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梅生
- 作品数:10 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娄底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76例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的护理体会被引量:1
- 2008年
- 总结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后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术后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造口袋的选择及使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及出院指导,认为精心的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 冯小燕颜梅生
- 关键词:直肠癌乙状结肠肠造口术护理
- 喉部分切除术对喉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采用喉部分切除术对喉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12月我科收治的喉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喉全切术,观察组采用喉部分切除术,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液学指标、吞咽功能及3年总生存率(OS)。结果两组患者TNF-α和IL-1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和IL-6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吞咽功能优良率低于观察组吞咽功能优良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3年OS为75.00%,观察组的3年0S为77.50%。两组患者的OS经Log-rank值分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部分切除术能有效的改善喉癌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和吞咽功能,近期疗效加高,远期预后与喉全切除术相似。
- 李泉康利肖志超颜梅生
- 关键词:喉癌喉部分切除术疗效总生存率
- 鼻内镜下鼻腔内外侧壁入路治疗涉及上颌窦的良性病变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治疗涉及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累及上颌窦的良性病变病例,鼻内镜直视下先从下鼻甲前缘行鼻腔外侧壁切开,解剖出鼻泪管后形成鼻泪管-下鼻甲瓣,彻底清除上颌窦病灶,并处理鼻腔及其他鼻窦等病变,最后复位鼻泪管-下鼻甲黏膜瓣,必要时行下鼻道开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排除恶性肿瘤。随访6个月至2年,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病变无复发,均无面颊部麻木、溢泪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腔内外侧壁切开并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有利于整个上颌窦腔病变彻底清除和方便处理累及翼腭窝颞下窝病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李泉杜友红张艳红陈鲜芳彭福森颜梅生黄文孝
- 关键词:上颌窦疾病鼻内镜术
- 鼻内镜术后布地奈德鼻腔灌洗与鼻腔喷剂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合并哮喘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9
- 2017年
- 目的比较鼻内镜术后采用布地奈德鼻腔灌洗与鼻腔喷剂治疗对慢性鼻-鼻窦炎(CRS)合并哮喘患者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条件的48例CRS合并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灌洗组和喷雾组(n=24),灌洗组鼻内镜手术(ESS)后采用0.5 mg布地奈德溶于250 ml生理盐水鼻腔灌洗,喷雾组ESS后采用布地奈德喷雾剂喷鼻。随访1、3及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化版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条(SNOT-22)、Lund-Kennedy(LK)内镜评分、口服类固醇和吸入类固醇的使用量。结果不同时间SNOT-22和LK内镜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灌洗组与喷雾组的SNOT-22和LK内镜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和0.009),与喷雾组比较,灌洗组的SNOT-22和LK内镜评分较低,相对效果较好。灌洗组与喷雾组的SNOT-22和LK内镜评分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间入组后治疗6个月期间口服激素总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治疗前后6个月口服激素总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及组内术前6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期间使用吸入激素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伴哮喘患者ESS后,布地奈德鼻腔灌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和减少使用口服类固醇,效果优于鼻腔喷剂。但灌洗后吸入激素量没有减少。
- 李泉颜梅生肖志超谢志海
- 关键词:慢性鼻-鼻窦炎哮喘布地奈德鼻腔灌洗
- 鼻内镜在鼻颅底外伤中的运用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鼻颅底外伤处理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35例鼻颅底外伤的患者应用鼻内镜技术进行诊治,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鼻颅底外伤患者中15例合并有鼻大出血,急诊经鼻内镜处理后出血停止。单纯鼻骨骨折3例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鼻外观及鼻通气良好。5例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或脱位,4例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复位术,术后鼻外观及鼻通气良好;1例术后左鼻塞,检查见鼻中隔左偏,1个月后行中隔矫正后鼻塞消失。2例合并鼻泪管断裂,鼻内镜辅助下手术治愈。处理上颌窦(前、上壁)骨折4例、筛窦骨折2例、额筛窦骨折4例(2例伴脑脊液鼻漏)、上颌窦筛窦骨折合并眶纸板骨折4例(2例伴复视)、蝶筛窦骨折6例(1例伴脑脊液鼻漏)。鼻内镜手术后均对位生长愈合良好,无复视及视力障碍,眼球运动正常,外形尚好,窦口引流通畅,鼻腔鼻窦上皮化好。伴脑脊液鼻漏者已愈合。35例中1例鼻腔大出血,虽鼻出血停止但因合并严重脑挫裂伤死亡。结论在处理鼻颅底复杂性外伤中配合应用鼻内镜可以获得较满意疗效。
