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建平

作品数:19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艺术
  • 5篇文学

主题

  • 11篇戏曲
  • 4篇邕剧
  • 3篇文化
  • 2篇艺术
  • 2篇水浒
  • 2篇水浒戏
  • 2篇排场
  • 2篇戏曲创作
  • 2篇戏曲史
  • 2篇岭南文化
  • 2篇明清
  • 2篇昆山腔
  • 2篇古典
  • 2篇古典戏曲
  • 1篇旦行
  • 1篇道光
  • 1篇道光年间
  • 1篇地方戏
  • 1篇地方戏曲
  • 1篇都市

机构

  • 19篇中国戏曲学院

作者

  • 19篇陈建平

传媒

  • 5篇戏曲艺术
  • 5篇戏曲研究
  • 3篇当代戏剧
  • 3篇中华戏曲
  • 1篇文史知识
  • 1篇戏剧艺术
  • 1篇艺术评论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排场戏与邕剧的教育传承
2020年
邕剧自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其传承与发展就更具战略意义和时代紧迫感。面临话剧、电影、电视、流行歌舞等多种艺术样式和网络、微信等新媒体的冲击,邕剧的传承更为迫切。戏曲的传承,首要的问题是戏曲教育。对于邕剧的教育传承而言,排场戏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陈建平
关键词:戏曲教育邕剧教育传承艺术样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排场
元大都戏曲演员考被引量:1
2013年
元大都是当时全国名副其实的戏曲文化中心,戏曲演员作为大都演剧活动的主体,对促成大都剧坛的繁盛至关重要。大都的戏曲演员呈现出三方面的鲜明特色:构成方面,以杂剧演员为主,院本、傀儡戏等演员为辅;技艺传承方面,有民间师徒相承、宫廷教坊专业教习、梨园之家世代相传等多种形式;舞台表演方面,技艺精湛、唱功尤著、戏路宽广。这对推动与深化当今北京剧坛的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陈建平
关键词:元大都戏曲演员
用散文写历史,以自述表学术——《戏缘——孙崇涛自述》读后
2016年
学术研究的成果该如何表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式论文的写作格范逐渐成为中国当代的学术主流。时至今日,西式论文已然牢牢占据了独步天下的学界"霸主"地位。近年来,曾有学者质疑过"西式论文的负面影响",但应者寥寥。
陈建平
关键词:戏曲史作格《四郎探母》戏剧观念
强化与创新——从文学角度论传统粤剧与现代社会的接轨
2011年
有着"南国红豆"美誉的粤剧是岭南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但在现代都市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粤剧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狭小。各种相关言论此起彼伏,或曰粤剧是"夕阳艺术",前途岌岌可危;或曰粤剧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
陈建平
关键词:岭南文化地方戏曲戏曲创作都市文化
《天宝遗事诸宫调》辑本佚曲顺序考
2023年
《天宝遗事诸宫调》原书已佚,今不可见,仅在《太和正音谱》《盛世新声》《词林摘艳》《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北词广正谱》《钦定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等明清各种曲选、曲谱中,尚存数十套佚曲,说白无存。本文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依据曲文内容、引辞《遗事引》所介绍的故事梗概和诸宫调的体制特点,从有争议的套曲、引辞、正文的排序三个方面,对《天宝遗事诸宫调》的佚曲真伪和诸曲连缀重新梳理,力求还原其本来面貌。
陈建平
区域戏曲文化史的拓展与深化——评刘祯等著《北京戏曲文化》
2024年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戏曲史著已经突破了早期纯文学的撰写模式,采取了综合研究的史撰模式。刘祯等著《北京戏曲文化》在史著范式上又有了新的拓展与深化。该书着眼于地域文化,既接续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使命,又摆脱了传统精英史观的束缚,从四个方面为区域戏曲文化史的撰述提供了新的启示:串连前世今生,凸显当代价值,文献文物并举,彰显地域特色;叙述议论结合,提升学术品位;文字图片兼备,增添阅读趣味。
陈建平
明清时期《南西厢》的舞台传播考述
2012年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②元代王实甫作的《西厢记》(以下简称《王西厢》)一向被公认为元明杂剧的压卷之作。然而自明中叶以来,随着戏曲声腔的代有更迭,《王西厢》在戏曲舞台上逐渐式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继之,由崔时佩。
陈建平
关键词:家班北西厢昆山腔《西厢记》
戏曲经典的时代表达——对古典戏曲名著改编的再思考
2024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曾经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这一大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陈建平
关键词:文化主体性名著改编家国情怀中华文明古典戏曲
戏曲文献学研究的开拓之作--孙崇涛先生《戏曲文献学》的学术贡献
2009年
近百年来,从中国戏曲文献学学科本身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阐述鲜见出现,而孙崇涛先生的新著《戏曲文献学》不仅开创了中国戏曲文献学研究的格局和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学模式和一种良好的治学风范。本文主要从容量包含、治学态度、表述方式和学术信息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孙崇涛先生《戏曲文献学》对学术界的贡献。
陈建平
关键词:戏曲文献学学术贡献
士人意识与平民意识对侠意识的重新编码——明清水浒戏的文化透视
2008年
《水浒传》问世以后,明清以来的水浒戏便主要根据已经定型的小说敷衍成篇。此外,前代水浒戏的发展成果和民间长期流传、绵延不绝的水浒故事也为之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和艺术渊源。根据《曲品》、《远山堂曲品》、《鸣野山房书目》、《古人传奇总目》、《传奇汇考标目》、《重订曲海总目》、《曲海总目提要》、《曲海总目提要补编》、《春台班戏目》、《庆升平班戏目》、《花天尘梦录》、《永禁淫戏目单》、《今乐考证》、《花部剧目》、《缀白裘》等文献统计。
陈建平
关键词:平民意识文化透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