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 作品数:59 被引量:394H指数:11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 浅谈中药与微量元素被引量:10
- 2001年
- 微量元素在中药中广泛存在 ,是不容忽视的有效成分 ,它与中药的内在质量 ,中药炮制 ,中药方剂 ,中药药效 ,养生与康复等关系密切。
- 陈曦陈秋燕
- 关键词:中药微量元素药效
- 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微血管密度与预后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7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中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2 8例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Ⅷ因子相关抗原 (factorFⅧ relatedantigen ,FⅧ RAg)和CD31的表达 ,并通过形态学计量法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恶性黑色素瘤的体积、Clark分级和Breslow分级无关 ,而与美国癌症联合会分级标准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标记指数有关。Kaplan Meier分析显示微血管计数 <36 .5个 (× 2 0 0 )的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预后较好 ,而微血管计数 >36 .5个 (× 2 0 0 )预后较差。结论 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微血管密度与生存率相关 。
- 陈曦季天海杨劲松张哉根姚丽青邓军
- 关键词:咽部喉部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微血管密度
- 免疫诱导内淋巴积水动物模型及影像学检测
- 2014年
-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的内耳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内淋巴积水,其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本文就梅尼埃病免疫致病机制学说的发展、免疫法诱导内淋巴积水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针对内淋巴积水进行的听力学和影像学等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 黄晓婷陈曦张榕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因素被引量:26
- 2008年
-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发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BPPV患者的年龄、性别对BPPV发病的影响,并探讨BPPV发病与内耳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BPPV患者的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异常率为22.1%(32/145)、女性为37.2%(54/145);中年(30~55岁)BPPV患者的高刺激ABR的异常率为37.9%(55/145)、老年(>55岁)BPPV患者为21.4%(31/145);不同性别、年龄BPPV患者高刺激率ABR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耳缺血可能与BPPV发病有关,但BPPV发病在不同性别、年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 陈曦林少莲吴子明张榕
-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听性脑干反应内耳缺血
- 18F-FDG PET/CT显像结合MR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MR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我院治疗的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的颅脑及体部PET/CT显像和颅脑MR检查30例。结果 PET/CT诊断转移瘤21例,其中原发灶为肺癌14例,食管癌3例,直肠癌、鼻窦癌、恶性黑色素瘤、小肠癌各1例。经手术、内镜或穿刺病理学证实原发灶者20例。诊断颅内原发肿瘤7例,其中3例为淋巴瘤,1例为脑膜瘤,3例为胶质瘤,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并病理证实为脑脓肿1例,误诊为低级别胶质瘤1例,病理证实为脑梗死。MRI对颅内病灶诊断的敏感性显著优于PET/CT,对于颅内单发病灶诊断的准确率不如PET/CT。结论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PET/CT显像可有效发现原发病灶,PET/CT显像结合MR可显著提高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 张颖陈曦缪蔚冰
- 关键词:转移瘤
-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感染的因素及其生物学特点研究
- 2012年
-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感染的因素及其生物学特点,探讨如何减少术后感染及感染后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7-2011-10期间我院人工耳蜗植入中心接受耳蜗植入的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情况。结果:由同一术者完成的316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有5例发生感染,外院术后感染转来1例,共6例,均经治疗后痊愈,其中1例术后8年因植入体电极支撑小柱等因素感染取出植入体。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感染的关键环节,采用化学制剂清除细菌生物膜,能够控制人工耳蜗术后感染,特别是皮瓣感染。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发生感染时并不一定非要取出植入体。采用积极围手术期干预,积极治疗术后感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言语康复的有效保障。
- 陈希杭陈曦张榕
-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皮瓣生物膜
- 经鼓室钆注射内耳造影技术原理及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经鼓室钆注射内耳造影技术为近年来耳科学新发展的影像技术。由于成像上的优势,经鼓室钆注射内耳造影技术可以清晰区分迷路中内、外淋巴液,被广泛应用于内耳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治疗评估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本文针对这一新兴发展的技术原理及临床、科研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 张晓东陈曦方哲明张榕
- 血管生成因子在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及其受体和肿瘤源性粘附因子 (TAF)在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特点 ,以及它们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和病人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计量方法检测 2 8例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 MVD、VEGF、b FGF、TGF- β1 及其受体和 TAF的表达 ,并应用多因素 Cox比例风险模型检测上述因素和病人预后的关系。 结果 2 8例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中 ,VEGF阳性 19例 (6 7.9% ) ,b FGF阳性 2 1例 (75 .5 % ) ,TGF- β1 阳性 16例 (5 7.1% ) ,TAF阳性 18例 (6 4.3% )。血管生成因子与其受体表达具有一致性 ,并与 MVD值显著相关。Cox模型分析显示 MVD和 VEGF是影响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因素 (P<0 .0 5 )。 结论 VEGF、b FGF、TGF- β1 和TAF是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中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 ,并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影响病人的预后。其中 MVD和 VEGF是评估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
- 陈曦季天海杨劲松姚丽青邓军张哉根
- 关键词:黑色素瘤咽肿瘤喉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血管生成因子
- 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多药耐药基因及其基因编码产物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 2002年
- 目的 :研究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多药耐药 (MDR)基因胎盘型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ST π)、DNA拓朴酶Ⅱ (TopoⅡ )和MDR基因编码产物P 糖蛋白 (Pgp)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链霉素亲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标S P法检测 2 8例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Pgp、GST π和TopoⅡ的表达 ,分析MDR基因及MDR基因编码产物阳性表达率与肿瘤主要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 8例标本中Pgp、GST π和TopoⅡ的表达率分别为 35 .7%、5 7.1%和 4 6 .4 % ,相互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Pgp、GST π和TopoⅡ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Clark’s分级、Breslow’s分级无明显相关 (P >0 .0 5 ) ,与AJC分级及预后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Pgp、GST π和TopoⅡ等多因素联合作用是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多药耐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与预后相关。
- 陈曦季天海姚丽青杨劲松邓军张哉根
- 关键词:咽喉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多药耐药基因基因表达预后
- 2008-2012年福建省5907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6
- 2014年
- 目的了解2008—2012年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临床分布。方法收集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用纸片扩散法和自动化仪器法(VITEK—II)进行药敏试验。按2012年CLSI标准判读,以Whonet5.4和SPSSl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5907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ICU(34.5%)、神经外科(15.7%)、呼吸科(12.7%)、骨科(8.3%)和神经内科(6.4%)。该菌对米诺环素和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9%~7.5%和15.0%~38.0%;替加环素抑菌率为86.1%;2012年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2.2%、72.7%和63.4%,与2008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RAB(多重耐药Ab)的检出率为14.2%、21.3%、27.1%、36.2%及46.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趋势呈逐年递增,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仍呈上升趋势,MDRAB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米诺环素、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明显增加。
- 林宇岚杨滨陈守涛高丽钦陈曦甘龙杰欧启水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抗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