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拥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潜江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康复
  • 2篇动功
  • 2篇腰椎
  • 2篇肢体
  • 2篇卒中
  • 2篇卒中后
  • 2篇脑卒中
  • 2篇脑卒中后
  • 2篇颈椎
  • 2篇颈椎病
  • 2篇康复治疗
  • 2篇脊髓
  • 2篇骨折
  • 1篇调神
  • 1篇动力髋
  • 1篇动力髋螺钉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结核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活化

机构

  • 13篇潜江市中心医...

作者

  • 13篇黄拥军
  • 7篇刘君
  • 5篇项菁
  • 3篇王运涛
  • 3篇吴靖
  • 2篇张皓
  • 2篇田晓鑫
  • 2篇熊萍
  • 2篇文俊
  • 1篇周建中
  • 1篇罗灏

传媒

  • 2篇医学新知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生命科学仪器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比较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9例19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6例26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黏附率及股骨-假体三点固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可进一步开展该手术。
刘君黄拥军项菁田晓鑫文俊唐贤钧张皓罗灏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后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
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患者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脑卒中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症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对症治疗组患者采用基础对症治疗,康复治疗组患者在采取基础对症治疗的同时,早期结合康复治疗。研究两组运动功能、生活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康复治疗组患者运动功能、生活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均优于对症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较好。
黄拥军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障碍
项针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观察项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干预对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将64例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给予项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干预,2组均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调整休息1 d。观察2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语言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吞咽功能评分、语言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吞咽功能临床总有效率为96.88%,语言功能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8%和75.00%(P均<0.05)。结论项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在临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黄拥军吴靖
关键词:项针吞咽康复训练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功能
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0年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动力髋螺钉DHS做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方法随访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及DHS治疗的4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术前、术后l周和6个月Harris评分:A组分别为35.30±7.91分,82.30±11.21分,86.83±10.52分。B组分别为37.54±8.32分.78.27±12.42分,84.97±9.96分。术后1周A组评分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疗效满意,但其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项菁刘君黄拥军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
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实施运动平板训练对平衡功能与步态的影响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实施运动平板训练对平衡功能与步态的影响。方法:2021.7-2022.7,选取60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实施运动平板训练、常规康复指导。结果:训练12周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12周后观察组平衡功能与步态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12周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瘫患儿实施运动平板训练,可改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态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黄拥军
关键词:脑瘫粗大运动功能
小针刀配合针灸推拿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小针刀配合针灸推拿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潜江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患者采用小针刀配合针灸推拿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及体征、疼痛感、生活质量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及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提供小针刀配合针灸推拿牵引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及体征,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吴靖黄拥军熊萍
关键词: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一期清除病灶、自体植骨并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并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5例胸腰椎结核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并腰椎“Z”形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12~36(平均23)个月。结果15例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局部结核复发,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5.1个月。术后后凸矫正角度平均29°,1~3年随访后平均丢失2.1°。结论在结核病灶清除后一期植骨并局部植入钛质内固定器械是安全和有效的。
黄拥军张皓刘君王运涛
关键词:脊柱结核脊柱融合术脊柱固定术
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在肌腱修复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观察可吸收性防粘连膜预防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42例急性手部屈伸肌腱损伤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用DL-乳酸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包绕肌腱缝合端,对照组不使用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对损伤肌腱均采用5-0肌腱缝线行Kessler改良法修复,所有病例术后均行石膏托外固定。鼓励患者早期做手指活动,三周后拆除石膏托,行主动性手指屈伸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2-10个月,平均4.6月。屈肌腱修复后的功能用TAM系统评定法评定,伸肌腱功能恢复用Miller分级法评定。试验组综合优良率为96.08%(49/51),对照组综合优良率为51.11%(23/45)。结论可吸收性防粘连膜临床使用时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减轻肌腱吻合术后粘连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君田晓鑫王运涛周建中黄拥军文俊
关键词:肌腱修复聚-DL-乳酸肌腱粘连
腰椎病突出椎间盘组织炎症因子含量与直腿抬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腰椎病突出椎间盘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表达水平及其直腿抬高的相关性。方法ELISA法检测35例腰椎病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物中肿瘤坏死因子Ⅸ和分泌因子表达水平,CT测量突出组织的突出指数(ST),并分别与患者的直腿抬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椎间盘突出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7.03±1.22)pg/g和分泌因子水平(15.97±4.14)Pg/g分别与直腿抬高程度(32.98°±11.64°)呈明显负相关(r1=-0.563,r2=-0.864,P〈0.01);突出物相对大小sT值(19.57±5.60)%与直腿抬高程度间(32.98°±11.64°)没有统计学相关性(r=0.19,P〉0.05)。结论腰椎病突出椎间盘的物理压迫作用并非直接病因,局部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分泌因子加剧了椎间盘的退变和炎症反应。
项菁刘君黄拥军
关键词:TNFΑ分泌因子腰椎间盘突出直腿抬高
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经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20例、B组20例,分别于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施行颈椎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cage(A组)和钛网(B组)植入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40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出血、瘫痪、脑脊液漏、食管瘘及内固定松脱、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组病例JOA评分均有改善,A组术后3d及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3.76±0.74)分和(14.67±0.64)分、B组术后3d及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4.36±0.75)分和(14.74±0.67)分,均较术前A组(7.95±0.82)分、B组(8.35±0.61)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显示2组病例均减压充分,椎体间融合良好,内固定位置准确。结论:经颈椎前入路施行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性好,成功率高,疗效满意。
黄拥军刘君项菁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钛网椎间融合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