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海玲 作品数:93 被引量:598 H指数:15 供职机构: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经济管理 更多>>
广东省霍乱病例与环境来源霍乱弧菌的耐药性和分子分型研究 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比较分析广东省霍乱病例及环境来源O1/O139群霍乱弧菌抗生素敏感性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选取2006-2007年广东省霍乱病例及相关来源、环境(珠江水体和海水产品)来源的O1/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血清学、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不同来源的霍乱弧菌在菌型分布、药物敏感性、毒素基因携带以及分子分型方面的异同。结果2006-2007年,广东省共分离各类来源O1/O139群霍乱弧菌170株。其中,病例及相关来源菌株37株,环境来源菌株133株(海水产品来源37株、珠江水体96株)。两种来源菌株的菌型构成均以O1群E l Tor稻叶型为主;病例及相关来源菌株以产毒株为主,ctxA毒素基因携带率(83.8%)显著高于环境菌株(4.5%);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以产毒株为主的病例及相关来源菌株对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78.8%,78.8%)高于以非产毒株为主的环境来源菌株(50.6%,13.9%,P<0.05)。环境来源菌株对多西环素的耐药率(17.7%)高于病例及相关来源菌株(0%,P<0.05)。O139群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70%)高于稻叶型和小川型菌株(8.9%,0%,P<0.01)。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聚类分析显示,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之间,O1群霍乱弧菌流行株之间以及其他的O1/O139群霍乱弧菌之间,PFGE型别表现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结论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来源复杂多样,霍乱防控形势严峻,需要密切注意菌株型别变异情况及菌株变异趋势。 李柏生 谭海玲 王多春 邓小玲 陈经雕 王晓梅 钟豪杰 柯碧霞 柯昌文 阚飙关键词:霍乱弧菌 药物敏感性试验 分子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广东省2002~2003年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8 2004年 目的 了解广东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流行特征 ,预测流脑发病趋势 ,为合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 2 0 0 2~ 2 0 0 3年流脑发病疫情报告资料。选择广州、湛江、韶关及东莞 4个市作为流脑重点监测点。每年在流脑流行前期 (10~ 11月 )按流脑监测方案采集各市内各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及静脉血 ,分别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及人群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2 0 0 2~ 2 0 0 3年全省共报告流脑病例 4 7例 ,其中本省籍 14例 ,外省籍 33例 ;本省籍 14例中以学生为多 (6例 ) ,年龄以 10~ 14岁组为多 (共 5例 )。 2 0 0 2年 4个监测点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为 76 5 %(1118/14 6 1) ,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 (Nm)的带菌率为 1 0 4 % (16 /15 32 )。 2 0 0 3年各监测点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为 1 5 6 % (2 3/14 74 )。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Nm为主。结论 广东省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 ,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很低 ,流脑IgG抗体的总阳性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提示大部分人对流脑有免疫力。 刘美真 杜志明 陈经雕 谭海玲 钟豪杰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奈瑟菌 病原菌分子分型技术平台建立及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研究 邓小玲 何冬梅 柯碧霞 朱海明 管大伟 李柏生 谭海玲 陈经雕 刘美真 宋曼丹 王海燕 赖蔚苳 马聪 钟豪杰 柯昌文 王洪敏 黎薇 杨杏芬 林锦炎 严纪文 该研究是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链球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建立及G群链球菌致病性研究》(项目编号:04300209)课题基础上进行的持续研究。在《链球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建立及G群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课题建立的链球...关键词: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广东省猩红热患儿酿脓链球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不同时期猩红热患儿酿脓链球菌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对不同时期广东省酿脓链球菌分离株22株进行emm分型、超抗原基因检测、抗生素敏感性分析和PFGE分子分型。结果酿脓链球菌对头孢噻肟、左旋氧氟沙星和青霉素100%敏感,2000年以后分离的酿脓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露素100%耐药,而2000年以前的菌株只有9.1%(1/11)对这两种药物耐药。22株酿脓链球菌有3个emm型:59.09%(13/22)为emml2.0型,36.36%(8/22)为emm6.0型,4.55%(1/22)为emml.0型。2011年和1997年分离的酿脓链球菌为emml2.0型,1978年和1986年分离的菌株为emm6.0型,2008年分离的菌株为emml.0型。超抗原基因speA,speB,speC,speF,speG,speH,sfneZ和ssa的检出率分别为:54.55%、100%、100%、100%、100%、54.55%、0%、86.36%,95.45%的菌株同时携带6个超抗原基因。22株酿脓链球菌可分为10种不同的PFGE型别,分成Ⅰ-Ⅲ3个聚集簇,聚集簇Ⅰ由1997年分离的菌株和1株2011年分离的菌株组成,聚集簇Ⅱ由1978年和1986年分离的菌株组成,聚集簇Ⅲ由9株2011年分离的菌株和1株2008年分离的菌株组成。结论广东省猩红热患儿酿脓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红霉素耐药,emml2.0型为主要emm型,酿脓链球菌的超抗原基刚携带率高。 