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盛齐

作品数:37 被引量:131H指数:7
供职机构:成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药物
  • 7篇制剂
  • 5篇液相色谱
  • 5篇液相色谱法
  • 5篇色谱
  • 5篇色谱法
  • 5篇相色谱
  • 5篇高效液相
  • 5篇高效液相色谱
  • 5篇高效液相色谱...
  • 5篇给药
  • 4篇盐酸
  • 4篇药物树脂
  • 4篇脂质体
  • 4篇绿原
  • 4篇绿原酸
  • 4篇纳米粒
  • 4篇口服
  • 4篇给药系统
  • 4篇靶向

机构

  • 17篇成都大学
  • 13篇成都学院(成...
  • 6篇中国医药集团...
  • 5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江苏省肿瘤医...
  • 1篇扬子江药业集...
  • 1篇深圳致君制药...
  • 1篇重庆摩托车(...
  • 1篇四川赛卓药业...

作者

  • 35篇邓盛齐
  • 10篇任静
  • 9篇郑林
  • 8篇陶静
  • 6篇张亦斌
  • 5篇李楠
  • 4篇蒋学华
  • 4篇赖可
  • 4篇邓岚
  • 4篇尹罡
  • 3篇李楠
  • 3篇肖宇
  • 3篇李晓琴
  • 2篇李黎
  • 2篇陶静
  • 2篇尹婕
  • 2篇徐公望
  • 2篇王玲玲
  • 2篇李毅
  • 2篇郭小照

