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路静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1篇读者反应批评
  • 1篇意象
  • 1篇原创
  • 1篇原创性
  • 1篇文学
  • 1篇文学批评
  • 1篇文艺
  • 1篇文艺理论
  • 1篇象意
  • 1篇美学
  • 1篇接受美学

机构

  • 2篇长春工业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作者

  • 2篇路静
  • 1篇张锡坤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求索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建设的初步构想被引量:2
2012年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建构相当艰巨而烦难,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立足点当建立在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美学互补的基础上。朱良志的"审美意象体系构架",可视为就此展开思考的先导。从此构架出发,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1)"生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出发点,探讨生生之艺的接受观念,有两条线索,一为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一为中国古代的文本理论,两个传统在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接受理论中得到了精湛的描摹和呈现。2)作为重要的西方美学体系,接受美学、阐释学与中国古文论颇有相通契之处:都注重理论体系的动态整体性、都采用一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都具备鲜明的创生性;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两者都以"本真存在"为终极依据。而对接受美学的深层探讨,可以补中国古代接受论之不足,接受美学自身的局限性亦可以在"中国化"的历程中得到补救。3)中国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的建构需紧紧围绕着"意象"这一核心范畴,还原"象的流动与转化"的动态整体图式。其中,各范畴和理论均统照在"创作论"、"本体论"、"接受论"三个范式中,互相又各有理论的纵深,互相之间既相互联系而又存在重叠和交叉。
张锡坤路静
关键词:文艺理论接受美学意象
读者反应批评:对读者的多重解读被引量:1
2011年
读者反应批评家对"读者"的不同定义反映了他们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吉布森与里法泰尔强调文本的客观性及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规定性,采用的仍是结构主义方法;伊瑟尔向前迈进了一步,强调读者主动参与制造文本的意义,是作品的共同创造者;费什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他认为阅读是体验,而不是对文本意义的解释;而卡勒则把制定理论的任务放在了首位,把具体的批评阐释放到了从属地位;而针对现实读者展开的实证研究,因其采用的定性定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可为文学研究的某些领域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的答案。
路静
关键词:读者反应批评文学批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