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毓龙

作品数:43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2篇故事
  • 10篇游记
  • 10篇西游记
  • 9篇《西游记》
  • 8篇小说
  • 6篇文学
  • 5篇叙事
  • 4篇游戏
  • 4篇清代
  • 3篇子弟
  • 3篇子弟书
  • 3篇晚清
  • 3篇物象
  • 3篇明清
  • 3篇明清小说
  • 3篇红楼
  • 2篇多民族
  • 2篇叙事功能
  • 2篇中华文学
  • 2篇孙悟空

机构

  • 42篇辽宁大学
  • 9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43篇赵毓龙
  • 20篇胡胜
  • 1篇冯伟

传媒

  • 4篇社会科学辑刊
  • 3篇红楼梦学刊
  • 3篇求是学刊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明清小说研究
  • 2篇艺术广角
  • 2篇辽宁大学学报...
  • 2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文献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齐鲁学刊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称引:《西游记》经典化的通俗文学路径被引量:1
2020年
《西游记》问世以后,明清世情小说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经常称引该书情节、角色、名物,甚至原文。与在批评领域占主流地位的"证道类"评点相比,这些称引行为更接近当时《西游记》以公共形象在读者大众中传播的实际情况。叙述称引者在《西游记》传播和经典化过程中扮演着次级中介的角色。他们更早注意到《西游记》作为"游戏之书"的公共经典性质,在叙述中称引小说,以拉近与期待读者文化经验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修辞效果。其称引行为会产生示范效应,加深、强化读者大众对《西游记》"游戏之书"性质的认知,在日常交际中引为谈助。反过来,世情小说家又将这些行为以"场景"形式再现于文本。叙述称引是反映《西游记》在公共流通领域实现经典化的一条通俗文学路径。
赵毓龙
关键词:《西游记》通俗文学
论张大复《钓鱼船》对“刘全进瓜故事”的改造被引量:1
2011年
张大复的《钓鱼船》作为一部传奇难称经典,然而在《西游记》戏曲与小说的互动中却颇具典型性。该剧在对传统"西游故事"——"刘全进瓜"的改造中,凸显了从民间化向文人化升华的过程。以此为个案,可以窥见《西游记》小说与戏曲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赵毓龙胡胜
关键词:互动
非经典性古典文论在当代语境下的“重生”——以宋人李仲蒙对“赋”“比”“兴”的阐释为例
2010年
在今人以当代视角重构和转化经典传统文论的大环境下,许多"非经典"文论的理论价值也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宋人李仲蒙对"赋""比""兴"的阐释即是其中一例。李说在当代受到关注的原因,主要是其在文学创作的审美功能和发生机制等方面的认知和发掘,与今人的研说方向相适应,而表述的理论化倾向,也贴近今人的表述习惯。本文希望通过对李说的分析,为讨论非经典性古典文论在当代语境下的"重生"现象,提供一份个案参考。
赵毓龙
关键词:古典文论非经典性
伦理学视阈下的中国古代小说被引量:4
2013年
当文学伦理学批评渐成当今外国文学等为数不少的研究领域讨论热点的时候,古典叙事学研究者们却反应平淡,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将伦理学的视角与方法引入古典叙事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借鉴现代伦理学的视角和方法,我们可以以中国古典小说文本为材料,在纵横坐标上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实际中的伦理意识和观念的变迁曲线,当然它是审美化了的,是社会生活实际中伦理思想的"文学映像"。
胡胜赵毓龙
关键词:伦理学中国古典小说伦理意识
明清小说中的“通书”与“祟书”——以《玉匣记》为例
2013年
通书是旧时民间通行的一种历书,其中载有吉凶宜忌、祛祟镇邪等方面的知识,为古人从事"择吉"、"祛祟"等民俗事象提供指南,是当时民间常备常用之工具书。明清小说中多有关于通书的描写。这一方面反映了相关民俗事象在当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又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关,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其中,《玉匣记》是比较突出的一种。
赵毓龙胡胜
关键词:明清小说通书
论“博物君子”与古代小说的生产与传播被引量:4
2015年
"博物君子"是汉代出现的文化群体,参与了古代小说的原始生成活动。在后世小说生产、接受、传播的各个环节,都可见其身影:他们是小说的编纂主体之一,也是推动小说在世俗领域流通的主力,是小说编纂者心目中的"期待读者",也是"小说家言"得以存在、流播的现实根据。而作为"舆论领袖",他们既是将小说推向更广泛流通渠道的"中介",也是最早的小说批评者。总之,"博物君子"在中国古代小说生产与传播的历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赵毓龙胡胜
关键词:古代小说
《朝野佥载》之“节略本”考略被引量:1
2012年
以往学界在讨论《朝野佥载》的版本时,主要关注所谓“六卷本”与“一卷本”,而这两个版本系统实际是明人辑录之后生成的,不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有关该书在宋代传播情况的信息。
赵毓龙胡胜
关键词:《朝野佥载》
重人情而轻神魔:论“西游”子弟书的叙事倾向被引量:4
2014年
"西游"子弟书是清代重述、再现"西游故事"之说唱文本系统的重要成员,尽管它在总体构造方式上以百回本小说为蓝本,但在清初俗文学审美风尚,故事题材类型演化趋势,以及子弟书本身艺术成规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作者往往对原著中神魔斗法的内容进行删削、弱化,反而着力表现、生发人情的内容,使其呈现出与同时代其他西游唱本迥异的叙事倾向:重人情而轻神魔。
赵毓龙胡胜
关键词:西游记子弟书
舞台蝶变:清宫大戏《昇平宝筏》对《西游记》案头叙事的因与革被引量:3
2019年
《昇平宝筏》是康乾间编演的宫廷连台本戏,全剧共10本,每本24出,总计240出,堪称清代“西游戏”之集大成。[1]其与百回本《西游记》之间的微妙互动,更是“西游故事”传播史上的奇观。然而,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仍主要着眼于版本发掘整理、搬演传播活动考论等方面,对其“场上叙事”谋略,尤其对百回本“案头叙事”艺术经验的因革,则缺乏深入讨论。
赵毓龙冯伟
关键词:百回本《西游记》叙事案头舞台连台本戏艺术经验
论主题物与时风书写——以晚清小说中的鼻烟壶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器物文化是时代风尚最直观的反映。作为器物文化最显著的文学投影,主题物是小说家借以书写时风物情的主要道具。结合主题物所倚靠的历史文化实际,小说家撷取、提炼日常生活的相关片段,使之与人物、时空、情节、主题等叙事结构紧密结合,进而表达自己对时风的批评态度。在这方面,晚清小说中的鼻烟壶堪称典型。小说家笔下的鼻烟壶经常作为反映清季崇尚洋货、追求浮华、文化下移、等级模糊等时代现象的清晰切片,进步知识分子则将鼻烟壶视作颓废没落的封建文化的象征。
赵毓龙张紫阳
关键词:晚清小说鼻烟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