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卒中
  • 3篇出血
  • 2篇血压
  • 2篇中风
  • 2篇脑出血
  • 2篇脑卒中
  • 2篇高血压
  • 1篇东菱精纯克栓...
  • 1篇动脉阻塞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塞
  • 1篇心理社会
  • 1篇心理社会因素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酶
  • 1篇血清酶学
  • 1篇血性
  • 1篇血脂
  • 1篇血脂值
  • 1篇抑郁

机构

  • 7篇北京积水潭医...
  • 3篇北京医院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北京安定医院

作者

  • 7篇赵秀华
  • 3篇龙洁
  • 3篇高晓兰
  • 3篇胡长梅
  • 3篇孙玉衡
  • 3篇徐忠宝
  • 3篇李金
  • 2篇王文志
  • 2篇李艺影
  • 2篇王金岩
  • 2篇杨卿
  • 1篇张志锐
  • 1篇陈学诗
  • 1篇顾翔
  • 1篇温泉润
  • 1篇李晓玉
  • 1篇杨卿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年份

  • 1篇2005
  • 1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8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脑卒中数据库研究的方法学及基线资料分析被引量:11
1999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因、临床特点以及各种危险因素对出血性脑卒中的不同影响。方法调查记录表设计参照美国NINDS使用的卒中数据库研究方案,结合国情修改而成。参加单位技术人员经统一培训。结果七家医院共收集脑卒中1000例,其中完全性卒中944例,TIA56例。脑出血占23.4%;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6%,动脉硬化性梗塞占52.1%。各类卒中几乎均为男性多于女性,而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但发病年龄偏低,且女性为多,占59%。脑梗塞发病后在24小时内就诊者仅占约五分之一。糖尿病、心脏病、TIA病史在缺血性卒中组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出血性卒中组,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甘油三酯水平缺血性卒中组明显为高。结论高血压在导致各类卒中发病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糖尿病、心脏病、TIA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甘油三酯增高可能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
高晓兰王文志胡长梅胡长梅龙洁杨卿赵淑清龙洁赵秀华李艺影李金陈清棠
关键词:脑卒中中风数据库研究
高血压性脑出血再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00
1999年
目的 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221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 其中47 例发生再次脑出血。对这些病例进行了定期门诊复查或随访, 分析了血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 、年龄、性别、出血部位、糖尿病、高血脂、心肌供血状态和抗凝血药物应用等因素与再次脑出血的关系。结果 舒张压水平与再次脑出血关系密切, 舒张压> 90mmHg 的病例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再次发生率明显高于舒张压< 90mmHg 的病例。其它因素与再次脑出血无显著关系。结论 本研究认为高舒张压是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再次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晓兰胡长梅杨卿龙洁李艺影赵淑清周宝玉赵秀华徐忠宝李金陈清棠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再出血
急性心肌梗塞与心理社会因素(摘要)——200例病例资料分析被引量:1
1988年
急性心肌梗塞收治住院者之死亡率仍较高。研究心梗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在国内外已日益受到重视,这对预防心梗发生有积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经心电、血清酶学等确诊住院治疗的200例病案资料为主,配合信访、咨询,对其发病诱因、发病前生活、工作、精神状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内容分两类:1、发病前半年的社会紧张因素;2、发病前三天内精神应激因素。每例只取一项作主导地位因素进行统计,次要因素一律末计,此外,对不同群组间血脂情况进行了比较。
王金岩孙玉衡赵秀华李亚坤陈学诗张志锐温泉润甄中科
关键词:心理社会因素急性心肌梗塞病例资料分析血清酶学血脂值发病诱因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脑梗死伴视网膜动脉阻塞2例
2000年
孙玉衡赵秀华
关键词:脑梗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的处理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 分析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的不同处理与预后的关系,以提高脑出血的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1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并且发病第一天血压均≥24/133kPa,分为3组,组1:54例单纯用降颅压药物治疗。组2:54例降颅压药同时服用口服降压药。组3:10例降颅压药同时用静脉降压药。对3组患者第1、7、14天的血压加以比较,并对其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在第1、7、14天比较(P均>005)没有显著性差异。发病第7天血压降至正常者84例,占71%。发病第14天血压降至正常者104例,占8814%。组3比组2、组1预后差。结论 急性脑出血早期血压升高,是一种代偿性反应颅压降低后血压有所下降。发病7~14天,血压趋向正常。因此急性脑出血后应首先降颅压,对于静脉降压药在脑出血急性期应慎用。
孙玉衡赵秀华李晓玉顾翔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预后急性期
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多中心脑卒中数据库临床研究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调查表设计参照美国NINDS使用的卒中数据库研究方案,结合国情修改而成。由北京市七家医院共同完成。抽取观察样本中首次发病的552例卒中进行分析,其中缺血性361例,出血性191例。结果:结果显示,缺血性卒中组糖尿病、TIA、心脏病史明显高于出血性卒中组(P<0.05~0.01)。本人高血压史在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两组中分别占62.8%和59.0%。入院时血压:出血性组显著高于缺血性组。血糖均值女性缺血性卒中高于出血性卒中患者(P<0.01)。缺血性卒中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较高。其中男性甘油三酯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均值女性出血性卒中组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5)。结论:高血压在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发病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糖尿病、TIA、心脏病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
高晓兰胡长梅胡长梅杨卿王文志陈清棠杨卿龙洁徐忠宝赵淑清李金
关键词:中风出血性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 RI)对196例脑卒中患者治疗6周,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对19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在应用SSRI治疗3周后,患者HAMD总分降低了50.7%,治疗6周后降低了77.04%;抑郁状态改善明显;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与脑损伤及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应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赵秀华王金岩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状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