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履灿

作品数:65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CT理论与应用研究》编辑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建筑科学
  • 3篇机械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5篇地震
  • 11篇震波
  • 9篇地震波
  • 9篇Q值
  • 8篇面波
  • 7篇地震活动
  • 7篇震级
  • 7篇CT
  • 6篇地震活动性
  • 6篇英文
  • 6篇体视学
  • 6篇成像
  • 5篇地震活动特征
  • 5篇地震面波
  • 5篇地震灾情
  • 5篇灾情
  • 5篇震灾
  • 5篇三维成像
  • 5篇台湾海峡
  • 4篇体视学方法

机构

  • 52篇中国地震局地...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CT理论与...
  • 5篇北京大学
  • 3篇《CT理论与...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北京交通大学
  • 2篇山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国...
  • 2篇国家地震局
  • 1篇长春地质学院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北京气象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沈阳地震台

作者

  • 65篇郭履灿
  • 9篇崔力科
  • 7篇和景昊
  • 6篇胡常忻
  • 6篇吴建平
  • 4篇罗承忠
  • 3篇魏富胜
  • 2篇高建国
  • 2篇吴雄斌
  • 2篇闻则刚
  • 1篇杨辉
  • 1篇郭勤
  • 1篇高阿甲
  • 1篇赵卫明
  • 1篇陈惟昌
  • 1篇王淑贞
  • 1篇余康元
  • 1篇李阳
  • 1篇向勇
  • 1篇陈毅文

传媒

  • 32篇CT理论与应...
  • 5篇灾害学
  • 4篇山西地震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内陆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2004年C...
  • 1篇中国体视学学...
  • 1篇1990年中...
  • 1篇1991年中...

