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金金

作品数:18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2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儿茶素
  • 9篇酯型儿茶素
  • 9篇聚酯型儿茶素
  • 9篇儿茶
  • 5篇茶黄素
  • 5篇茶叶
  • 4篇红茶
  • 3篇多酚
  • 2篇脱氢
  • 2篇浸提
  • 2篇浸提条件
  • 2篇咖啡
  • 2篇咖啡碱
  • 2篇抗氧化
  • 2篇抗氧化活性
  • 2篇活性
  • 2篇儿茶素类
  • 2篇TSA
  • 2篇茶多酚
  • 2篇茶叶加工

机构

  • 17篇中国农业科学...
  • 1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杭州市农业科...
  • 2篇信阳农林学院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

  • 18篇薛金金
  • 17篇张建勇
  • 17篇江和源
  • 10篇王伟伟
  • 6篇徐斌
  • 4篇王岩
  • 3篇江用文
  • 3篇龙丹
  • 3篇陈琳
  • 2篇崔宏春
  • 2篇苏威
  • 1篇熊春华
  • 1篇滑金杰

传媒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中国食品学报
  • 2篇食品科技
  • 2篇茶叶科学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中国茶叶加工
  • 1篇Agricu...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食品安全质量...

年份

  • 3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茶叶聚酯型儿茶素提取制备方法
茶叶聚酯型儿茶素提取制备方法,属于茶叶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取适量茶叶,采用粉碎机将其磨碎至能通过孔径为1.25mm-1.60mm网筛的茶样;2)称取一定量均匀磨碎茶样,按茶样与丙酮溶液1:55-1:65...
江和源张建勇薛金金
文献传递
代谢组学应用于茶叶加工和品质分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糖类、脂质、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内源性小分子种类和数量变化的技术。近几年,代谢组学广泛应用于茶学领域,快速推进了茶叶加工和品质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章综述了六大类茶加工过程中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且分析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茶叶品质、产地、等级和贮藏年份等方面的判定呈现出的优势,以期为代谢组学更深入扎根茶学领域提供了基础,也为茶叶特异性成分的筛选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王伟伟陈义张建勇乐婷王蔚薛金金江和源
关键词:代谢组学茶叶加工代谢物
不同浸提条件下红茶色素浸出变化研究(英文)
2014年
以云南滇红工夫红茶为样品,研究了不同浸提次数、浸提时间下红茶色素浸出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色差L*a*b*随浸提时间及浸提次数变化显著,浸提2次后茶汤色差a*值均为(+)值,浸提4次后则均为(-)值;不同色素在相同浸提条件下浸出率不同,浸出率大小为TB最大,TR、TF次之,且TR、TF两者之间差异较小;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浸提茶汤的色差L*a*b*参数与色素TF、TR、TB含量差异逐渐减小,其值或含量趋于相同;在浸提时间为30 s时,TF、TR、TB累积浸出率同浸提次数之间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在浸提时间为1、3、5 min时则绝大多数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色素含量同色差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大小为RTB>RTR>RTF。试验结果对探究色素的溶解规律与显色特性有着实际意义。
刘千录江用文江和源张建勇徐斌薛金金
关键词:色素色差
儿茶素转化形成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喝茶作为强身健体和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作为六大茶类之一的红茶,其销量最大。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是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形成的两类重要氧化产物,且与红茶的品质密切相关。本...
薛金金
关键词:茶黄素聚酯型儿茶素茶叶加工
文献传递
茶多酚片主要功效成分加速稳定性试验研究
2013年
为了探明茶多酚片中茶多酚、儿茶素等主要功效成分在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GB/T 8313—2008、HPLC等方法检测了茶多酚片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因等主要功效成分含量及pH值,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稳定性试验要求,进行了主要功效成分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片中茶多酚含量为45.24%±1.47%,儿茶素总量为32.70%±0.99%,咖啡碱含量为0.89%±0.04%,pH 4.02±0.06,经方差分析,不同月份之间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咖啡碱含量、pH值差异不显著(P>0.05)。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片主要功效成分在稳定性检测条件下未发生明显变化。茶多酚、儿茶素等茶多酚片主要功效成分在贮藏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符合产品质量稳定性要求。