- 李泉杜友红王小东孙建华张艳红彭福森颜梅生
- 关键词:鼻内镜外伤手术
- 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对大鼠心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Ⅱ、醛固酮及其拮抗剂干预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活性和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Ⅱ消化法、差速贴壁法、差速脱壁法获取并纯化SD乳鼠CFs,将3,4代CFs分为:ang Ⅱ组、醛固酮组、ang Ⅱ+醛固酮组、ang Ⅱ+氯沙坦组、醛固酮+螺内酯组、对照组。采用CCK-8活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RT-PCR检测细胞中I型胶原前胶原A1(collagen,type I,alpha 1,COL1A1)、Ⅲ型胶原前胶原A1(collagen,type Ⅲ,alpha 1,COL3A1)以及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1)mRNA的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COL1A1,COL3A1,MMP1,TIM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ng Ⅱ、醛固酮可明显促进CFs增殖(增殖率分别为38.5%,28.5%;P<0.05),ang Ⅱ+醛固酮组的增殖率较ang Ⅱ、醛固酮单独干预组更高(增殖率54.4%,P<0.05),氯沙坦、螺内酯可显著抑制ang II、醛固酮诱导的细胞增殖效应(P<0.05);与对照组比较,angⅡ,醛固酮可显著促进COL1A1,COL3A1,MMP1 mRNA和蛋白表达(P<0.05),同时抑制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P<0.05),氯沙坦、螺内酯可显著抑制ang Ⅱ、醛固酮诱导的COL1A1,COL3A1,MMP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增加(P<0.05),同时升高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Ang Ⅱ、醛固酮可促进体外培养CFs增殖和增加I,III型胶原表达;Ang Ⅱ、醛固酮同时干预时具有协同和叠加效应,而氯沙坦、螺内酯可抑制这一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影响MMPs/TIMPs的平衡,使心胶原代谢紊乱,增加CFs活性,促进心纤维化。
- 谢永进颜梅生盖鲁粤
- 关键词:醛固酮氯沙坦螺内酯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
- 鼻内镜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价值
- 2009年
-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根据Krouse的分期,回顾性分析4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人行手术治疗并随访24个月的临床资料。采用经鼻侧切开手术者(鼻侧切开组)22例,经鼻内镜手术者18例(鼻内镜组),并将两种手术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鼻内镜组0例,鼻侧切开组7例;术中出血量,鼻内镜组200mL,亦低于鼻侧切开组500mL;复发率低,鼻内镜组3例,鼻侧切开组5例;住院时间,鼻内镜组8d,明显短于鼻侧切开组13d。结论经鼻内镜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李泉杜友红张艳红彭福森颜梅生
-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
- 葫芦素E诱导CNE2细胞株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 目的:观察葫芦素E/(Cucurbitacin E,CuE/)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生长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CuE对体外培养的CNE2细胞株生长增殖的影响;0//EB染色,观察细...
- 颜梅生
- 关键词:鼻咽癌BCL-2
- 文献传递
- VEGF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45例NIP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VEGF的水平。结果 45例NIP患者术前血清VEGF水平为(369.6±108.8)pg/mL,对照组血清VEGF的水平为(106.5±61.6)pg/m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治愈患者外周血VEGF水平为(118.9±65.8)pg/mL,复发/癌变患者为(428.2±126.7)pg/mL,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愈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患者血清中VEGF的检测可对NIP的复发及恶变进行有效监测。
- 颜梅生罗志强
- 关键词:乳头状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LISA检测
- HPV感染与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P)虽为良性肿瘤,但其呈侵袭性生长,手术后容易复发且有可能恶变,然而,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是IP形成的始动因素之一,尤其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恶化及预后密切相关。现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IP相关性的最新动态予以综述。
- 颜梅生罗志强
- 关键词: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人乳头状瘤病毒致病机制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