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凌云
- 作品数:94 被引量:533H指数:1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 应用超声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进程的影响。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首诊为一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中度(狭窄率50%~69%)狭窄者52例。所有患者每6个月检测1次,至少连续观察2.5年。根据是否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将患者分为规律服药组(A组,21例)和非规律服药组(B组,31例),分别于0.5、1.0、1.5、2.0、2.5年比较两组颈总动脉内一中膜厚度(CCA-IMT)、狭窄处责任斑块厚度(RPT)变化的差异。结果①与初检时比较,两组IMT均有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厚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2.5年IMT平均增长0.062inln,B组平均增长0.113mm。与前一阶段比较,A组IMT增厚值在2年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组无下降趋势。2.5年时两组IM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RPT值均有逐渐增厚的趋势。与初检时比较,A组各阶段RPT增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各阶段RPT增厚值除与初检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与前一阶段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0与1.5年,1.5与2.0年阶段除外),P〈0.05或P〈0.01。2.5年A组RPT共平均增厚0.560mm。B组平均增厚0.955mm。③以CCA-IMT变化〉0.1mm,RPT变化〉0.3mm定义CCA-IMT及RPT为增厚。2.5年时B组患者RPT增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87.1%(27/31)与57.1%(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律、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可以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CCA-IMT、RPT的进程。
- 华扬焦志欣贾凌云段春凌晨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多普勒阿托伐他汀
- 血管超声评估永存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被引量:19
- 2019年
- 目的采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CDU)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联合评估永存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PCVBA)的血管结构与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经CDU及TCCS联合筛查并经CT血管成像(CTA)证实为PCVBA的患者14例,测量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血管阻力指数(RI),以及双侧椎动脉颅外段的管径。结果(1) 12例(12/14)患者出现头晕症状,5例存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其中4例合并同侧颈内动脉狭窄≥50%。(2)永存三叉动脉(PTA) 6例,CDU显示双侧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阻力升高,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后,基底动脉远段流速明显下降。(3)永存舌下动脉(PHA) 5例,寰前节间动脉(PIA) 3例,其中Ⅰ型PIA 1例,Ⅱ型PIA 2例,CDU探及PHA及Ⅰ型PIA均自颈内动脉颅外段发出,Ⅱ型PIA自颈外动脉发出。8例患者均合并同侧椎动脉缺如,CDU显示颅外段管径纤细合并无血流或PSV减低及RI升高,而TCCS探及同侧颅内段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正常,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后其流速明显下降;4例患者合并对侧椎动脉缺如,另4例合并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CDU联合TCCS可通过颅内外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筛查出PCVBA,PTA仍易误诊或漏诊,而PHA或PIA具有典型的超声表现,即一侧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存在异常分支、双侧椎动脉颅外段发育不良合并同侧椎动脉颅内段与基底动脉血流正常。
- 杨洁华扬李秋萍杜利勇侯伟红贾凌云
- 关键词:血管发育不良
- 血管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风险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前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CEA的重度(70%~99%)颈动脉狭窄患者562例。所有患者术前于血管超声诊断科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和(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术侧血管结构及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分析CEA术后30 d内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新发脑梗死及脑出血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62例患者中,CEA术后30 d内共60例(10.7%)出现终点事件,其中过度灌注综合征42例,新发脑梗死23例,脑出血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OR=7.02,95%CI:1.97~24.94,P=0.003)、前交通动脉未开放(OR=4.23,95%CI:1.14~15.74,P=0.032)、术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60 cm/s(OR=5.49,95%CI:2.99~10.10,P〈0.0001)、年龄≥60岁(OR=5.29,95%CI:2.14~13.05,P〈0.0001)、颈总动脉分叉位置高于C2水平(OR=3.29,95%CI:1.01~10.97,P=0.049)、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2.03,95% CI:1.01~4.17,P=0.049)是CEA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EA术前联合应用颈动脉CDFI、TCCS和(或)TCD综合评估术侧血管病变局部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有助于选择适宜手术的患者,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贾凌云华扬刘玉梅刘蓓蓓焦力群马妍王亚冰李景植周瑛华雷娜李娜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