张建勇江用文江和源王伟伟龙丹薛金金
关键词:稳定性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
溶液中TSA及其前体物质DTSA的生成和稳定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酶促氧化EGCG形成脱氢聚酯型儿茶素A(DTSA)和聚酯型儿茶素A(TSA),然后研究DTSA和TSA的生成特性及稳定特性。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TSA的生成量一直在积累,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在酸性条件下DTSA和TSA较稳定,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DTSA易于分解形成更多的TSA;随着温度的升高,DTSA和TSA的稳定特性变差,易于分解或氧化;具有还原性的Fe2+显著影响TSA和DTSA的稳定特性;而Cu2+、多酚氧化酶(PPO)和氧气对DTSA和TSA的稳定特性影响不显著。
徐斌江和源张建勇薛金金刘千录
关键词:儿茶素稳定特性
儿茶素类的保健作用及机制被引量:5
2013年
茶是二十一世纪风靡全球的健康饮料。茶叶中含有多种保健功能成分,尤其是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具有诸多医疗保健功能和一些特殊性质,不仅被应用于经口服的膳食补充剂、保健食品、保健饮料等产品,还应用于化妆品、日化用品等外用型的健康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潜力。本文综述了内服和外用两种方式下儿茶素类物质的保健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龙丹江和源薛金金王伟伟张建勇王岩
关键词:儿茶素健康内服外用
PBD和RSM联用优化聚酯型儿茶素A化学合成技术参数
2020年
为探明化学合成条件对聚酯型儿茶素A(Theasinensin A,TSA)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 Design(PBD)确定TSA化学合成关键因子,然后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进一步优化TSA化学合成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氯化铜用量、甲醇体积分数、温度对TSA得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主因素效应为甲醇体积分数>氯化铜用量>温度,最优条件为氯化铜用量43%,甲醇体积分数26%,温度15℃,聚酯型儿茶素得率为59.12%,与模型预测值59.34%接近。PBD和RSM联用优化TSA化学合成工艺可行,预测性较好,可为其他种类儿茶素氧化聚合物的高效化学合成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张建勇张建勇陈琳崔宏春王伟伟薛金金熊春华
关键词:TSAEGCG化学合成PBDRSM
HPLC法同时测定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被引量:20
2014年
为建立茶叶中3种聚酯型儿茶素(聚酯型儿茶素A、聚酯型儿茶素B、聚酯型儿茶素C)和4种茶黄素(茶黄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日本cosmosil 5C18-AR-Ⅱ柱(4.6 mm×250 mm),2个流动相分别为50 mmol/L磷酸和100%乙腈,流速为0.8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80 nm,外标法定量。在该分析条件下,各组分获得了良好的分离。在一定的范围内,线性关系显著,R2均在0.9925以上。重复性试验、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在0.01%-0.72%,0.04%-0.28%,0.02%-0.32%。加标回收率试验结果显示:聚酯型儿茶素各组分平均回收率在95.50%-120.13%,相对标准偏差0.41%-4.24%;茶黄素各组分平均回收率在84.14%-105.31%,相对标准偏差1.59%-4.59%。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精密性、稳定性,可同时测定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
薛金金江和源龙丹王伟伟张建勇
关键词:聚酯型儿茶素茶黄素高效液相色谱法
不同等级红茶的抗氧化活性及关键成分比较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为了分析三个不同等级红茶的抗氧化活性强弱及关键差异成分,该研究检测分析了红茶样品抗氧化活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红茶抗氧化活性随红茶等级的升高呈现出递增趋势,其中特级红茶和二级红茶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此外,这五款不同品类红茶间抗氧化活性强弱水平也参差不齐,存在较大差异。检测成分发现,红茶样品内的咖啡碱、多酚、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没食子酸、茶黄素含量随红茶等级升高逐渐增加;而多酚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则与品类间红茶活性变化一致;相关性分析发现红茶的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没食子酸、茶黄素等成分含量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其中多酚含量与4种抗氧化活性指标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T-AOC值和DPPH值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综上可知,红茶的等级会对其抗氧化活性造成影响,多酚及其衍生物是决定红茶等级和抗氧化活性的重要指标。
乐婷王伟伟王蔚张建勇薛金金杨刘艳江和源
关键词:红茶品类抗氧化活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