭友 陈曌 郑晓林关键词:肝脏 SSFSE 脂肪抑制技术 呼吸门控 平静呼吸 被检查者 动态增强三维血管成像MR技术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三维血管成像技术(3D CE MRA)在诊断腹部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26 例腹部良恶性肿瘤患者行常规MRI与3D CE MRA,对3D CE MRA病灶检出率、对比噪声比(CNR)进行比较,统计其肿瘤的动静脉显示率,并观察肿瘤不同增强时相的表现。结果 共41个病灶,在实质脏器37个病灶中,T2WI检出29 个,B超检出30 个,3DCE MRA动脉期检出34个,其病灶检出率高于T2WI和B超。肝内肿瘤CNR,T2WI为21±3.8,3D CE MRA动脉期为13±4.6(P<0.05),静脉期为19±3.3(P>0.05),延迟期为23±2.5(P<0.05)。肝外肿瘤CNR, T2WI为15±5.8,3DCE MRA动脉期为18±4.3(P<0.05),静脉期为20±6.1(P<0.05),延迟期CNR为21±4.8(P<0.05),3D CE MRACNR等于或高于T2WI,其肿瘤动脉显示率为80.4%,静脉显示率为26.8%,能显示肿瘤不同时相的强化特点。结论 3DCE MRA对腹部肿瘤检出率高,能显示肿瘤血管与组织强化特点,为诊断腹部肿瘤有价值的方法。 丁荏芬 郑晓林 何惜金 郭友 陈曌 杨沛钦关键词:磁共振血管成像 腹部肿瘤 诊断显像 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钼靶X线误诊分析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总结乳腺癌的X线征象,分析误诊原因,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X线征象的认识。方法:搜集以乳腺肿块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300例,从中选出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病例28例,良性病变6例;误诊病例6例。误诊病例中4例病理报告为良性而X线诊断为恶性肿瘤,包括纤维瘤2例,浆细胞性乳腺炎1例,特发性肉芽肿性炎1例;2例病理报告为乳腺癌而术前误诊为良性病变。分析乳腺癌及误诊病例的X线表现,总结误诊原因。结果:乳腺癌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多位于外上象限,大多数可见肿块影,边界模糊,有沿导管分布的泥沙样、断针样钙化,病侧血管增粗;4例误诊的良性病例因具有部分恶性病变特征而误诊,回顾分析时可见它们与恶性肿瘤的不同之处在于无明显肿块影,钙化点较粗大且分布不规则;2例因肿块边界清晰而误诊为良性病变,回顾分析时见其部分边界不清,且伴病侧血管及Cooper韧带增粗等恶性征象。结论:仔细分析钼靶X线病变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诊断符合率。 丁荏芬 陈曌 刘碧华 郭友 宁永见 赖妙金关键词: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术 放射摄影术 腹膜炎症性与肿瘤性病变的实验、病理、CT研究及两者的鉴别 郑晓林 杨钢林 丁荏芬 莫新发 黄石川 卢义生 袁康基 杨培钦 唐承富 张善撰 宁永见 刘碧华 邹玉坚 该课题建立实验狗腹膜CT解剖的动物模型,作CT扫描,与正常人腹膜CT对照,以弄清正常腹膜解剖。测量正常与病变腹膜的CT值,计算其平均数与标准差,确定CT值范围。研究腹膜CT显示技术,使CT能显示腹膜结构与微小病变。对腹膜...关键词:关键词:肿瘤性病变 CT征象 腹膜CT的形态学研究:实验犬与人的相应结构对照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阐述正常腹膜腔及腹膜结构的解剖关系。方法 :4只试验犬中 2只开腹后分别用实心和空心塑料丝线标记于小网膜、肠系膜、大网膜、脾胃韧带及横结肠系膜 ,另 2只犬分别行腹膜腔造影 ,平扫后行增强扫描。 4只犬CT扫描结束后处死 ,开腹观察实体形态、腹膜结构与脏器的关系、腹膜内动静脉走行及分布等。另选受检者 5 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与犬的腹膜结构对照观察 ,确定人腹膜结构的形态及其间隙 ,并测量正常人不同腹膜结构的CT值以及腹壁皮下脂肪的密度 ,比较同一腹膜结构平扫与增强后CT值。结果 :实验犬与人的腹膜结构及周围腹膜间隙相似。CT横断面图像上可显示腹膜结构的形态、位置和密度 ,但腹膜间隙为潜在的间隙 ,如无积液或对比剂填充则不能显示。人的腹膜结构及其间隙在轴位CT图像上更易辨认。同一腹膜结构平扫与增强后C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对正常腹膜腔和腹膜结构影像形态的研究为进一步精确定位病变及评估病变侵袭范围奠定了重要基础。 郑晓林 杨钢林 丁荏芬 刘碧华 黄石川关键词:腹膜病变 影像学诊断 离体标本 形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