- 应用超声随访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08年1月—201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CAS治疗的患者485例(502枚支架)。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24、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评估CAS术前、术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再狭窄发生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支架置入术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同声波特征、形态,置入的支架类型(开环式或闭环式),术后残余狭窄及疾病危险因素对CAS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结果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4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支架再狭窄的检出率为8.2%(41/502)。CAS后1~、3~、6~、12~、24~36个月累积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2.4%、5.9%、9.2%、11.3%和11.3%。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OR=2.905,95%CI:1.483~5.694,P=0.002)、术后残余狭窄(OR=3.689,95%CI:1.891~7.197,P=0.000)是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开环式支架是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OR=0.428,95%CI:0.218~0.842,P=0.014)。结论 CDFI可用于CAS术后再狭窄的评估。使用开环式支架可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术后残余狭窄及高脂血症是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唐旸烁华扬贾凌云王力力赵新宇周瑛华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多普勒再狭窄
- 血管结构特征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前、术后颈动脉血管结构特征,并分析其与CEA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血管外科行CE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931例。于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颈动脉CDFI检查,在术前及术后1周检测并记录颈总动脉远段、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的原始管径,计算颈动脉球部与颈总动脉远段原始管径比值、颈动脉球部与颈内动脉近段原始管径比值。计算所有患者参数的平均值,作为纳入回归分析变量的分组标准。根据术后3个月及以上是否存在轻度(狭窄率30%~<50%)及以上首发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患者的一般及临床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EA术后血管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31例患者中位随访12个月后,101例(10.8%)患者发生血管再狭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再狭窄组中女性患者显著多于无再狭窄组[26.7%(27/101)比12.5%(104/830),P<0.01]。再狭窄组患者术前球部原始管径、术前颈内动脉近段管径小于无再狭窄组[分别为:(6.8±0.9)mm比(7.1±1.0)mm,P=0.001;(4.0±0.8)mm比(4.2±0.7)mm,P=0.006]。再狭窄组患者术后首次颈总动脉远段管径、颈内动脉近段管径均小于无再狭窄组[分别为:(5.6±1.4)mm比(6.9±1.1)mm、(4.3±1.1)mm比(4.9±0.8)mm,均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颈动脉球部与颈总动脉远段管径比值、颈动脉球部与颈内动脉近段管径比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5±0.60)比(1.00±0.41)、(1.7±0.8)比(1.4±0.4),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938,95%CI:1.117~3.363,P=0.019)、术后颈总动脉远段管径<6.8 mm(OR=3.551,95%CI:1.886~6.687,P<0.01)、术后球部与颈总动脉远段管径比值>
- 张克华扬周福波杨洁贾凌云赵新宇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再狭窄彩色多普勒血管结构
- 超声检测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残余狭窄、支架类型、降脂类药物等因素对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VAOS)后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15例为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年患侧椎动脉的管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判断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分析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①术后1周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术后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为42.7%(82/192)。②术后残余狭窄者再狭窄发生率为76.7%(33/43),明显高于无残余狭窄患者的32.9%(49/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裸支架(30.3%比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③服用降脂类药物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6.7%比65.2%,P=0.047),其中高脂血症患者术后服用他汀类降脂药者VAOS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1.7%比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 VAOS后1年的再狭窄率较高,术后残余狭窄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涂层支架及术后规律性降脂类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 华扬李景植贾凌云刘蓓蓓段春王力力
- 关键词:椎动脉狭窄支架内再狭窄