年份

  • 3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1
  • 5篇1999
  • 1篇1998
  • 4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4篇1994
  • 4篇1993
  • 6篇1992
  • 8篇1991
  • 5篇1990
  • 1篇1989
  • 2篇1986
  • 2篇1984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面波品质因数Q值的模拟反演及误差估算被引量:6
1991年
本文基于地震面波的射线理论,引入Radon变换和卷积反投影,先由假设的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为椭园分布的模型,由正演方法计算若干组面波吸收特征t~*,然后基于这组t~*,用x-CT技术上常用的卷积反投影方法计算该处附近的Q值空间分布,并将这两组Q值分布进行比较,求得面波Q值拟合反演的误差在10%左右.
郭履灿罗承忠曾宏红苗地
关键词:品质因数地震面波RADON射线理论线性插值
地球层析成像在减轻灾害中的作用(英文)
2004年
目的 说明地球层析成像一词的含义和它所包括的分支有:地震层析,电阻率层析,大地电磁层析,磁共振成像, 地震破裂面照相以及探地雷达成像等。概括当前这几种手段的成就,所能达到的成像精密度, 用现代的计算方法、反演地下介质速度、衰减 Q值、密度、孔隙度分布、介质破裂程度,可提高震源定位精度,再借鉴医学上检测癌细胞发生、发展过程的模式,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式。判断未来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结构,发展趋势,以及地下水与电阻率图像随季节变化的关系。初步阐明地球层析成像在减轻地震灾害、洪水灾害与火山喷发灾害中的作用。将地电阻率层析与磁共振测深成像相结合应用于探测地下水的一些基本分布特征,判定潜伏断层的特征,追踪电阻率异常区其附近的电性精细结构,分辨率可以达到 1 米左右。结合起来可探测地下裂隙分布,发现活断层,对高层建筑物(80 米以上)和大型桥梁、水坝、堤防的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以便及早加固,以减轻损失;结论 利用上述地球层析成像的几种手段,可以探测地下活动断层、孕震结构和地下水与电阻率随季节的变动,为判定高楼和堤坝的安全性提供依据,在减轻灾害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郭履灿赵静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孕震区
台湾海峡通道工程的地震安全性问题
2006年
台湾海峡的地质构造背景及GPS网站的地壳运动速度观测数据表明,中国大陆福建沿海、台湾海峡与台湾岛北部地壳的水平运动基本保持了整体趋势;800余年的地震资料显示了台湾海峡及其附近地区的潜在地震危险性分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研究表明了台湾海峡北段的地震危险性较低。从防止地震影响角度考虑,选择拟议中的北线作为台湾海峡通道建设线路较为安全。
魏富胜许忠淮郭履灿
关键词:GPS地震地震危险性
1991年世界地震灾情及地震活动特征
1992年
为适应“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需要,系统整理了1991年世界地震灾情及重要地震。统计结果表明:全世界1991年全年因地震死亡人数为2084人,中国只有一人;受伤人数约6500人,中国将近700人;倒塌房屋约62万间。全年直接经济损失粗略估算,国外2.7~3.2亿美元,国内约3.3亿人民币。对1991年度地震活动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和景昊郭履灿
关键词:地震灾情地震活动性
1975—1976年地震活动与近两年全球和中国地震活动图象的比较研究及趋势分析被引量:3
1991年
根据“比较科学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对1975—1976年全球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与最近两年全球地震活动作了对比,并分析了1900—1990年全球范围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 据资料分析,全球性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具有高潮期和低潮期。最强烈活动期为1940—1950年左右,Ms≥7级地震年频次为25—40次;相对活动最低潮期为1980—1988年,Ms≥7级地震年颁次只有5—12次。我国境内地震活动也有高潮和低潮活动期,目前,我国大陆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 1980—1988年是全球性8级地震较少时段,可能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的突然增强,仅半年时间内发生12次Ms≥7级地震,其中菲律宾发生8级地震,震情与1975—1976年情况相类似。 本文在对比活动图象基础上,估计了全球和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中的强震活动趋势。
和景昊郭履灿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地震图象
地震层析成像的一些新研究被引量:3
1994年
1.引言层析成像技术已广泛用于地球科学研究之中,如声波和弹性波层析成像,使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衰减系数作为参数,可以解决复杂的非均匀介质的成像问题。由于层析成像伴随着特定的观测方式。
崔力科郭履灿
关键词:地震CT地震勘探
论震源的频谱特征与近距离谱震级的测定
<正>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的记录用三种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区八次强震记录的频谱特征.第一种方法是按照S.J.杜达的谱震级的频带范围用10道数字滤波器分道测算谱震级,对T<1.0s,T=1.0—3.33s及T>3.33s...
郭履灿吴建平
文献传递
用CT技术反演面波Q值空间分布及其研究前景(英文)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运用CT技术反演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空间分布,采用在医学上X—CT技术中的卷积反投影方法,引用 Radon 变换反演和图像重建方法来拟合地壳面波 Q 值的空间分布。由600次地震实际的2200条地震波射线的面波振幅、周期资料,进行实际地壳 Q 值反演,首先获得四川盆地附近:北纬26°—34°,东经103°—112°范围的面波 Q 值分布,作出该区 Q=210-255的等值线图,其平均 Q 值为225,在四川盆地中部面波 Q 值偏高,这可能与该盆地中部沉积物介质比较均匀,非弹性成分较少有关。然后以上述经纬度范围的四川盆地为基地,将面波扫描的方框分别向北、向南、向西、向东移动各2度,再做四次 Q 值成像,取其中间重迭部位,计算 Q 值的平均值及其残差,得每经纬度为半度的像素中观测误差的空间分布图。求得该范围的平均误差为8%。进一步将平面范围地震面波 Q 值成象扩大成球面上的投影成像:系将上述单框 Q 值图像沿经纬度方向各移动2度进行叠加,使若干个平面小单框复盖在预想的球面上的大区域上,除去边缘部分之外,在该范围的经纬度网上都叠加有一个以上的 Q 值数据,通过计算每个网点上的平均 Q 值及其标准误差的等值线,可获得球面上大范围的 Q 值成象图。得到了7×7框范围内的面波 Q 值分布图。本文探讨了 Q值成像在改进面波震级标度和解释地震震级的路径校正值以及为地震监测预报服务的研究前景。
郭履灿吴建平郭勤吴雄斌
关键词:CT技术卷积反投影地震面波
地震定量与震源参数研究的近期进展
<正>本文引述了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大规模发展与震波层析图象技术 (Seismic Tomography)的兴起,对于地震定量化及震源参数的研究引起一系列的变革,对其中几项影响较大的内容叙述如下:
郭履灿
文献传递
德国地球CT在近期的某些进展(英文)
2002年
作者应德国汉堡大学杜达教授的邀请,并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基金会的资助,于2002年6-8月,在德国访问了五个地球科学机构,就所见所闻并结合与地球CT的文献和网站的资料,初步综述如下,今后本刊将分专题进行补充报道。
郭履灿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