柯碧霞 李柏生 谭海玲 柯昌文 何冬梅 陈经雕 刘美真关键词:猩红热 酿脓链球菌 病原学特征 一起流脑爆发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的分子分型研究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一起C群流脑爆发疫情所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对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后,并进行PFGE分析和确定分子分型。结果在疫情中分离的6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的PFGE谱型相同,聚类图谱分析相似性为100%,而与韶关翁源1株从健康人分离到的菌株谱型完全不同。结论PFGE可以作为爆发流行中对细菌进行鉴定和确定菌株的感染来源。 刘美真 柯碧霞 邓小玲 钟豪杰 谭海玲 陈经雕 张莉萍 叶国安 罗淑华关键词:脑膜炎奈瑟菌 广东省人感染猪链球菌2型10株病原学特征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5~2006年分离的10株2型猪链球菌菌株的病原学特征,为诊断、治疗和制定今后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株菌进行常规方法鉴定及PCR技术检测。结果经血清学分型和生化鉴定,10菌株均为猪链球菌2型,其中9株菌三种基因(菌种基因(16SrRNA)、荚膜多糖编码基因(CPS2J)和溶菌酶释放相关蛋白基因(mrp))均阳性,1株菌mrp基因检测阴性。结论广东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由2型猪链球菌引起。 陈经雕 刘美真 柯碧霞 谭海玲 钟豪杰 邓小玲 柯昌文关键词:猪链球菌2型 病原学特征 PCR 广东省发现三株新型沙门氏菌的分析 2001年 谭海玲 莫美仪 柯碧霞关键词:沙门氏菌 2008年广东省霍乱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2008年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比较不同来源的分离株之间的克隆相关性。方法:对霍乱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O1群菌株进行噬菌体-生物分型。采用纸片法检测菌株对11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PCR检测毒力基因;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分子分型分析菌株克隆相关性。结果:2008年从病例及密接者中分离得到5株菌株,3株O139群,2株小川型菌株,除1株小川型菌株外,均为产毒株。常规监测分离株27株,珠江河口水体分离株28株,菌型分布散在,与病例分离株之间同源性不高。药物敏感性检测发现,菌株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对萘啶酸、四环素耐药性高,不同血清型菌株对抗生素敏感性不同。PFGE同源性分析显示不同来源菌株之间克隆相关性不高。结论:2008年广东省霍乱菌株菌型多样,无明显优势菌型,外环境中存在大量非产毒株,需要密切监测外环境菌株获得毒力后引起的霍乱流行。 谭海玲 李柏生 陈经雕 柯昌文 邓小玲 柯碧霞 刘美真关键词:霍乱弧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抗生素敏感性 毒力基因 广东省食物中毒暴发疫情中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自动化核糖体基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为了解广东省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遗传物质多态性特征,探索其鉴定及溯源方法。方法运用自动化核糖体基因分型系统,用EcoRI酶或PvuⅡ酶,对广东省分离的沙门菌和金葡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应用Bio Numerics软件比对不同来源、时间和地点的分离株,分析菌株间的相关陆。结果使用PvuⅡ酶对32株沙门菌酶切,分为19个核糖体型,使用EcoRI酶对14株沙门菌酶切,分为2个核糖体型。使用EcoRI酶对49株金葡菌酶切,分为31个核糖体型,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结论自动化核糖体基因分型能有效鉴定沙门菌和金葡菌。沙门菌血清分型与Ribotyping分型无高度相关性,但两者结合,能更有效鉴定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确定食物中毒的来源和传染途径。 何冬梅 朱海明 赖蔚苳 王海燕 柯碧霞 谭海玲 李柏生 邓小玲 柯昌文关键词:沙门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核糖体基因分型 2010—2013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 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 了解2010—2013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别、抗菌药物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广州市2010—201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到的10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药敏试验以及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trh)的PCR检测,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2010—2013年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血清型为O3:K6(51株,47.2%)、O1:KUT(32株,29.6%)。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西林(90.7%)和头孢吡肟(28.8%)耐药率较高,而对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则100.0%敏感。多重耐药分析显示,2010—2013年分别有53.6%(15/28)、20.6%(7/34)、18.8%(3/16)、33.3%(10/30)的分离株同时耐受≥3种抗菌药物。毒力基因PCR检测显示,95.4%(103/108)的分离株为tdh+trh-,4.6%(5/108)的分离株为tdh-trh+。PFGE显示,108株副溶血性弧菌经NotⅠ酶切后的PFGE图谱可分为3个聚类,55个PFGE型别,相似值为60.2%~100%。优势血清型O3:K6和O1:KUT主要集中于聚类Ⅱ,O4:K8血清型主要集中于聚类Ⅲ。结论 2010—2013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副溶血性弧菌优势血清型为O3:K6和O1:KUT型,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仍然比较敏感,但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PFGE结果提示广州市食源性监测副溶血性弧菌存在遗传多样性。 黄嘉盈 李柏生 谭海玲 柯碧霞 何冬梅 柯昌文 张秋丽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病原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