传媒

  • 14篇中国抗生素杂...
  • 5篇中国药学杂志
  • 4篇国外医药(抗...
  • 2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国际药学研究...
  • 1篇北方药学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6
  • 1篇2005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疫苗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2006年
微粒作为疫苗载体,在疫苗投递系统中的优势已越来越明显。从疫苗微粒在疫苗的口服给药、皮内注射给药、呼吸道黏膜直接接种和其他接种途径等四个方面对微粒给药系统在疫苗投递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同时对疫苗微粒给药系统常用高分子化合物进行综述;从单剂量疫苗、新型疫苗、老疫苗新用等方面对微粒给药系统在疫苗投递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与总结。
龚修净邓盛齐
关键词:微粒疫苗给药系统抗体抗原免疫应答
脂质纳米粒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脂质纳米粒自面世以来,以其稳定性好,高靶向性,脂质材料生理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低毒等优良特性而被广泛关注。现脂质纳米粒载体已可用于各种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肺部给药、眼部给药等。本文就近几年来脂质纳米粒在药...
蒋芳邓盛齐
关键词:脂质纳米粒抗肿瘤稳定性载药量缓释性
文献传递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8
2006年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类高级载体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近年来其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缓控释、靶向、透皮和黏膜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期待新型环糊精衍生物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
尹婕邓盛齐
关键词:环糊精环糊精衍生物新型给药系统
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长足进步,新辅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抗生素的新剂型研究呈现出更广阔的前景,使得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本文综述了速释、缓控释、靶向、经皮给药途径及复方制剂在抗生素新剂型新技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今后抗生素新剂型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龚前飞任静张亦斌邓盛齐
关键词:抗生素速释制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给药
替利定药物树脂口服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替利定药物树脂口服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该替利定药物树脂口服混悬液包含以下组分:每100ml口服混悬液含替利定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水合物0.2g~5g,离子交换树脂0.2g~10g,并加水至100ml。本...
邓盛齐陶静邓岚徐公望李楠张亦斌
文献传递
绿原酸大鼠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考察绿原酸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原位灌注模型对绿原酸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酚红和绿原酸浓度。结果 40μg·mL-1绿原酸大鼠胃每小时吸收率为7.77%;不同质量浓度20、40、80μg·mL-1的绿原酸小肠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52 1、0.052 5、0.047 2 h-1;绿原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49 2、0.039 5、0.063 0、0.031 8 h-1;结扎胆管后,40μg·mL-1的绿原酸小肠吸收速率常数为0.066 2 h-1。结论不同药物质量浓度对绿原酸大鼠小肠吸收无显著影响,药物吸收属于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十二指肠与回肠的吸收优于空肠和结肠段;大鼠胆汁排泄不干扰绿原酸的肠吸收过程。
任静邓盛齐陶静蒋学华
关键词:绿原酸吸收动力学
RP-HPLC法测定复方氨酚氢可酮片中的有关物质对氨基酚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建立复方氨酚氢可酮片中的有关物质对氨基酚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 BDS C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磷酸盐缓冲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245 nm。结果:依本法进行测定,片剂中其他成分及杂质不干扰对氨基酚的测定,对照品溶液浓度在0.21-52.45μ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7);定量限与检测限分别为0.84、0.17 ng;重复性试验中RSD(n=6)为4.4%;回收率在99.1%-101.2%之间。结论:本法经方法学验证可用于复方氨酚氢可酮片中有关物质对氨基酚的检查。
肖宇邓盛齐丁始安李楠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对氨基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利他唑酮(LT-01)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及其理化性质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确定利他唑酮形成磷脂复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该磷脂复合物进行理化性质研究。方法以药脂比、反应溶剂、反应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为考察项,以复合率为评价指标,对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考察,最终确定利他唑酮磷脂复合物最优的制备方法,并对所制备的磷脂复合物进行溶解性考察,采用紫外、红外光谱扫描进行验证。结果该工艺制备磷脂复合物简单易行且质量可控,制备利他唑酮磷脂复合物的复合率大于96%。形成复合物后,利他唑酮在水、油相中的溶解性增加了50~100倍,同时UV扫描和IR光谱结果显示利他唑酮磷脂复合物的生成过程中并没有新的化合物产生。结论该制备工艺能够简单方便的制备出复合率高的利他唑酮磷脂复合物,且所制备的磷脂复合物能够有效的提高药物的溶解性。
郭小照李楠尹罡李岳邓盛齐鲁韬
关键词:影响因素理化性质
盐酸吉西他滨隐形脂质体的制备及工艺优化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应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盐酸吉西他滨隐形脂质体的制备条件。方法结合改良薄膜法和冻融法制备盐酸吉西他滨隐形脂质体,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法确定显著影响药物包封率的因素,即脂药比(W/W),HSPC/DSPE-PEG2k(W/W),脂质比(W/W),并对其进行3因素5水平的中心组合实验,筛选最佳处方工艺,并绘制体外释药曲线。结果最优处方工艺条件为磷脂:药物:胆固醇:DSPE-PEG2k为60:3:20:4.8(W/W),PBS浓度0.1mmol/L,水化时间1h,探头超声时间3min(80W,3s/3s),冻融4次;在此优化条件下,包封率为65.85%±0.48%,较优化前提高近25%。体外释放动力学符合双指数方程,具有一定缓释作用。结论响应面分析法可有效平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适用于脂质体制备工艺及处方筛选。
郑钦陶静张亦斌邓盛齐
关键词:盐酸吉西他滨隐形脂质体响应面法包封率
姜黄素立方液晶制备工艺过程中的光稳定性研究
2017年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姜黄素和姜黄素立方液晶的光稳定性进行考察,研究水、乙醇及pH等对姜黄素光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不同处方项下的姜黄素立方液晶于不同光照条件下放置,并以HPLC-UV法测定姜黄素含量;通过比较姜黄素立方液晶溶液与姜黄素的乙醇溶液、50%乙醇溶液强光照射下的姜黄素降解情况,研究水对其光降解的影响;对不同pH下姜黄素立方液晶进行强光照射试验。结果以GMO/F127为处方制得的姜黄素立方液晶光稳定性较好;姜黄素在含水介质中,光降解速度加快;姜黄素立方液晶中的游离姜黄素在强光(4500Lx)照射下发生降解,而姜黄素立方液晶的光稳定性较好;酸对姜黄素立方液晶的光稳定性并无明显影响。结论结果表明姜黄素立方液晶对强光不稳定,光照环境下易发生降解,且水可加速姜黄素的光降解。该研究为姜黄素立方液晶的生产工艺及贮存条件选择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李瑾李楠李晓琴邓盛齐尹罡
关键词:姜黄素光稳定性光降解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