- 应用超声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的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AS的患者423例(434枚支架)。术后1周内行CDFI检查。根据术后DSA影像及CDFI的结果判定残余狭窄率。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声波特征、形态学的变化及支架的类型(开环式和闭环式)对CAS术后残余狭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①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1.1%(135/434),其中98.5%(133/135)的残余狭窄率﹤50%,1.5%(2/135)残余狭窄率≥50%。②不均质回声斑块患者的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4.1%,高于均质回声斑块的24.8%,P<0.05。在均质回声斑块患者中,强回声斑块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48.6%,高于等回声和低回声斑块组的17.9%、14.6%,P=0.002、P=0.001;不均质回声斑块患者中,斑块基底部钙化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51.3%,高于无基底部斑块钙化者的28.1%,P=0.000。不规则形态斑块的患者,残余狭窄的发生率为35.7%,高于规则形态斑块者的26.1%,P=0.031。③置入开环式支架和闭环式支架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30.6%(110/360)、33.8%(25/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部钙化斑块(OR=2.658,95%CI:1.598~4.560)、强回声斑块(OR=4.609,95%CI:1.994~10.657)是影响残余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底部钙化的不均质回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单纯强回声斑块是造成CAS术后残余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华扬唐旸烁段春刘蓓蓓贾凌云焦力群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超声检查多普勒
- 超声评估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及支架位置对其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的位置、类型、长度与残余狭窄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根据支架的长度(L)、位置(SS)及类型分组,采用CDFI检查,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的变化,评价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分析不同分组内残余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性。以术后即刻DSA影像及1周内CDFI复诊结果进行评估,支架内残余狭窄率≥20%定义为残余狭窄。结果①根据DSA结果,置入支架的长度L1型(15 mm)84枚、L2型(>15 mm)51枚、L3型(<15 mm)57枚;支架位置SS1型(支架全部位于椎动脉管腔内)45枚、SS2型(支架的1/3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113枚、SS3型(支架的1/2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34枚;药物涂层支架66枚及金属裸支架126枚。②支架置入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较术前明显增大[(2.7±0.6)mm对(1.1±0.3)mm],PSV和EDV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由(317±109)cm/s降至(123±49)cm/s及由(102±54)cm/s降至(33±15)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术后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药物涂层(18.2%)与金属裸支架(24.6%)、支架不同长度组间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位置为SS2型残余狭窄的发生率(15.9%)明显低于SS1型(31.1%)和SS3型(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术可改善血管狭窄的管腔及血流动力学,置入支架的位置不当是造成术后残余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景植华扬贾凌云刘蓓蓓刘玉梅段春王力力周瑛华
- 关键词:椎动脉狭窄超声检查多普勒
- 2011-2017年度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社区人群卒中危险因素变化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通过分析2011-2017年度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社区人群卒中筛查危险因素及控制情况动态变化,了解卒中防控工程社区人群筛查项目成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2015及2017年度4次万寿路社区人群卒中筛查数据库,对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社区40岁以上常住人口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其中2011、2013年度均为初筛人群[分别为10 379、2 364人,社区40岁以上人群覆盖率达84.7%(12 743/15 041)],2015、2017年度为2011、2013年筛查人群中抽查的复筛人群(分别为6 048、3 497人)。比较卒中8大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很少进行体育活动、心房颤动、肥胖、卒中家族史)2011-2017年度的检出率动态变化及2011年度与2017年度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总控制率、知晓人群控制率及变化,比较卒中风险分层(低危人群、中危人群、高危人群)的动态变化。结果与2011、2013年度比较,2015、2017年度高血压病[26.8%(1 623/6 048)、27.2%(952/3 497)比30.9%(3 210/10 379)、33.7%(796/2 364)]、心房颤动[2.1%(124/6 048)、1.6%(57/3 497)比6.7%(691/10 379)、2.7%(64/2 364)]、吸烟[11.9%(718/6 048)、7.7%(268/3 497)比17.8%(1 845/10 379)、14.5%(343/2 364)]、血脂异常[15.3%(928/6 048)、15.0%(526/3 497)比17.5%(1814/10 379)、22.0(519/2 364)]、体育锻炼很少或无[18.4%(1 112/6 048)、17.1%(598/3 497)比24.1%(2 497/10 379)、33.0%(780/2 364)]、肥胖[12.7%(769/6 048)、5.4%(190/3 497)比12.9%(1 337/10 379)、17.0(403/2 364)]6项危险因素者占比均有逐年减少趋势(均P<0.01)。卒中高危人群占比逐年下降[2011、2013、2015及2017年度分别为22.9%(2 373/10 379),19.9%(470/2 364),17.9%(1 083/6 048)及17.0%(595/3 497),线性趋势χ~2=158.331,P<0.01]。与2011年度比较,2017年度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三大危险因素知晓率、总控制率及知晓人群控制率均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自2011年国家卒中防控工程开展以�
- 牛晓兰贾凌云彭科娟王力力华扬
- 关键词:高危人群
- 血管超声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血管结构变化及血流动力学的评估
-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CDFI)与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联合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中局部动脉形态结构和颅内大脑中动脉(MCA)、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综合评估对提高CEA成功率的价值。方法:选择20...
- 刘玉梅华扬刘蓓蓓孟秀峰杨洁贾凌云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