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泓瑜

作品数:43 被引量:360H指数:11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无锡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2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化学工程
  • 5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理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灰树花
  • 6篇细胞
  • 5篇松口蘑
  • 5篇肿瘤
  • 5篇抗肿瘤
  • 5篇口蘑
  • 5篇活性
  • 4篇蛋白
  • 4篇地黄
  • 4篇地黄汤
  • 4篇糖蛋白
  • 4篇六味地黄
  • 4篇六味地黄汤
  • 4篇黄汤
  • 4篇发酵
  • 4篇癌细胞
  • 3篇凋亡
  • 3篇多糖
  • 3篇深层发酵
  • 3篇酵母

机构

  • 42篇江南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无锡市第三人...
  • 2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江苏省微生物...
  • 1篇国家工程研究...
  • 1篇江苏恒顺醋业...

作者

  • 43篇许泓瑜
  • 30篇许正宏
  • 14篇陶文沂
  • 9篇陆震鸣
  • 8篇史劲松
  • 8篇敖宗华
  • 7篇窦文芳
  • 6篇崔凤杰
  • 6篇耿燕
  • 5篇张晓梅
  • 4篇金坚
  • 4篇凌庆枝
  • 4篇尹光耀
  • 4篇魏元青
  • 3篇张晓娟
  • 2篇张宏斌
  • 2篇张晓君
  • 2篇郁皓
  • 2篇赵立平
  • 2篇华东

