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赟

作品数:23 被引量:82H指数:4
供职机构: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精神分裂症
  • 9篇分裂症
  • 8篇抑郁
  • 5篇老年
  • 4篇抑郁症
  • 4篇症状
  • 4篇精神病
  • 3篇药物
  • 3篇双相
  • 3篇精神病药物
  • 3篇抗精神病
  • 3篇抗精神病药
  • 3篇抗精神病药物
  • 3篇老年期
  • 3篇病药物
  • 2篇典型抗精神病...
  • 2篇度洛西汀
  • 2篇社会功能
  • 2篇首发
  • 2篇亲密度

机构

  • 23篇自贡市精神卫...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自贡市第四人...
  • 1篇自贡市第一人...

作者

  • 23篇龙赟
  • 20篇童颜
  • 6篇童建明
  • 2篇谭友果
  • 2篇王群英
  • 2篇毕燕君
  • 1篇刘敏
  • 1篇李杨
  • 1篇杨正春
  • 1篇王涛
  • 1篇陈艳琼
  • 1篇谭伟
  • 1篇彭瑾
  • 1篇游佳
  • 1篇饶世雄
  • 1篇李霞
  • 1篇龚飞中
  • 1篇杨余
  • 1篇何政全
  • 1篇彭志聪

传媒

  • 5篇国际精神病学...
  • 4篇临床精神医学...
  • 4篇临床心身疾病...
  • 2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四川省医学会...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精神分裂症过渡到老年期状态时的精神缺陷现象研究
童颜龙赟
帕罗西汀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血管性抑郁的效果
2016年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血管性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血管性抑郁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组(单用组)40例和帕罗西汀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组(联用组)40例,疗程8周,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有效率及HAMD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用组和单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74%和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血管性抑郁的安全性高,且起效较快。
谭伟龙赟饶世雄龚飞中
关键词:血管性抑郁帕罗西汀复方丹参片
综合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方法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筛查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为调查工具,对56例中医科住院患者(研究组)和60例呼吸、心内、消化科同期住院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组焦虑抑郁阳性率75.0%,对照组48.3%(χ2=8.67,P<0.01);研究组焦虑分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抑郁分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各系统躯体疾病焦虑抑郁阳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研究组非躯体疾病诊断的焦虑抑郁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期≥5a者焦虑抑郁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mo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高龄段焦虑抑郁阳性率较高。结论综合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中病程迁延,病种繁杂,多伴有焦虑抑郁障碍,多为心身疾病。
童建明杨正春龙赟彭志聪何政全
关键词:中医科心身疾病焦虑抑郁
普拉克索治疗双相型抑郁症有效的启示被引量:1
2012年
就多巴胺激动剂普拉克索治疗双相型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讨论。
龙赟童颜
关键词: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反式激活反应-DNA结合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反式激活反应-DNA结合蛋白(trans activated response DNA binding protein,TDP43)表达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本院确诊收治的5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为研究组,同时以8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组、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进行比较,采集两组静脉血,分析血清TDP43水平和生化指标;Pearson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一般病理症状评分、阴性症状量表评分、阳性症状量表评分及PANSS总分与血清TDP43水平的相关性及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的危险及保护因素。结果:研究组、对照组在高密度脂蛋白、性别、受教育时间、年龄、总胆固醇、体质量指数、吸烟、三酰甘油及血糖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人员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TDP43水平以及一般病理症状评分、阴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量表评分及PANSS总分、同型半胱氨酸均显著增加(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TDP43水平与一般病理症状评分、阴性症状量表评分、阳性症状量表评分及PANS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TDP43水平、PAN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TDP43水平显著升高,与临床症状有关。
童颜龙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
度洛西汀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与焦虑共病的开放性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比较度洛西汀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与焦虑共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开放性研究共入组患者76例。度洛西汀组起始量为20mg·d-1,文拉法辛组起始量为50mg·d-1,于7~10d内分别加至60mg·d-1和200mg·d-1,bid,治疗8wk。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完成有效病例73例。度洛西汀组37例,年龄(52±s14)岁;文拉法辛组36例,年龄(47±13)岁。按符合方案集评定8wk末疗效,度洛西汀组有效率(减分率≥50%)为89%,文拉法辛组有效率为94%,2组无显著差异。2组HAMD、HAMA总分及因子治疗分在2、4、8wk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度洛西汀组的HAMD总分和认识障碍因子减分在治疗4wk和8wk末低于文拉法辛组(P<0.05,P<0.01),焦虑躯体化和迟缓因子减分分别在治疗2wk和8wk末低于文拉法辛组(P<0.05)。度洛西汀组的HAMA总分和躯体性焦虑因子减分在治疗2wk末大于文拉法辛组(P<0.05)。2组不良反应按安全数据集分析,度洛西汀组比文拉法辛组多见困倦嗜睡、口干和便秘(P<0.05,P<0.01),其他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度洛西汀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与焦虑共病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相似。
童建明童颜龙赟
关键词:度洛西汀文拉法辛随机对照试验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未治疗首发期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性
目的研究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未治疗首发期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性。方法以年龄≤25岁、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者为对象,选用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功能大体评定...
童颜龙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文献传递
抗精神病药物与猝死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5年
抗精神病药物与猝死的关系虽然迄今尚不清楚,但从其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多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了心脏传导异常有关,本文则就有关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猝死的研究加以概述。
童颜龙赟杨余王善红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猝死心脏疾患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自评问卷、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M o 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自评问卷的实际亲密度与理想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与理想适应性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家庭类型患者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不满意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及不满意适应性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0.01),不同受教育时间、入院次数、婚姻状况、工作状态患者不满意亲密度及不满意适应性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回归分析显示,Morningside康复状态量表总分对预测不满适应性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不满的心理状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与家庭支持系统有关,而且与患者自身所存在的社会功能障碍和反复发病的因素有关。
童颜彭瑾龙赟陈艳琼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家庭亲密度
老年期抑郁症与痴呆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近年来的研究中证实老年期发生的抑郁症与痴呆存在相关,特别是既往有抑郁症史者被认为是易于发生痴呆的高危因子,相反,在痴呆的发展过程中也往往合并有抑郁症状。本文则就以抑郁症与Alzheimer's disease为代表的痴呆相关性研究加以介绍。
龙赟童颜童建明王群英
关键词:老年期抑郁症痴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