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文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文学
  • 4篇代文
  • 4篇现代文
  • 4篇现代文学
  • 4篇鲁迅研究
  • 4篇民族
  • 3篇生活史
  • 3篇民族国家
  • 3篇编年
  • 3篇编年史
  • 2篇新诗
  • 2篇新诗研究
  • 2篇心灵
  • 2篇学史
  • 2篇学者
  • 2篇中国文学
  • 2篇左翼
  • 2篇左翼文学
  • 2篇文学编年史
  • 2篇文学史

机构

  • 26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北京市社会科...
  • 1篇人民文学出版...
  • 1篇一桥大学

作者

  • 26篇赵京华
  • 3篇赵稀方
  • 2篇段美乔
  • 1篇罗岗
  • 1篇洪子诚
  • 1篇赵园
  • 1篇吕微
  • 1篇吕晴
  • 1篇吴晓东
  • 1篇杨立华
  • 1篇倪文尖
  • 1篇孙歌
  • 1篇杨念群
  • 1篇杨联芬
  • 1篇秦弓
  • 1篇萨支山
  • 1篇戴锦华
  • 1篇冷川
  • 1篇郭娟
  • 1篇刘复生

传媒

  • 8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文学评论
  • 2篇学术月刊
  • 2篇现代中文学刊
  • 2篇创作与评论
  • 1篇开放时代
  • 1篇天涯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民间文化论坛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荡时代的生活史与心灵记录——读周作人致松枝茂夫信
周作人致日本友人松枝茂夫信114封,历经战争与革命的风雨岁月而于大半个世纪之后得以公开发表(载《丛刊》2007年4-6期),实在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赵京华
文献传递
文学编年史与阅读的解放被引量:1
2014年
2013年,有多部与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的编年史问世。例如,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刘福春于3月出版《中国新诗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卓如和鲁湘元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编年史》(河北教育出版社)于6月问世、张大明《中国左翼文学编年史》(社科文献出版社)则刊行于8月。而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钱理群任总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三卷本。相关的研讨会和座谈会也陆续召开,在京城仿佛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编年史热”。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编年史与以往的文学史书写构成怎样一种关系,我们应该给今天的读者提供怎样一种有关文学历史的阅读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应如何进行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这一系列问题似乎到了可以来认真讨论的时刻。
赵京华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阅读文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左翼文学
《中国新诗编年史》笔谈
2014年
刘福春著《中国新诗编年史》(上下卷)于2013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65万字,用编年体的形式详细地纪录了1918年1月至2000年12月发生的有关新诗创作、出版、活动等史事,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展现了上世纪新诗创作的成就和问题,填补了此类著作的空白。该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诗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报道和评论。谢冕先生评价说:"《中国新诗编年史》的出版是中国学界、特别是中国新诗研究界的一件大事。这部学术巨著的出版,不仅标志着中国新诗史料工作的新高度,而且标志着新诗百年历史研究的新高度。刘福春对我们的启示不仅是在学术的层面,而且是在人生和事业的层面,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以毕生之力勇往直前、坚持始终。他是真正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他以一人之力,造百年之功。可以说,《中国新诗编年史》的出版不仅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个奇迹。"为进一步探讨这部著作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并在与会人员发言的基础上整理了这一组笔谈。
刘福春郭娟赵京华赵稀方萨支山程凯段美乔冷川
关键词:中国新诗新诗研究诗创作人民文学新诗史诗歌史
文学所的传统与《编年史》的治学精神
2014年
福春兄从1980年到文学所工作开始,就一直做新诗研究,特别是在资料收集,如报刊、诗集的勾稽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上下两大卷本的《编年史》是他近30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我想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一个学术背景:文学研究所现代研究室自创室以来,就一直重视基础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编撰工作。
赵京华
关键词:《编年史》文学所治学精神新诗研究
在东亚历史剧变中重估鲁迅传统——关于鲁迅对“东亚”的淡漠与他在战后该地区影响力的考察被引量:5
2015年
鲁迅一生少谈日本,对于同属东亚区域的台湾地区和朝鲜半岛也在思想文字里没有更多的表现,这的确是一个历史之谜。而这种情况又与他在战后东亚区域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力构成了巨大悖论。从东亚近现代历史剧变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鲁迅生前工作重心始终在于中国民族的自我改造,对本民族因袭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思耗尽了他的主要精力。而在他身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在中国渐渐失落的以"反抗"为核心的"鲁迅精神",却在异域经历新殖民压迫和民主化运动的日本和韩国得以广为传播,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其思想文学的"世界意义"。
赵京华
动荡时代的生活史与心灵记录——读周作人致松枝茂夫信被引量:1
2008年
一 周作人致日本友人松枝茂夫信114封,历经战争与革命的风雨岁月而于大半个世纪后得以公开发表,实在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这些信函起始于1936年3月日本侵华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止于1964年12月80岁老人风烛残年而遭遇文革动荡默默死去的前两年。从时间上讲,横跨了周作人的整个后半生,其中,虽然往来通信有十年的中断(1944~1954),
赵京华
关键词:生活史日本侵华战争历史文献文革
北冈正子鲁迅研究的方法论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战后日本辉煌一时的鲁迅研究,进入198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转型的发生和思想学术新趋势的出现,原本受到关注的文学与政治、中国革命和日本乃至亚洲的现代性、民族与个人的主体建构等等议题,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思考中心。而研究方法和阐释架构上也出现了从综合的思想评论和社会历史方法向以更为科学规范的思想史、社会文化史、比较文学、文本分析等方面的转变。本文将北冈正子以实证方法和文化比较分析为特征的鲁迅研究置于上述背景之下,考察其成就、影响和方法论意义,并试图阐明其对中国鲁迅研究未来发展的借鉴价值。
赵京华
关键词:实证研究方法论意义
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
<正>引言:重返世界普罗文学运动的历史现场最近,旅美学者张旭东对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有一个很特别的解读。他在把"中国革命"区别为先后有别的历史层面(五四以来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文化革命...
赵京华
文献传递
周作人的民族国家意识被引量:6
2015年
本文中试图就以下问题进行考察:周作人一生有关民族国家问题的思考,或者说每当面对"国家"必须做出决断的时刻,他是以何种态度并根据怎样的内在思想理路进行判断的,他的民族国家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又呈现为怎样的逻辑结构性,我们该如何理解自30年代以后周作人对作为政治国家的中国有所失望,而其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转向文化历史方面,这样一种现象。这种考察未必一定要最终指向对周作人战争期间的言行做出重新解释,笔者的问题意识在于,综合分析作为一介文人的周作人其一生对国家的认识以及他与中国现代"国家"构成怎样一种关系。我们要反思的不仅是作为失败者之周作人的国家观,同时也要反思现代中国之"民族国家"凝聚、发展、演变的复杂过程本身,在将"国家"相对化和历史化的同时,深入解析周作人的政治立场及其思想文学活动的价值含蕴。
赵京华
关键词:逻辑结构政治国家
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被引量:36
2004年
赵园钱理群洪子诚吴晓东贺桂梅赵京华吕晴秦弓田禾范家进赵稀方杨联芬段美乔牧阳一
关键词:文学所中国文学文学研究笔谈学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