传媒

  • 7篇食品与发酵工...
  • 6篇食品与生物技...
  • 4篇食品科学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2篇食用菌学报
  • 2篇菌物学报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无锡轻工大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中成药
  • 1篇新中医
  • 1篇陕西中医
  • 1篇膜科学与技术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瑞士乳杆菌与耐酸乳杆菌复合强化对液态发酵食醋风味的影响
2025年
该研究将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与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分阶段接种于液态发酵食醋的发酵过程中,以提升食醋品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电子舌等分析方法,对液态发酵食醋的有机酸含量、挥发性化合物含量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L.helveticus L-6与L.acetotolerans L-9复合强化后,液态发酵食醋总酸可达5.15 g/100 mL;还原糖残留量为3.41 g/L;乳酸、丙酮酸含量提升显著,其中乳酸含量提升幅度最大,可达12.8 g/L;复合强化可以显著提升乙酸乙酯、乳酸乙酯、苯乙酸等具有花果香、奶香和甜香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两种乳酸菌分阶段复合强化发酵的食醋甜味和鲜味增加且酸味明显减弱,风味品质明显提升。该研究证实了在液态发酵食醋的发酵过程中进行L.helveticus L-6与L.acetotolerans L-9复合强化,有助于优化食醋有机酸组成,提升食醋的风味品质,为食醋的酿造工艺优化和产品创新提供参考。
黄浩伦陆震鸣柴丽娟张晓娟张晓娟李信许泓瑜许正宏
关键词:生物强化风味
中温α-淀粉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粗酶性质被引量:4
2011年
以从自然界中筛选的野生芽孢杆菌XLG-1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及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出高产中温α-淀粉酶的优异菌株XLG-51,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初步研究了其所产的α-淀粉酶的酶学性质:通过SDS-starch-PAGE电泳与酶谱分析得该酶分子质量为60 ku左右,最适作用温度为60℃,最适作用pH范围为5.0~6.5,且在最适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以该菌株为生产菌进行5 L罐发酵实验,产酶达5298 U/mL。
李文秀张旦旦窦文芳许泓瑜许正宏史劲松陆震鸣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Α-淀粉酶诱变
搅拌转速和通气量对灰树花深层发酵培养的影响被引量:12
2006年
采用15 L搅拌式发酵罐研究灰树花的扩大培养条件,主要考察了搅拌转速和通气量对灰树花菌丝量、胞外多糖产率、溶氧、菌丝形态以及发酵液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搅拌转速和通气量能显著影响灰树花的生长,并且通过对灰树花菌丝球的大小、形态以及胞外多糖的分泌影响发酵液的粘度.并得出较为优化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5℃,通气量0.75 vvm,搅拌转速80 r/min,装液量60%;在此条件下,发酵10 d后,灰树花菌丝体最大得率为22.95 g/L,胞外多糖的得率为1.521 g/L。
崔凤杰陶文沂许泓瑜许正宏敖宗华
关键词:灰树花搅拌转速
融合蛋白GGHN端延长类似物的克隆表达、纯化及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GGH是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与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GLP-1A2G)2-HSA的简称,为研究N端添加丙氨酸的修饰对其活性的影响,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成功构建表达该类似物的工程菌,并纯化得到终产物,完成了初步体外活性检测。首先运用PCR技术扩增出融合蛋白GGH类似物的基因片段,以pPIC9K为表达质粒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将双酶切和测序验证正确的重组质粒电转至分泌型菌株毕赤酵母GS115,然后经过MD平板筛选获得转化子,利用甲醇诱导表达72 h,SDS-PAGE检测上清产物与未修饰的GGH对比,得到阳性转化子。融合蛋白经过发酵液8 000 r/min离心10 min,0.45μm的微孔滤膜微滤,采用截留分子量为10 kD的超滤膜超滤20倍,再依次经过Blue Sepharose 6 Fast Flow、Phenyl Sepharose Fast Flow、Q Sepharose Fast Flow、Sephadex G-25层析柱。在RINm5f细胞上测cAMP的生成,通过与阳性对照的标准曲线对比发现,A-GGH活性比GGH提高10倍,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活性。
冯均尚窦文芳张晓梅许泓瑜史劲松许正宏
关键词:类似物毕赤酵母纯化活性
运用多元数学模型优化灰树花发酵培养基组成的研究被引量:34
2006年
利用BoxBehnken3×3设计优化了影响灰树花深层发酵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生产的主要培养基组成,碳源(葡萄糖)、氮源(蛋白胨)和无机盐(KH2PO4),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灰树花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产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典型性分析,获得最大菌丝体量(17.61g/L)时,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45.2g/L,KH2PO42.97g/L,蛋白胨6.58g/L,MgSO4·7H2O1g/L和玉米浆15g/L;而获得最佳胞外多糖量(1.326g/L)时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8.6g/L,KH2PO44.06g/L,蛋白胨3.79g/L,MgSO4·7H2O1g/L和玉米浆15g/L。与其他实验组的结果相比,优化后的灰树花菌丝体与胞外多糖的量都有较大的增加。15L发酵罐扩大培养的结果表明,在优化培养基组成的条件下,扩大培养后的菌丝体产量最大值达22.50g/L。
崔凤杰许泓瑜许正宏敖宗华陶文沂
关键词:灰树花深层发酵培养基优化响应面
玉米芯木聚糖硫酸酯抗凝血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了玉米芯木聚糖硫酸酯(wisX-SB)的抗凝活性,结果表明wisX-SB能明显延长APTT和TT,而不影响PT,提示wisX-SB是通过内源性和/或共同途径发挥抗凝血作用的。采用发色底物法及纤维蛋白原转化实验分别考察了wisX-SB对凝血酶及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结果提示wisX-SB的抗凝机制包括:直接抑制纤维蛋白原的转化;通过增强抗凝血酶III(AT-III)的活性,抑制凝血酶活性,从而达到抗凝目的。较低浓度时以前者为主,较高浓度下两者皆起作用。
许泓瑜韩亮许正宏
关键词:玉米芯木聚糖硫酸酯抗凝血
不同搅拌速度对松口蘑菌丝体发酵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在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松口蘑在25L搅拌式发酵罐上的分批放大实验,探讨了不同搅拌转速对菌丝生物量、生产强度、pH、溶氧及对菌丝形态的影响,在发酵温度25℃,通风量0.8vvm,罐压0.5kg/cm2的条件下,最佳搅拌转速为100r/min。发酵培养8d后,发酵液由浑浊变为澄清,上清液亮黄色,菌丝形态呈均匀颗粒状,菌丝生物量增加趋于平缓,最高可达11.5g/L。
魏元青许正宏许泓瑜张宏斌陶文沂
关键词:松口蘑深层发酵搅拌转速搅拌速度菌丝生物量发酵条件优化
提高重组表达体系相对活性促进外源蛋白表达:人干扰素毕赤酵母表达体系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以毕赤酵母KM71/IH的hIFNβ-HAS表达体系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因素引起的细胞相对活性变化与毕赤酵母外源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细胞相对活性变化与外源蛋白的表达成正相关;(2)处在对数生长中后期的细胞相对活性最高,更适合用于外源蛋白的表达;(3)诱导阶段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诱导期细胞相对活性,合适的甲醇浓度、诱导pH及温度是维持细胞高活性,促进外源蛋白高表达的关键。对于hIFNβ-HAS表达体系最佳诱导条件为:以培养21~24h的细胞为诱导种子,初始甲醇浓度为2%(V/V),pH6.0,25℃,细胞活性维持在98%以上,hIFNβ-HSA表达量高达45.6mg/L,较优化前提高了62.3%。
窦文芳张旦旦许泓瑜金坚许正宏史劲松陆震鸣
关键词:毕赤酵母
丁酸梭菌高密度发酵及产孢条件优化
2024年
实现高密度发酵和高产孢率是当前丁酸梭菌发酵面临的重要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并结合分段pH调控策略优化了丁酸梭菌发酵条件及产孢条件。结果表明,丁酸梭菌三角瓶规模发酵培养基最佳组成为:10.34 g/L可溶性淀粉、30.96 g/L酵母浸粉、5.12 g/L磷酸氢二钾、4.00 g/L乙酸钠、0.50 g/L半胱氨酸盐酸盐、0.80 g/L氯化钙、0.60 g/L硫酸镁、0.20 g/L硫酸锰;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7℃、接种量1%、初始pH 7.0。5 L发酵罐发酵实验发现,当pH值维持在5.5时,菌体量达到最大水平,而产孢最适pH值为6.0。因此采用分阶段pH调控策略,待培养基初始pH值由7.0降低至5.5,通过流加氨水保持该pH至菌体进入稳定期,随后将pH值调至6.0维持到发酵结束。该策略下,5 L发酵罐37℃培养20 h的丁酸梭菌菌体量达到最大,为3.3×10^(9)个/mL,比优化前提高了3.23倍,产孢率达到90%以上。
汪乐盛李科方莎莎钱巧李恒许正宏许泓瑜
关键词:丁酸梭菌产孢条件发酵优化
运用多元数学模型优化灰树花发酵培养基组成的研究
本文利用Box-Behnken 3×3设计优化了影响灰树花深层发酵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生产的主要培养基组成碳源(葡萄糖)、氮源(蛋白胨)和无机盐(KHPO),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灰树花菌丝体和胞外...
崔凤杰许泓瑜许正宏敖宗华陶文沂
关键词:灰树花深层发酵培养基优化响应面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