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平
- 作品数:54 被引量:12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云南临沧中新世植物化石初步研究
- 云南临沧地处横断山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我国现代植物最具多样性的地区之一。就临翔区(原临沧县)而言,现代高等植物计有185科、611属,约953种。该区不但具有丰富的现代植物,也是我国新生代植物化石保存最完好的地点之一...
- 解三平李宏王磊温雯雯
- 关键词:植物化石植物群中新世
- 文献传递
- 聚类分析在中国新生代古植物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9年
- 本文将生物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古植物地理学研究中,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新生代植物群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化石属名和化石采集地的对应关系用二进制表示,尝试应用聚类分析中Ward’s method方法对古近纪和新近纪植物群分别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较为吻合,因此,此聚类分析法可以对植物区系划分进行适当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划分依据。
- 冯文锴解三平孙柏年
- 关键词:聚类分析新生代植物群
- 云南腾冲上新统植物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表皮微细构造研究被引量:15
- 2005年
- 研究的樟科植物化石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采于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它在滇西地区为首次发现。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分析,揭示了其表皮微细构造特征。通过与现生油丹表皮构造和叶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证实了该化石归属的正确性。现生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分布范围的缩小显示滇西从上新世—现代气候逐渐变冷,上新世的气候比现在温暖。化石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地理分布区的扩大和地质时代的延伸,为植物的发展演化和推论古气候提供了宝贵材料。
- 韦利杰孙柏年解三平闫德飞肖良
- 关键词:表皮构造上新世
- 云南腾冲新近纪Cinnamomum cf.camphora角质层及其古环境意义
- 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含有丰富的被子植物化石,本文对产自芒棒组的一种樟属植物,从叶形态和叶片角质层微细构造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与现生樟Cinnamomum camphora进行了对比。在叶形态上,化石具有明显的离基...
- 刀克群孙柏年解三平吴靖宇林志成何文龙
- 关键词:古环境滇西
- 文献传递
- 云南腾冲上新世Nothaphoebe cavaleviei Yang表皮构造研究
- 云南省地域辽阔,不仅现代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复杂,而且也是新生代化石植物保存良好的地区之一。中国新近纪以来的沉积物多为未成岩或半成岩状态,保存的植物化石(主要指被子植物)以印痕化石为多,压型化石较少,往往无法分析它的角...
- 韦利杰孙柏年解三平闫德飞肖良
- 文献传递
- 甘肃渐新统杨柳科化石及对古气候的响应
- 在甘肃省皋兰县渐新统韩家井组的地层中,发现了保存较好的被子植物化石,而且部分化石具有较好的角质层,这为分析植物叶片微构造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基础。在所发现的化石中,主要以杨柳科植物为主。其中杨属中包括山杨(Populus d...
- 闫德飞解三平吴靖宇李小强孙柏年
- 文献传递
- 中国云南与美国田纳西州第三纪两种被子植物表皮构造特征研究
- 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扩散一直是古植物学家重点研究的课题,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一方面为认识现代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古植物学渊源,另一方面也从古植物学的角度探讨和支持了板块构造理论。位于太平洋两侧的中国和北美,由于其植物区系...
- 解三平孙柏年
- 文献传递
- 云南腾冲新近系樟科润楠属两种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11
- 2008年
- 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是化石植物鉴定的重要依据,实验研究了云南腾冲新近系樟科润楠属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和长梗润楠(近似种)Machilus cf. longipedicellata两个化石种的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并与现存对应种类进行了表皮构造和叶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补充证实了两化石种均属于自然分类属性。丰富了我国樟科润楠属化石记录。鉴于大气CO2浓度与植物叶片气孔指数呈负相关关系,Machilus叶片可以作为大气CO2浓度的生物指示器。研究表明,利用该类化石叶片气孔参数可推测地史时期古大气CO2浓度,揭示了新近纪滇西地区为温暖湿润性气候。
- 吴靖宇孙柏年解三平林志成闫德飞肖良
- 关键词:角质层古环境
- 云南临沧晚中新世类黄杞及其古生物地理意义被引量:1
- 2016年
- 通过对产自云南临沧邦卖盆地的9块类黄杞翅果化石形态特征的观察和研究,将它们鉴定为3个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临沧类黄杞(Palaeocarya lincangensis Shao and Xie sp.nov.),还包括2个已知种云南类黄杞(Palaeocaryayunnanensis)和长翅类黄杞(Palaeocarya longialata)。Palaeocarya lincangensis主要特征为:羽状脉,中、侧裂片长度近似相等,果翅裂片基部与顶端宽度相差不大;侧裂片分裂较浅,无始叶;未见小坚果,果柄较长。另外,对类黄杞化石记录的全球统计表明:类黄杞在始新世至渐新世最为繁盛,之后逐渐衰落;现生黄杞族的分布范围进一步退缩至低纬度地区。这与渐新世以后全球气候逐渐变冷的趋势相一致。研究类黄杞与现生黄杞族脉序特征发现:亚洲地区的类黄杞绝大多数为羽状脉序,与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现生Engelhardia和Alfaropsis相似;美洲和欧洲地区的类黄杞绝大数为三出脉,与分布于中美洲地区的现生Oreomunnea和Alfaroa一致。
- 邵洋李斌科张思航陈天宇解三平
- 关键词:晚中新世
- 云南新生代被子植物化石古气候定量重建及其地质意义
-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浓度的不断攀升以及由此引起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焦点。陆地植物的演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环境的变化必然改变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繁衍机理,并...
- 孙柏年吴靖宇解三平闫德飞林志成
- 关键词:被子植物化石古气候新生代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